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增效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着力发挥其在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5月,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18.5万家,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1.5万家,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农户占合作社成员总数比例超95%;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经营土地面积约7亿亩;各地发展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9万家,总部设在县域的龙头企业约占66%。蓬勃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求。

一、坚持“因地因业制宜、因时因势而动”发展原则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秉承因地因业制宜、因时因势而动的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因业制宜,充分把握地区差别和产业差异,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主体意愿,根据不同地区村镇经济发展水平、乡村产业基础、资源要素、劳动力素质等方特定情况,探索适当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因时因势而动,充分把握市场需求,尤其是主要农产品供需趋势、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形势、农业技术发展态势等确定发展模式和产品类型。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着力提升市场反应灵敏力,尤其是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采用能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经营。

二、持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持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关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稳妥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细化实化延包方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处理和解决较为突出的矛盾,确保二轮延包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好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安宁。

二是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多种形式土地经营权流转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管理,鼓励流转双方签订规范流转合同,确保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健康运行。发展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建立专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提供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以及纠纷调解等系列服务,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三是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符合本地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办法,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确成员确认规则和组织形式;完善农村集体财产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配机制,平衡好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财产权益保障的关系。

三、分类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增效

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有特色亦各具优势,支持引导家庭农场为基础组建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发展质量提升。当前部分农业合作社及合作联社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规范化程度不强、专业化程度不深、组织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影响其联农带农富农实效。为此,需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农支农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合作社积极与科技研发机构合作、开展技术改造升级,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合作社的生产效率;支持合作社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运用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持续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培育绿色、特色的支柱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构建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合作,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发展新优势。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完善农民主体、企业带动的现代乡村生产体系。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产销订单、土地托管、资产入股等多元合作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构建形成“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和集生产、加工、包装、品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本文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THE END
1.肃北:“公司+村集体+基地+(牧)农户”模式助农增收11月28日,肃北县泰达兴业综合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向12个村集体合作社代表及牧农民群众发放分红66.5万元。 近年来,肃北县大力推动肉羊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积极发挥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公司+村集体+基地+(牧)农户”的合作模式,探索草原草地租赁、“铁羊”租赁等分红形式,辐射带动4个乡镇12https://blxwnews.benliuxinwen.com/Share/ArticleShare?ArticleId=2852381
2.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十大举措新闻动态资讯合作经营:通过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地委托流转到村集体,采取“保底收益+年终分红”的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增加群众和集体收益。 5. 金融支持 金融服务:利用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 资金扶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如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提供低息http://www.zgjtncw.com/news/show.php?itemid=4201
3.雨湖区“企业+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实现多方共赢近年来,雨湖区广大干群坚持党建领航,同心同德,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以“乡村提振”建设为主旨,持续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实施“龙头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扎实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跑出了乡村产业振兴“加速度”,许多经验成果在省https://www.xiangtan.gov.cn/109/171/173/content_1213226.html
4.“村集体+公司+农户”实现共同增收本报讯(记者 向君玲 文/图)日前,记者获悉,下庄村着力夯实基础设施,不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成立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推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多元股份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变股权、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进而实现村集体、农户共同增收。 http://epaper.wushannews.com/Html/2023-05-17/31052.html
5.新蓝网早在2015年,尖山村便成立了风情山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张丹丹的海宁聚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对闲置农房进行精品民宿开发,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统一经营,带动了美丽乡村经济的发展。该项目不仅为黄湾镇镇盘活了闲置农房,同时还使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尖山村将闲置农房http://zjjs.cztv.com/m/9973579.html
6.“党支部+公司+农户”趟出趟出纯农业村致富路“党支部+公司+农户”趟出趟出纯农业村致富路 简介:济宁兖州区漕河镇管口新村始终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强村富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整合农民承包土地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创办公司、壮大集体经济”的可复制性、可借鉴性的强村富民之路。管口新村先后获得了“https://www.jnnews.tv/p/893977.html
7.红岩周刊丨以党建为统领,开展村企村校村村联建,重庆乡村汇聚党支部+公司+村集体+农户,联合20个村发展万亩花椒林 “张技术,你看下我这样得行不?” “老罗,你这个不是很均匀,这些氮磷钾肥料一定要均匀撒在作物的根际区域,避免过于集中施肥烧伤根部。” 冬日暖阳下,潼南区双江镇金龙社区花椒种植基地里,一个面容黝黑的年轻人正在给几个椒农演示如何给花椒树施肥。 https://app.cqrb.cn/economic/2023-12-28/1810421_pc.html
8.农业经理人:新型职业群体冒头“公司+农户”模式升级丰智公司执行董事李弟认为,如果能在政策上获得支持,村集体将所有的土地都统一收回再统一流转出租出去,不仅公司减少了租地谈判的成本,也能提高土地的出租价格。但目前来看,只有靠经理人这样的角色帮助租地、进行农场管理。 鉴于"罗定大米"的名气,越来越多的稻米公司落户罗定,进行农业生产投资。"越来越多的人回来包地种https://www.neofarmer.cn/news/251/
9.“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2023-12-18 11:11:24 来源:固原日报 12月11日,泾源县六盘山镇蒿店村村集体肉羊养殖合作社管理员,正在羊圈给羊喂食草料。今年,村“两委”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借助闽宁资金投资建设“出户入园”肉牛养殖场和羊场,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联农带农发展养殖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15万元。(记者 安磊摄)https://www.nxnews.net/ds/jypd/jyxtptt/202312/t20231218_8817555.html
10.“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是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关键赫章县结构乡毛姑村设立食用菌公司支部等4个党支部,带动建立了8个种植养殖经济合作组织,带动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年收入达760万元。增强了发展能力。党建和产业链融合,能将破碎、分散的土地重新“打捆”,将过去分散的、单打独斗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通过集体带动、抱团发展,使龙头企业https://www.wydbw.com/info/3/18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