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及意见建议
近年来,XXX镇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力实施以林果业发展为主导的农村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开创了镇域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全镇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5776万元,同比增长36.11%。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552.03元,同比增长20.92%。当前,全镇上下正在着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接踵而至,特别是在农村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牧民群众思想落后,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农牧民经济发展意识不强,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镇领导、蹲点干部下大队摧种、摧管、摧收,思想滞后、行为懒散。(二)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一些村干部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片面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村的建设。对今后有可能要撤并的边远村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更不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文化等软件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上来。
(三)农民与村干部关系矛盾引发的热点难点问题。随着民主与法制的不断深化,作为村干部,本质上还是农民,他们如何摆正“自家”与“大家”的关系,就不能不成为农村干群关系的“焦点”;那么,作为村干部,工作对象是农民,如何在不干预农民生产和分配的同时,正确指导好农业生产,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是大问题。如果村干部没有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带领村民致富,不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民就不会拥护;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搞强迫命令,村民就会用更硬的办法回报;如果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村民就更不能容忍。一旦这些矛盾激化了,往往就引发成热点、难点问题。
(四)村政务、财务公开引发的热点难点问题。“两公开”工作流于表面形式,仅仅满足于“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人员,竖立公开栏”。“两公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开内容不深、不细、不全;二是推动“两公开”落实的有效载体还不多,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村民满意度还不高;三是公开内容、形式和程序欠规范,随意性较大,如老百姓对财务公开反映最多的“其它”栏目,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四是监督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有走过场、图形式的现象。
(五)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承担两个风险,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风险。当前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偏低,农业基础脆弱等问题不容忽视。
(六)农资市场混乱,价格涨幅过高。近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大部分商品均以两位数上涨,化肥等农资价格平均比2005年上涨20%。如化肥中的龙头品种尿素每吨价格一直在2000元左右,多年滞销的碳铵每吨价格也在500一600元,三元素复**每吨也上涨到了1800元,涨幅均在20%以上,种子、农药、农用薄膜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如此高的涨幅已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根据农业部网站消息,由于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每亩比上年多支出了20多元。解决好这个问题,政府应采取扎实措施,清理农资经营渠道,规范经营行为,控制农资价格,引导农资市场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工商、税务和物价部门的作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种子、农药等行为,严厉打击不良企业“搭便车”涨阶的行为,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七)农村历史债务制约着农村建设。目前,XXX镇20个行政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债务,其中债务过万元的村有7个。村一级清偿债权无政策,偿还债务无能力,村级经济形势恶化,
导致农村公益事业无人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积极化解镇村两级债务,要完善财政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增收节支力度,加快财源建设,本着“减少新债,区别对待,消化老欠”的原则逐步加以化解。
二、引发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如果认真进行分析,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现阶段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第二,利益之争是热点、难点问题的核心内容。这里讲的利益,既含物质利益之利,又含民主权利,二者都是农民的渴望与追求。如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现代农民,就不可能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正确的领导。第三,涉及群众特别广泛,利益主体分散,思想观念多元共存,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一旦激化,容易形成连锁反应,是新世纪农村矛盾的基本特点。这些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疏导不能堵压,只能化解不能激化,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解放农牧民禁锢的思想,实现和谐发展。将中央、自治区、地区、和县上出台的各类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每个农户家中,让每名农牧名了解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慵懒思想,加快发展步伐。我们每名干部都要在日常工作中打好群众基础,充分认识到百姓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给予合情合理的补偿,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支持发展,享受发展成果。对其提出的安置、保障等共性问题讲明白政府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对新城建设为他们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产生的问题,提出明确解决办法。
(二)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和完善失地农民保障机制,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来补偿农民、帮助农民。群众对这样长期稳定的保障非常渴求,政府要引导农民自愿农转非,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基本生活,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要强行缴纳,政府从土地收益中补贴一定比例,失地农民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中拿出一定比例,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失地农民才敢把手里的资金拿出来创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