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陶器是大地之母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距今6000多年。
在红山文化遗存下来的多种雕刻材料中,或许是因为农业民族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和那份依赖情节,所以从古至今,在中国古代艺术文化中,土质的泥塑、陶塑艺术都曾在红山文化时期获得了最高水平的发展和发挥。特别是彩陶的出现,更说明当时红山先民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
红山文化中,陶器的制作技术是非常先进的,大地中取之不尽的泥土成了红山人雕塑的最好选材。红山人在每次祭祀活动中都有对大地的祭祀活动,人们热爱土地,最早应该是怀念埋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通过土地传达了自己思想感情中对祖先的那份寄托与向往。
据记载:敖汉旗赵宝沟遗址出土的三灵物陶尊是红山人应该是根据器皿的用途和使用性质的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陶土。红山文化陶器的质地可以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泥质的陶土是经过精细和细致的筛选后才被使用的,主要是除掉了含在其中的沙粒,所以材料比较细腻,烧制后显得很精美。而夹砂的则是在陶土里面加入适当比例的沙粒。
红山文化早期的陶器只有筒形罐、瓮、钵、碗、高足杯和斜口器几种。到了中期,也就是以魏家窝铺遗存为代表,此时的器形明显的开始增多,主要有筒形罐、钵、瓮、盆、杯、鼓腹双耳罐、器罐、器座、豆形器等。到了晚期,以西水泉,蜘蛛山西台遗址为代表,器形就更多了,在以上器物的基础上增加了盘、壶、豆、珠、圈足盘。还出现了工艺复杂的陶塑人像。
红山文化陶器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器底是后加的,陶坯成型以后,需经过拍打压磨使缝弥合,然后外表加纹饰,大型的器物还要经过刮抹用手蘸水抹平。这种工艺至今仍旧被一些工匠们传承和使用。另一种就是手捏成形,但这种工艺仅适用于形体较小的器皿。
红山文化是充满艺术的时代。每件彩陶堪称是古代艺术的“神品”“精品。”
赤峰蜘蛛山出土的垂鳞纹彩陶罐彩色的赭红、深黑丶并微微透着黄土的本色,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的侵蚀,它们却依旧不改凤彩依旧沉稳而美丽。
敖汉旗赵宝沟出土的陶猪历史的尘土,都是古代“艺术家”们的塑造下,竟被烧制得如此精美。凝视着这些碗、盆、钵、壶、瓮它们经历六千年岁月的洗礼,今天再次出现时,变得更加沧桑和沉稳,看到这些远古的艺术品,仿佛在细读一夲内容精彩的古籍,把我所有的注意力都收集在它无声的乐章之中。这对红陶圆形罐是远方亲戚家里的传家宝。
陶罐上有匠人用手捏的一对鹿,鹿非常逼真,特别是鹿茸很漂亮!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符号,更是我藏品中的祖先。
作者简介:李冬花,民间收藏家,大荔家忆博物馆馆长,大荔诗词曲学会秘书长。
3年前,浪街村是甘肃榆中县有名的落后村,家家户户两三亩地,种出的土豆因个头小卖不出去,只能拿来喂猪,而本地散养的土鸡虽品质高,但是没有销路。生活没奔头,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2017年甘肃兰州供电公司在浪街村实施了新一轮农网改造,村民家里通上了动力电,吸引了不少村民返乡创业、就业,也掀起了一轮产业发展的高潮。村党支部联合致富带头人成立了榆中浪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种植养殖等产业项目,浪街村走上了致富快车道。
“现在浪街村已经成了兰州乃至甘肃省脱贫致富的模范村,来这里参观产业扶贫的外地人络绎不绝。”3月11日,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浪街村,浪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春辉自豪地说着。
浪街村位于榆中县小康营乡,距县城5公里,村落东西狭长,西临兴隆山脉,北与具有神话气息的凤凰册相接,旁邻栖云之山。浪街村有“勾起现代人的乡愁情怀,呼唤现代人的回家旅途”之美称。走在浪街青砖铺就的古朴小吃街上,各类仿古建筑林林总总,屋檐高挑、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很有古代韵致。“北京爆肚”“陕西油泼扯面”等各个小吃店鳞次栉比,游客天南地北的口音夹杂着商户招揽生意的吆喝声,十分热闹。
“以前呆在村里觉得没奔头,我一直在外面和别人开牛肉面馆,但在外开店成本高、压力大,小吃街建起来后我就回来了,现在比以前轻松多了,去年试营业期间收入就达到了8万元。”杂粮煎饼店的店主王明湖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他自家做的煎饼远近有名,人多的时候外面总会排起长队,去年7、8月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营业额能达到2000多元,为此他雇了几名本村村民,一起打理店里的生意。
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电力扶贫要先行。2018年,为了保障浪街村的乡村振兴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兰州供电公司主动上门服务,认真摸排该村电网情况,结合该村实际情况和项目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措施。该公司投资31.3万元实施农网升级改造,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0.8千米,更换了一台315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只用了短短7天,就完成了该村产业项目发展的配套电网建设。
“农网改造后,小吃街经营起来更安心了,现在商户们用得都是电气化炉灶,既安全又干净,还省事呢!”罗春辉高兴地说道。
目前,浪街已经建成了小吃街、滑冰场、农耕博物馆等。其中,多肉种植园是2017年招商引进的新项目,也是当下游客们最喜欢参观的地方。
浪街村平均海拔2000米,属黄土丘陵区,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多肉生长。这里生产的多肉品质高,大部分通过电商发往南方销售,去年月均销售额达到100余万元,规模和体量在甘肃省排前列。
“种植园现在有16个日光温室大棚和1个展览馆,用电设备多、线路长,您对灯具、开关、线路及灌溉设备可要定期进行检查,有任何问题随时和我们联系啊!”3月11日,榆中县三角城乡供电所员工王锡祥、郑辉东检查设备时,对多肉种植园的负责人马瑞成叮嘱道。
“幸好有供电公司的专业人员经常上门服务,及时帮助我消除用电隐患,真是帮了大忙。我正考虑下一步要扩大种植规模呢!”马瑞成对自己产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2017年以前,浪街村用的还是农电,只有一台公网变压器,电力“卡脖子”现象很严重。2017年5月10日,浪街村首个小吃街项目开工后,兰州供电公司主动上门了解客户的用电需求,结合农网改造为浪街村产业建设做好用电支撑。项目要建到哪儿,电网就先架到哪儿。经过农网改造,浪街村里还增添了一台630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满足了小吃街、多肉种植园等20余个产业项目的可靠供电,各个项目全部实现了电气化,同时能可靠满足浪街村今后的长远发展需要。2018年,该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电量达到了13万度电。“在浪街村项目建设过程中,兰州供电公司大力实施的农网改造功不可没,服务确实好。”在多肉种植园的展览厅里,浪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育才对前来检查用电设备的供电公司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500万元,将浪街村打造成乡村旅游带动,健康养老、绿色农产品生产、生态养殖、四季游玩、儿童研学、农家乐等各类产业综合发展的美丽乡村。”罗春辉滔滔不绝地说着下一步的规划打算,对今后发展充满了信心。
“村民以自家宅基地、闲散建设用地等入股,实行‘保底分红+收益分红’模式,每亩地每年保底分红600元,3年后每亩地每年再追加不低于保底分红20%的收益分红。同时,企业所有用工优先聘用本村的贫困户和建档立卡户村民,现在已经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每人一年能挣3、4万元,基本上每解决一个人的就业,就能帮助一户村民脱贫。”罗春辉高兴地说道。
(全媒体记者郭云莲通讯员赵宝张弘雅)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敖汉旗境内的松辽平原,山川秀美,河流纵横,草茂林丰,物产丰富,在努鲁儿虎山脉北麓,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兴隆洼遗址作为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处文化坐标,其发掘成果一度震惊世界。
“以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西辽河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6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红星在接受采访时说,兴隆洼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表明,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包括西辽河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自成体系,也为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找到了源头,确定了该地区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地位。
遗址发掘命名了兴隆洼文化
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对兴隆洼遗址的发掘经历印象深刻。在田彦国看来,1982年,对于兴隆洼遗址的发现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近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正值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先生率领内蒙古工作队与敖汉旗博物馆专家组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考古探寻,发现散布在一个荒地里的厚胎夹砂陶罐及陶钵等残片饰有压印复合纹饰,不同于已知考古学文化的同类陶器。
1983年至1992年,历经7次规模性发掘,发掘面积近4万平方米,形成6万平方米的遗址面积,共发掘清理古代房址188座,房址面积大多在60平方米左右。对遗址中央的两座并排面积超过140平方米的大房址,专家分析可能是聚落首领所居,或举行公众议事礼制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场所。在张红星看来,这些方形半地穴式房址沿西北至东南方向整齐排列,充分证明聚落布局是经过精心规划的,聚落外挖掘的椭圆形环壕,具有一定的防御或界线功能。兴隆洼聚落遗址是迄今经科学考古发掘、完整地揭露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保存最完整、布局最清楚的遗址之一,是当时第一个完整揭露出房址、灰坑和围壕等全部生活遗迹的聚落,被称为“华夏第一村”。1996年,兴隆洼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隆洼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199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因兴隆洼遗址距离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约0.5公里,按照发现地命名遗址的惯例,杨虎先生在1985年《考古》第10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中首次提出兴隆洼文化这一命名。
考古学家经过对出土木炭等文物进行碳14年代鉴定,界定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聚落遗址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部局、房屋建筑、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价值。其社会结构、生产水平、生活方式、礼制信仰等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多种文明起源的历史文化宝库
兴隆洼遗址催生了兴隆洼文化,此后其他不同时期的人群仍在这一区域繁衍生息。目前,在其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1.5公里的范围内尚有14处史前文化聚落遗址,经调查测绘的有兴隆洼文化遗址2处,赵宝沟遗址4处,红山文化遗址6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2处。
201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在总结兴隆洼遗址的历史文化宝库价值时,给予兴隆洼遗址“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地”“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地”“祖先崇拜的起源地”五个历史定位。生活在敖汉地区的远古先民,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兴隆洼遗址发掘出土近千件珍贵文物,对研究史前文化的渊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出土的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在没有金属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加工技术高超,一对玉玦重量不差1克,开创了中国史前用玉的先河。”田彦国说,发现的骨笛经音乐学家反复实验,能奏出优美的旋律;人猪合葬居室墓,葬俗奇特,为原始猪龙的崇拜找到了实物证据;奇特的服饰“蚌饰裙”由数百个逐一磨出的长形蚌片钻孔分排钉缀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服饰。同属于兴隆洼文化遗址范畴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由野猪头骨和石块、陶片摆放出来的S形躯体,被专家认为是最早的龙的雏形,龙的起源和崇拜习俗已形成。“想想看,生活在8000年前的人类,带着玉耳环,穿着‘蚌饰裙’,吹着骨笛,是何等的典雅,其文明程度之高,令人赞叹。”田彦国的描述,还原了中国北方史前人类的生活情景,再现了中华民族史前的文明符号和民族团结统一的共生象征。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原始陶器,为深筒直腹罐和钵等夹砂陶等典型器物,在房址和围壕中出土了大量的鹿头,其中动物遗骸中猪的遗骸居多,经北京大学动物骨骼化验室检测,这一时期的部分野猪已进入人工驯化阶段。稳定而独立的聚落及石锄、磨棒、石斧、玉器等的出土,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等社会化分工已经出现。张红星推测,兴隆洼遗址的先民应该过着类似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男性从事耕种、渔猎、采集和石器制作等,女性从事编织、食物加工等。
出于对兴隆洼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近年来,联合考古队对敖汉旗境内临近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多处遗址进行复查,陆续有新的发现。目前,敖汉旗境内共分布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遗址4000余处,约占内蒙古自治区古遗址总数的1/6。敖汉旗博物馆已经征集收藏的文物达32000多件(套)。迄今为止,在国务院公布的1268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敖汉旗有包括兴隆洼遗址在内的四个古老文化遗存名列其中。
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南莎娜女士不远万里来到兴隆洼遗址参观考察,其后,一批批来自日本、美国、德国、韩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慕名而来,日本学者甚至参与了部分考古过程,兴隆洼文化影响波及世界。
在已故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眼中,兴隆洼文化是史前人类文明的曙光,在史前时代,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居于领先地位,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已到了由氏族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在兴隆洼遗址发现的精制石器,标志着社会大分工的形成。
兴隆洼文化是目前内蒙古东南部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非常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它丰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学术地位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不言而喻。
“几十年来对兴隆洼文化的研究表明,兴隆洼文化虽然发现在敖汉旗,但其却前后发展延续了近千年,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它不是孤立和封闭的。从地理环境和位置来讲,赤峰地区水系相对发达,自然环境多样,自古以来就是南北联动的大通道,东西交通也相对便利。有证据表明其与北方、中原等地区有着长期的交流和互动,北方和中原的一些文化因素在兴隆洼文化遗存中能够看到。同样,在中原甚至更远的一些区域也能看到兴隆洼文化影响的影子。可见远在8000年左右,中华大地上各聚落的人群就已经进行着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他们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作出贡献。”张红星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考古学者们对诸如兴隆洼文化等涉及中国文明起源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对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深远意义。”
旱作农业系统成为靓丽名片
兴隆洼文化自1982年发掘以来,40年间新的发掘从来没有间断过。兴隆洼文化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宗教信仰以及在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农耕文明起步中的作用日益清晰。
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敖汉旗正从传统农业大旗向文化旅游大旗华丽转身,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兴隆洼文化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主编:陈宇航责编:刘坤
监审:侯跃峰
监制:付惺
总监制:张晓琦
呼伦贝尔日报出品
视频连线。李鑫摄
(新春见闻)陆军军医大学第四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军医专家组异国他乡迎新春
中新网重庆2月17日电(胡红升)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午,视频连线将远在埃塞俄比亚的陆军军医大学第四批援助埃军医专家组与该校教职员工代表“聚”到了一起。短短十余分钟的视频会话中,双方嘘寒问暖,互诉家国情怀。王云贵校长代表大学党委和全校教职员工向专家组送去新春祝福,专家组给全校教职员工拜年,并表示定将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
据悉,陆军军医大学第四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军医专家组1月14日出征,他们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陆军总医院执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任务。
该军医专家组由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和基础医学院抽组而成,涵盖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科、肾内科、心内科、放射科、泌尿外科等专业,8名队员都是技术过硬的医疗骨干。在埃塞俄比亚执行任务期间,他们将帮助埃军开展临床治疗、人员培训等工作。
抵达埃塞俄比亚后,军医专家组立即展开交接工作,并召开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接下来的工作思路与工作规划。驻埃塞俄比亚武官赵宝参加会议并给予高度评价。
军医专家组成员刘渔凯发在朋友圈的思乡诗。
军医专家组还时刻不忘驻埃中资机构工作人员,利用有限的医疗条件对在埃同胞进行诊疗9次,临床操作2次,延续了军医专家组在当地中资机构中的良好口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