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下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阐述了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的三重现实意义。意见指出,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双碳”战略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全面聚焦西部地区农业农村能源绿色转型,9月30日,由国声智库主办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型智慧农业与新能源创新发展座谈会”在陕西西安举行。西部新闻网联合多家媒体重磅聚焦本次活动。
会议以“落实‘双碳’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新型智慧农业与新能源创新绿色发展”为主题,秉承“开放、共建、共享、持续”理念,联动“智、政、产、学、金、研、用”各核心力量与智慧。来自陕西省乡村振兴局、中国华电集团陕西能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地标联合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型智慧农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农村新型能源系统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清洁用能、清洁取暖与建筑节能等热点议题展开系统研究和探索尝试,针对乡村能源深入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全局性规划。
新型智慧农业理念提出者、国声智库高级研究员赵一丁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要因地制宜,实现国家3060战略与新型智慧农业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高忠权博士认为,新型智慧农业与新能源创新发展项目的重点在于校地、校企的深度融合。西安交通大学与榆林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华电集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合作经验,在新的平台上应发挥西安交通大学在能源领域的学科优势,勇挑重担,联合西北高校与华电联合攻关,形成一批跨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助推国家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实施。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汪小梅指出,校地企联合联动、统筹规划、科学实施是科技转化的最有效途径。项目应因地制宜,打造成为新能源应用与乡村振兴样板工程,构筑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让农民幸福、项目盈利、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
杨凌农科实业董事长田建州认为,新型智慧农业和光伏新能源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探索方向,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一定要搞清楚农光互补的底层逻辑,解决好农光互补的顶层设计,注重综合效益,注重农民的参与程度,注重经营管理队伍,形成新型农业综合体。
中能源科技智库秘书长屈伸指出,新型智慧农业结合智能光伏联动发展,实现了土地立体利用,做到了零土地零能耗零排放可循环可持续,开创了“农能发展+”的典范。应结合农村三变,打造“央企+农投+合作社”混合所有制新模式解决农村问题的样板,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企业化、农业产业化。
陕西地标联合社主任王桂娥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应构建“新型智慧农业+新能源产业”融合立体联动的社会化公共综合服务体系,搭平台、建组织、立规矩、定标准、做流程,五社联动。抓好地理标识产业,讲好人名、地名、品名故事。三产融合发展,调整两极分化,通过数字农业的第三次资源分配使农民增产增收,逐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会议提出,应建立“农业中国”大数据公共综合服务中心(六级贯通体系),二省级产业大数据公共综合服务中心、三市级综合商贸数据交易中心、四区县级产业数据调拨中心、五乡镇级公共数据集散中心、六村组级数据综合服务站。新时代农业的根本是新农人,应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及农经管理队伍培训与建设,强化合作社宣传与信息交流,更好地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陕西追赶超越。
华电陕西能源公司副总工程师工程部主任李焱、规划部主任倪军,陕西华电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杨军、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史永智、总经理助理王锋等参加座谈会并发言。
据悉,华电陕西能源有限公司与陕西地标联合社、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新型智慧农业与新能源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书,共同奏响新农村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时代凯歌,共同描绘天蓝、山青、水秀、人民幸福大美中国的时代画卷。(张栢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