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90后的“小李子”和“毛少”,一对玩架子鼓和弹吉他的小夫妻,在“软乡村”玩起了“酷农业”,把一个100多亩的家庭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
▲“小李子”和“毛少”在稻田边打着非洲鼓,弹着吉他,唱着情歌
音乐人当起了职业农民
每年金秋,阳澄湖畔,稻熟蟹肥。经历了春和夏的繁忙劳碌,在落叶渐黄的时节,把注意力定格在黄满膏肥的蟹宴之上,成为了人与自然的最真切的互动,这也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毛少,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
所以,大学一毕业,他就带着女友小李子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阳澄湖镇。
在大学里,他俩是学校音乐社的主力,一个架子鼓打得炉火纯青,一个吉他弹得神乎其技。回到家乡,音乐可以怡情,但填不饱肚子。
没多久,他们做了一个让身边的人都“看不懂”的选择——盘下100多亩地,当起了职业农民。
他们的农场,有一个文艺的名字:陌上青初。地是租下了,该对它做点什么呢?他俩大眼瞪小眼。
“喂,这个季节适合种些什么菜?”小李子问。
“嗯,秋白菜好像是在7、8月份就得种下去”毛少摸着下巴努力想。
两个五谷不分、连时令蔬菜都认不全的人,只能厚着脸皮向田间地头的老农请教,看着长发飘飘的小李子和细皮嫩肉的毛少,老农的眼里写满了难以置信和不可理喻。
性格开朗的小李子软磨硬泡、死缠烂打,一年下来的实操经验,让她对农业的种养殖技术都烂熟于心。
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大部分农活都是他们自己干,田间地头除杂草,担着砖头修羊舍,间苗嫁接疏花疏果,全不在话下。
▲背着孩子下农场的小李子
▲自己动手搭建面包窑的毛少
“我们也走过不少弯路,比如开始养殖时,一窝窝小羊、小鸡,总是会因各种理由离奇死去,经济损失惨重还是其次,更主要的是,那种找不出原因的无助,看着细心孵化小动物们一个个死去,真的很伤心。”
“不过,农业也有很甜的时候,比如,有客户对我生产的产品真诚地夸上一通,比如,有单位机构找上门来要和我合作,比如,看见吃着我种的水果的孩子脸上灿烂的笑,这大概就是农业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吧。”
▲终于孵化成功一窝小鸡
“最重要的,我们能靠这个百来亩的农场,养活一家老小还有几个员工,可以算是真正的‘丰衣足食’吧!”说到这,小李子一脸灿烂。
一个家庭农场的运营经
小李子和毛少,一个主要负责销售,一个主要负责田间生产,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这个规模不大的家庭农场,取得不少傲人的业绩:
业绩傲人
4个月发展了450名会员;有15个单位和公司与他们合作统一采购作为员工福利;1个单位年采购1500斤蔬菜;有过线上平台半分钟秒杀400多份的成交记录……
而他们运营的秘诀再简单不过:性价比超高的产品,加上真诚能打动人的服务。
深秋,农场里可采摘的水果只有无花果,这是原产加州的巨型无花果,口感清甜、可食率高,小李子花了大半年心血栽培出来,是农场的“当红头牌”。
农场的几个大棚里,蔬菜并不多,他们只根据当地水土气候,种植本地的时令蔬菜,事实证明,新鲜的时令食材对那些最挑剔的食客,也最有说服力。
小李子在开拓市场和维护客户关系上也有自己的一套。
首先,她定期会在朋友圈和客户群发布关于农场的大小趣事。
“大概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田园梦吧,农场的故事让他们觉得减压,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彩。”她总结道。
其次,所有的订单她都尽量自己亲自送货。
虽然辛苦一些,但这是和客户建立一种连接,唠一唠嗑,拉几句家常,能增进和客户的距离,给对方一种踏实和信任感,口碑就靠这样一点点传播开。
再次,提供私人定制服务,重视每一位客户的需求。
有些客户信得过她,愿以共享模式在农场划出一块地,让毛少和小李子负责种植和管理,他们会详细跟踪记录该地块上作物的长势,甚至告诉客户,农场的蔬菜怎样烹饪口感最好,营养最为健全。
销售时有自己的“套路”
“我的蔬菜一般都是按份起售,规格由我自己来定,一般是1份10斤,我会站在客户日常所需营养和家庭需求的角度,按不同品种搭配好。”
最后,区位优势明显,加上精细化的活动策划。
农场做拓展活动和接待亲子家庭体验活动十分便利。和一般的农场直接拿着教育机构或拓展机构的课程做活动不同,小李子和毛少因地制宜,根据农场的季节性来制定活动方案。
在小麦成熟的季节,策划一趟从麦子到面包的神奇之旅,割麦子、脱谷粒、磨粉、挖土造面包窑、柴火烘烤,到最后面包喷香出炉。
在水稻丰收的季节,则有割稻子、打稻穗,做稻草人、乘巨型拖拉机……等一系列活动。
把农业作为生活方式,才能走得长远
偶尔闲暇的时候,毛少和小李子,还是会捡起他们曾经挚爱的音乐。
▲开完拖拉机,也可以爬到上面去show一下音乐
▲属于他俩的稻田音乐节
“我们是中国大地上最奇葩的一个乐队——农业重金属乐队。”他们自我调侃。
当悠扬的吉他声响起,当有节奏的鼓点响起,当他们开口清唱,你分明能感受到音乐人的光芒依旧四射,只是他们已经把舞台转移到了田间地头。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农业人的汗水与艰辛,看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踏实,看到农业的时尚与希望,也看到农业带给人的幸福与满足。
小李子曾说:“做农业,可能真的要把这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营生,你的目的越纯粹,农业给你的回报会越多。”
这样的一对新农人,让我们对农业,又多了一份浪漫的期待与遐想。
农业并非赚大钱的投资渠道,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毛少与小李子在“软乡村”中干起了“酷农业”,他们一点一滴的踏实付出让农业焕发生机,从夕阳产业变成黄金产业。
年轻人是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发光发热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