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第三代护林人时辰:守护绿水青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着。“我这十年”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听听“林三代”、阴河分场副场长时辰“守护绿水青山”的故事。
六十年前,时辰的爷爷去到塞罕坝,和一群年轻人一起,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接过爷爷的班,时辰的父亲这代人又把绿洲变成了林海。如今,时辰也回到爷爷和父亲付出毕生心血的林海,成为了一名“林三代”。
时辰的童年是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度过的,记忆中只有蓝天、白云、林海,很美,但也很枯燥。他很好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时辰说:“我生在塞罕坝又长在塞罕坝,可能就是说是想脱离这块儿吧。”考大学时,家里人想让时辰学林业,但他拒绝了。毕业后,家人又劝时辰回林场工作,他也拒绝了。
时辰的父亲时学民劝时辰:“我们干了两辈子了,两辈子人的事业你不能断了,是吧,你得继承下去。”
时辰和家人的拉锯持续了一年多。有一次时辰回家探亲,恰好赶上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人被国家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时辰回想当时的情景:“当时陈彦娴奶奶,讲到了自己当年上山造林的情景,因为没水喝,满嘴起泡,吃饭的时候只能把干粮掰成小块往下咽,爷爷当时擦了把眼泪,跟我说了三个字:不夸张。”
那一刻,时辰忽然想重新认识一下这个自己长大的地方。2014年,通过考试,时辰回到了爷爷和父亲付出毕生心血的林场。
时辰的爷爷时国成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他说:“高兴,第一代是我,第二代是儿子,第三代是孙子,都在林场争取干一辈子。”
在前两代塞罕坝人的努力下,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0%,剩下的大多是树木难以成活的荒山沙地等“硬骨头”地块。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建设进一步推进,林场也针对这些“硬骨头”,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这是时辰他们这一代塞罕坝务林人要做的事。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他们选用的树苗都是装箱运输,重量较大、不易搬运。在山坡地块作业时,机械设备开不上去,只能肩扛手抬。就这样时辰和同事们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林场的林地面积扩大到11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了两个百分点,造林成活率达到98.9%历史最高值。
林冠下造林,就是在已经长成的纯林中,插空栽种一些其他树种,这样增加了树种多样性。在爷爷他们种的树下,种上时辰他们自己的树。这一刻,时辰好像突然找到了回来的理由。
时辰感慨:“爷爷他们那一代能把树种活了,父亲他们那一代能把树种得更多了,他们的贡献我觉得是最大的,有句话不就说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爷爷他们几十年前种下的树,如今不但成了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还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生态资源。看着爷爷他们种的树,时辰满是羡慕,同时也满是憧憬,他期待着自己种下的树快快长大,枝繁叶茂。
徐亚茹:我亲历的脱贫路
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摆脱贫困、丰衣足食,就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我这十年”来到张家口市德胜村,听听村民徐亚茹亲历的脱贫故事。
在张家口市德胜村村史馆,连日来为游客做讲解的女孩是本村村民徐亚茹,她忙着接待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游客们沿着草原天路一路看风景,然后参观德胜村的微型薯大棚、两千多亩的光伏电站,晚上住在民宿、吃农家饭,玩得不亦乐乎。而十年前,德胜村还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徐亚茹回忆:“大家住的房子都是那种砖包土的都算是好的那种房子了,我们家经常一下雨就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到处接的是那个盆,一下雨的话外边的路也特别泥泞。”
每到开学,徐亚茹和姐姐的学费,就让父母很为难。徐亚茹妈妈裴秀平说:“还短1000来块钱,我就去谁家,早早去门口,不敢进家(借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当时的德胜村443户1176人,超过半数家庭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两委”干部讨论发展产业,想着发展适合当地生长的微型薯,但是投入大、技术要求也高、销路又不能保证,大家伙儿谁都不敢尝试。变化发生在2017年春节前。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踏雪来到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同乡亲们一起合计脱贫计划。
裴秀平记得当时自己家的年收入:“毛收入四万三,花出去四万二,剩下一千块钱。”总书记说:“这咋生活呢?”徐亚茹爸爸徐海成也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们这主要是靠种植山药,就是马铃薯。总书记问我:‘那你不多种点?’我说:‘这个种得多了以后不好卖’。”
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介绍:“总书记说了,‘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给我们指明了致富产业的道路方向。”
村里搞起了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还申请到了国家的扶贫项目资金。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村里当年就建起了280个大棚。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一道,联系省、市农科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改良种苗、联系销路。
徐海成介绍,之后“种了28个微型薯大棚,(第二年)回来十多万块钱。”
2018年底,德胜村实现整村脱贫,徐亚茹家也买了拖拉机和小轿车。随着小土豆产业的发展,其他产业也被带动起来。绿色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德胜村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村里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徐亚茹说:“我是学中医专业的嘛,所以参与到了村里的一些中草药建设项目,想把这个药材作为我们德胜村的新增产业进行发展。”
一边种植中草药,一边搭建新媒体平台,传播德胜文化,事虽繁杂,徐亚茹却乐在其中。2021年,徐亚茹当选德胜村新一届党支部委员,加入了村“两委”班子。现在的德胜村,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93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6万元。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德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蕊: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石家庄正定县塔元庄村牢记总书记“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在全国率先建成小康村”的殷切嘱托,通过发展农业、养老、旅游业,走上了村美民富的幸福路。“我这十年”,来听听村党委副书记朱蕊扎根基层,亲历村庄蝶变的故事。
朱蕊说:“将路面整治、环境卫生还有绿化等等做实做细,目的就是圆满地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
朱蕊,是一名90后大学生村官。2014年,正值她大学毕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大学生村官,要“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这让朱蕊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朱蕊说:“当时就有了毕业以后回到农村,实现自己青春抱负的种子在那时就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所以在大学毕业以后,我也是毅然决然地考到了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上,也非常幸运的是我被选配到了咱们正定县塔元庄村。”
牢记总书记“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在全国率先建成小康村”的殷殷嘱托,朱蕊和同事们谋划着从传统种植转型入手,流转土地,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发展绿色大田农作物种植,村民的人均收入,8年间翻了一番。
如今,塔元庄智慧农业园区里建有大棚47个,大部分已采用5G自动化智能控制。眼下,一串串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村民们正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正定县塔元庄村智慧农业园区负责人胡亚磊介绍:“这个葡萄是我们去年栽的,今年第一年挂果,产量能够达到5万多斤,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见证着村庄发展变化的朱蕊也在深刻领悟村庄蝶变的密码。这几年,村里和同福集团合作打造了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完善一二三全产业链,精心谋划打造大型田园康养园区等项目,激发科研、文化、旅游、康养等多种业态活力,2021年,塔元庄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多万元。村里的好前景,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发展。
正定县塔元庄村村民仝晓岩称:“给了我们年轻人许多的就业机会,像我就在我们村企合作的单位里面工作,非常好。”
村庄变富变美了,朱蕊他们还建起一座日间照料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安排早、午餐;同时,还构建“金融养老+居家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每月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200至700元的养老金。
正定县塔元庄村村民黄梅菊高兴地说:“发米面油,蔬菜,老百姓吃的这个都发,俺们村里,俺们这个生活多好呀。”
村民收入越来越高,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全家福上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小康村,在奋进新征程中不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他们(老百姓)办更多的好事与实事,继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奋斗。”朱蕊信心满满地说道。
刘海燕:岗底“新农人”的幸福生活
在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的果园,记者见到了果农刘海燕。她正忙着录抖音,干农活的梯子就是手机支架,自家果园就是背景。刘海燕给自己取名“岗底丑媳妇”。
刘海燕介绍:“我这是四亩地,这四亩地还是俺婆婆那时候(承)包的,现在就是你想多包点也没有了。”
刘海燕回忆说,十年前,她从婆婆手里接过果园,从一开始的怕累“和果树有仇”,到现在“爱上果树”;从整地到种植、从管理到采摘、从储藏到销售,李保国教授在岗底村传授的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她现在都已经掌握。依靠勤劳的双手,她家四亩果园每年净赚6万多元。
刘海燕说:“我不光要把李老师的技术学到手,我要把李老师那个精神传承下去。李老师吃苦耐劳,给我们讲解的时候又不厌其烦,我觉得李老师特别有爱心有耐心。”
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来到岗底,看到果农守着苹果树却过着苦日子,决心从科技扶贫入手,让农民挑上科技“金扁担”,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手把手教技术、办农民夜校开展培训,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岗底村先后有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由此,岗底成了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而刘海燕就是第一批拿证的果农,成为了“新农人”。
刘海燕说:“拿证书以后觉得我也是持证上岗,持证种树,也是有证的人,觉得可骄傲可自豪哩。”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李保国教授的帮助下,原本贫穷落后的太行小山村,一举脱贫致富并创立了“富岗苹果”区域品牌。岗底村苹果种植面积由原来2000亩增加到如今的3500亩;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2.5万元增长到了现在的4万多元。富裕起来的岗底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民居。不少村民,先后买车、买房,步入小康。
“这十年生活对我来说真的是变化挺大的,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如今的幸福生活让刘海燕非常欣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岗底村吃上了生态饭。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农户办起了农家乐,村集体建设了吃饭、住宿一条龙的“托梦沟”;建成了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太行植物科技馆;果品育苗、种植、农产品深加工、采摘、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全产业链正在岗底形成。作为“新农人”的刘海燕,搭上了“电商”快车,通过抖音,帮助乡亲们卖山货,顺丰快递还在她的商店专门设立了驿站。
刘海燕说:“一边发快递一边把老乡的蜂蜜、核桃油包括采这个山草花我都陈列到这儿,越做越好吧。”
传承李保国精神,接续乡村振兴。如今,岗底村正在培养更多像刘海燕这样的“新农人”,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每个农民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杨风彬:盐碱滩变米粮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饭碗在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这十年”,走进沧州渤海新区二科牛村,听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亲历者杨风彬,讲述盐碱滩变米粮仓的故事。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二科牛村,黄澄澄的玉米堆满了家家户户的粮囤。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二科牛村村民代玉英介绍:“这玉米长得个儿挺大,挺饱满的,今年丰收了,挺满意的。”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二科牛村村民郭中田也说道:“今年收成基本上都不错,一亩地最高达到一千三四百斤、一千四五百斤。”
二科牛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有7000亩耕地,但90%以上曾经是干旱盐碱贫瘠的中低产田,一度流传着“一年白茫茫,十年九不收”的说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2013年,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涉及河北省沧州、衡水、邢台、邯郸4市的3387万亩耕地,重点针对盐碱荒地和中低产田,突破土水肥等关键技术。
乘着“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东风,当时担任二科牛村党支部书记的杨风彬,带着“两委”班子,率先把村里1700亩耕地申请为村示范区,依靠科技种田,合理改变种植密度,在不增加水肥情况下,当年就实现了亩均增收300斤。
杨风彬介绍:“老百姓都有玉米囤,比如说十亩地每年收三个,通过这个新技术,他收三个半(囤)到四个,老百姓他自己个就认了,自己找上门来,到明年转年来全部推开。”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一批批农业专家主动上门,推广雨养旱作技术、小麦春季追施水溶肥、冬小麦旱作“六步法”等一整套科技种田方法,增加冬小麦产量。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院长阎旭东介绍:“在咱们二科牛示范区,旱碱麦的产量平均增长了三成以上,由过去的(每亩)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以上,极大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通过科技的支撑,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
如今,二科牛村的全部耕地都已流转成为“渤海粮仓”示范项目。村里还成立农机合作社,统一购种、购肥、播种、管理,利用渤海粮仓生产的盐碱麦等作物,为村民拓展市场销路,推动乡村振兴。
杨风彬说:“我亲自目睹渤海粮仓这个项目这么好,老百姓争取把渤海粮仓项目搞好,叫老百姓端好自己的饭碗。”
十年来,渤海粮仓的“大舞台”演绎了让人赞叹的现代农业故事,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成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