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苏东坡是儒学文化在海南的倡导者、播火人
魏新建表示,海南岛汉文化的传播竟得益于历朝流放官员和学士,天涯海角以她宽大的胸怀曾接纳过不下百位失意政治家和文人墨客,其中最有影响、功绩最大的当数苏轼。
魏新建说,接到贬谪儋州诏令后,苏轼是无奈且悲观的。他写信称自己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可见初到儋州的艰辛。苏东坡在日记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
但天生豁达使他很快调整了心态,黎族百姓的热情和为了改变海南落后的文化成为了苏轼振作的动因。当苏轼沮丧之时,是在当地百姓和那些追随苏轼的学子的帮助下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好在海南的黎人淳朴善良,豪爽好客,经常有人给苏轼父子送些吃的、用的,有时夜里也能听到黎族山民的敲门声,多是黎族猎人半夜以鹿肉相赠。真情暖化了苏轼凉透的心。
当时的儋州土著居民思想封闭,文化落后,疾病流行。苏轼克服了起初语言不通的困难,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并写了《和陶劝农六首》,真诚地告诉大家:“听我苦言,其福永久。”
苏轼还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从此人们不再饮用沟渠浊水。他还广泛收集药方,悬壶济世,为民治病,深受当地黎民的爱戴。苏轼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
苏轼在海南传播文化的影响功德无量。苏轼把儋州与对他平生思想影响最大、创作最成熟的黄州、惠州相提并论,可见他对儋州的重视。苏轼被贬至儋州,为海南流放史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来到海南虽然是被迫的,但对文化教育带来的风气是长远的,可以说是儒学文化在海南的倡导者、播火人。
由于受到苏轼的影响,现在儋州人崇尚读书,读书人之间经常诗歌唱和,体现了人们几百年来对苏轼的深厚情感。(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林晓云编辑王竞)
韩国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儋州东坡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翁方纲的仰苏情结弘扬东坡文化燃起邻邦“东坡热”
韩国强在发言。
韩国强介绍,苏东坡既以文采才华流芳百世,同时也以超凡的人格精神光耀青史。历史上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常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在农历腊月十九日苏东坡生日举行“寿苏会”。“寿苏会”缘起于元丰五年(1083)十二月十九日,苏东坡在黄州迎来了自己四十五岁生日。“寿苏会”演变为纪念东坡诞辰的传统活动,明清时期最盛行。而翁方纲是清代“寿苏会”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不断地推广,参加寿苏活动的人员增加,规模扩大,地域扩展,形成蔚为壮观的纪念东坡的人文活动。
翁方纲最早涉及东坡笠屐图是乾隆三十年(1776)。这年翁方纲34岁,作《东坡笠屐图研(砚)并序》,对赵子固东坡笠屐图砚作系统的介绍,再现东坡当年戴笠着屐策杖的情态,序与诗完美结合,而诗比画面蕴含了更丰富的内容。
翁方纲景仰东坡,还表现在他热心把东坡推向海外,燃起邻邦的“东坡热”。乾隆年间,翁方纲已收藏了大批有关东坡的字画和著作,成了清代闻名遐迩的苏学专家。嘉庆十四年(1809)十月,朝鲜青年学子金正喜由翁方纲的门人李林松引见拜谒翁方纲,有幸见到翁方纲收藏的《天际乌云帖》、宋椠《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本,以及李公麟《东坡金山像》、赵子固《东坡研背笠屐像》、唐寅《苏文忠公笠展图》等,惊喜不已。(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林晓云编辑王竞)
高中桥(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秘书长):
梳理研究东坡文化增强海南文化自信
高中桥在发言。
在“第五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暨纪念东坡从政960周年学术论坛”上,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秘书长高中桥以《系统梳理研究苏东坡文化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为题进行发言时指出,充分梳理研究海南丰富和独特的苏东坡文化,是增加海南自贸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海南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需要。
高中桥认为,这些年来海南虽然在苏东坡文化的学术研究、文旅产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发展成果,然而与其他省份对比显现了不少差距,东坡文化研究成果的社会实践与应用仍然有许多不足。为了促进东坡文化与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苏东坡文化研究亟需系统梳理。
高中桥表示,苏东坡居儋三年,在孤悬海外的环境条件下把儒、释、道的文化精华融汇发展到了极致、实现了集大成,尔后反哺中原,甚至起到了影响世界的效果。在这三年,苏东坡完成了《易传》《书传》《论语说》3部著作。海南如能编辑出版“东坡海外全集”系列丛书,系统完整地点校三书,将成为海南文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此外,经专家考证,苏轼在海南行经原海口、琼山、澄迈、临高、儋州5个市县,但史料文献记载的部分景点已荒废千年,仍无开发计划,如儋州儋耳山、桄榔庙,昌江双溪书院等。如能将这些足迹系统规划建设景区、配套设施,串成“海南省东坡文化之旅”,可以形成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集群。
高中桥建议,继续支持举办面向海内外的“苏学研究高端论坛”“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等已经形成知名度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苏东坡思想研究,将东坡文化研究从停留在诗词书画的浅层次、单方面提升至深层次、多纬度的研究,进一步凸显苏东坡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社会价值。充分开发利用苏东坡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东坡文化景区群,打造业态丰富的文旅产业。(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覃凯编辑熊铁辉)
彭桐(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海口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寻水和治水是苏东坡为民情怀的重要体现
彭桐在发言。
彭桐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承东坡文化、东坡精神。而讲东坡精神,就不得不讲他的为民情怀,而讲他的为民情怀,就绕不开他与水的密切关系。
水照见太阳的光辉,也是历史的镜子,同时也映照出苏东坡为官施政时、甚至在贬官之途和谪居之地,他忠诚报国、改革求新、心忧天下、爱民惠民、不谋私利的赤子之心和精彩而动人的一面。东坡为民方面的大爱精神,除了有存档入史籍的文字与图片、挺立于大地的文物与古迹,还有在时空中生生不息、至今温情流淌在人们心底的水无声见证。
王世焱(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从《东阳水乐亭》诗感悟苏轼的民本思想
王世焱在发言。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王世焱首先介绍了《东阳水乐亭》的创作背景。熙宁六年(1073),婺州东阳县令王概请苏轼为他建好的水乐亭赋诗一首。但是当时北宋冗官、冗兵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增加赋税导致百姓负担日益沉重,苏轼看到王概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无益于百姓的水乐亭,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写下《东阳水乐亭》一诗,通过大量用典讽喻了王安石新法和政治上打压异己的举动,并借此王概进行了批评和劝诫。
随后,王世焱指出《东阳水乐亭》虽然名义上为王概所作,但苏东坡开头两句就写下“君不学白公引泾东注渭,五斗黄泥一钟水。又不学哥舒横行西海头,归来羯鼓打凉州”,借战国典故“引泾入渭”影射王安石新法乱象。同时,苏轼反对王安石屡次发兵出征境外,劳民伤财而收效甚微,在诗中也借用典故进行了讽刺。
“洞庭不复来轩辕,至今鱼龙舞钧天。”意为批评王概,就像轩辕演奏的《咸池》,北门成认为悦耳好听,但是鱼龙鸟兽却吓走了。苏轼不仅批评了王概把自己的爱好强行加给别人,同时,也是影射与讥讽王安石新法,强行加在老百姓的身上。
“闻道磬襄东入海,遗声恐在海山间。”“磬襄东入海”典出于《论语·微子第十八》,说的是鲁哀公时期,礼坏乐崩,乐师们都离开了鲁国,各奔东西。当时,天子诸侯每次食饭都需奏乐,乐章各异,各有乐师上场演奏,于是就有了大师、亚饭师、三饭师等等。大乐师名挚离鲁去了齐国,次饭乐师干去了楚国,三饭乐师名缭去了蔡国,四饭师名缺去了秦国,打鼓的方叔去了河内,摇鼗的武去了汉中,少师名阳与击磬师名襄入居于海内。而强行新法,也如鲁哀公的“礼坏乐崩”一样,致使报国之士,离开了汴京,他们只能在山海间为国发出一些遗声。
王世焱指出,苏轼心中无法容忍劳民伤财之事,但又不便明说,只好借助诗语劝诫王概与讽喻王安石,诗中典故繁多且隐晦。苏轼从“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出发,为王概赋《东阳水乐亭》诗,实属煞费了一番苦心。(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覃凯编辑熊铁辉)
谢仿贤(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苏轼具有深切的“三农”情怀
谢仿贤在发言。
谢仿贤表示,苏轼一生坚守“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将为民谋福祉作为其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一以贯之。不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到地方任职,或是被流放贬谪,他都尽己所能勤政为民,恪守“悯农”“裕民”之情怀,服务“三农”。
一是恪守“民为国之本”的执政理念,“忧勤终岁为三农”。苏轼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治国安邦的学说思想深深烙在其心脑之上,自幼就“奋厉有当世志”,经过长期的学习、观察、思考,他在思想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全面的“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苏轼一生都主张执政者要结人心、减赋税、让百姓先国而富。”
二是身体力行参加农业实践,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处于最重要的地位,重视农业生产是历代统治者奉行不悖的基本国策。苏轼任地方官多年,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积板参加生产实践,推广先进技术、抗灾救灾,体现了博大的爱农、悯农情怀。
四是用亲农之情,描绘点染绚丽多彩的乡村画卷。如果说苏轼反映农民生活的诗歌比较沉抑凄苦,切中时弊。苏轼在一次次辗转贬迁中,发现了农民的可爱、村景的美丽。他赞美了田园风光的清纯绮丽;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农村劳动者形象;绘制了一幅幅洋溢着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农村风景和风俗画卷。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那么可爱,那么有情意,充满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林晓云编辑王竞)
谢志勇(海南苏轼研究学会理事):
苏东坡是环境保护的践行者从“我愿铜山化南亩”说起
谢志勇在发言。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羊文彪摄
谢志勇指出,苏东坡是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在从政和贬谪经历中积极治理环境,治水、疏浚河道、美化居住环境举措值得在建设海南自贸港过程中借鉴。
谢志勇指出,曾经苏轼在韶州月华寺对当地炼铜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开发行为颇有怨言,写下“我愿铜山化南亩,烂漫黍麦苏茕鳏”。此外,还应月华寺僧之邀为该寺重建之梁题字,左梁题字:“上祝天子万年,永作神主。敛时五福,敷锡庶民。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这些诗文展现了苏东坡保护环境,惠泽天下的美好愿望。
此外,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西湖长堤是其中一条。林语堂评价西湖时说:“西湖是人工点缀后的自然,不是人工破坏后的自然。”西湖,由于有白居易筑的白堤和苏轼筑的苏堤,湖中拱桥矗立、柳丝浅绿鹅黄,造就了市民、游客蜂拥而至的盛况。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诗文看到苏东坡对美好环境都热爱。如“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东湖》);“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嵋翠扫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江城子》)等。“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蝶恋花.密州上元》)这首诗写杭州元宵节的盛况,特意点出了环境的整洁干净。苏东坡在《答任师中、家汉公》诗中记述过他家的环境:“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在诗里一个有特色的家庭景致跃然纸上:竹林、梨树、开满洁白荷花的小水池、清新整洁的蔬菜园,构成了苏家的外部环境,而屋里的藏书,则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谢志勇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旦生态失去了平衡,人类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其影响。在建设自贸港的今天,世界各地的政要、商业、游玩观光的人士都会到海南,我们应该弘扬苏东坡的环保思想,让青山在绿水流的景象成为常态。(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覃凯编辑熊铁辉)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