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耐住寂寞的创业精神。农业是基础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回报率不高等特点。这就意味着,在农业企业创业初期,企业家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多重困难。农业企业家需保持清醒的认知,面对资源有限的现实,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外部伙伴的合作,积极引进前沿的农业技术和高效设备。同时,通过内部培训提升员工技能与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既具备专业技术又热爱农业、作风扎实的团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市场认可度低是农业企业家在创业中另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很多消费者对农业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并不高。对此,农业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消费者的信任与忠诚度。总之,农业企业家只有耐得住寂寞、长期坚守,才能推动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四是建设乡村的担当精神。2020年出台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环境治理所应坚持的多方共治原则,要求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这标志着环境治理模式需从政府单一主导的传统思路向政府、企业和公众共治共享的新型体系转变,其中,农业企业的角色尤为关键。在此背景下,农业企业家需要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革新,如采用智能监控系统优化灌溉效率,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以及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推广有机耕作、节水灌溉、生态循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生态特色养殖技术,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农业企业家还应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参与或发起农村环境教育、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等公益项目,通过实际行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总之,农业企业家应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五是抢抓市场的开拓精神。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不仅关乎产品的销量与品牌的知名度,更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农业企业家必须能够准确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研究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挖掘潜在的市场机会,为农产品精准定位并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农业企业家应认识到传统销售模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拓宽销售路径。同时,通过品牌塑造、包装设计、文化营销等手段,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全球化时代,农业企业家不仅要立足国内市场,更要放眼世界,主动拥抱国际市场,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国际合作,参加国际展会,拓展国际销售渠道,让中国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农机设备更好惠及共建国家,让中国的农产品更好地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总之,农业企业家要不断培养市场开拓意识,推动农业企业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罗玉辉,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储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科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