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效益显著。合作社给周边村民提供了“租金+薪金”的收益模式,每年周边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入100余万元,同时,通过参与合作社季节性用工,实现务工收入200余万元,有效促进当地农民可持续增收。
(三)示范引领增强。合作社发展稳定后,免费向周边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社会化服务,主动帮助提升“弱者”的综合发展能力,带动周边7家西瓜种植大户共同致富,累计发展西瓜种植500亩,可实现年产值600余万元,就近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近100人。合作社理事长黄林国从货运司机成为了“农业‘土专家田秀才’”,妻子邓小花从一个普通创业者成为了“重庆市劳动模范”。
示范建设树品牌电商销售促发展
重庆市江津区蜀津橄榄股份合作社
江津区石蟆镇橄榄种植面积达9万亩,年产橄榄4000吨,被誉为“中国优质橄榄基地”、“重庆市橄榄之乡”。2003年,石蟆镇政府大力推行以橄榄树为首先树种的退耕还林,橄榄种植在当地发展得如火如荼。2009年,重庆市江津区蜀津橄榄种植股份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致力于橄榄种植、嫁接、品种改良,带领农户种植橄榄,规模逐渐扩大。近年来,该社通过标准化生产、产业链延伸、品牌化建设、电商平台销售,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2016年至今累计线上销售新鲜橄榄600万余斤,实现产值3500万余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万元。
一、基本概况
合作社现有入社农户268人(其中有中共党员18人,研究生2人,大学生3人,农技师20人,嫁接技术员35人),建成橄榄园3个合计15000亩(其中:正林园3000亩,稿子园2000亩,石羊、石韦公路园10000亩)。2014年重庆市江津区蜀津橄榄种植股份合作社被评为国家(部)级示范农民合作社。
二、主要做法
(一)借力电商东风,助推产业发展。2015年以前,合作社所产新鲜橄榄都是通过传统渠道销售,外商收购量不稳、价格低(0.5元/斤左右),橄榄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加上合作社成员老龄化较为严重、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合作社产销严重失衡。2015年10月,90后大学生何春梅返乡创业,依托现有产品资源,牵头成立了电商销售团队,开拓全新网络销售渠道,凭借石蟆橄榄的产地优势及团队的不懈努力,成功实现“逆袭”,仅2015年11月-2016年3月,合作社就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橄榄12万斤(收购价为2.5元/斤),让社员看到了新平台带来的希望。
(二)规范经营管理,提升产品品质。2016年6月,何春梅接任了蜀津橄榄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成为合作社新法人。随后,该社召开成员大会讨论制定了《重庆市江津区蜀津橄榄种植股份合作社发展计划》、《2016年度电商销售计划》、《橄榄生产管理标准》,并在大会召开当天与入社成员签订了线下3万斤的购销合同,给社员们吃了“定心丸”。合作社致力于让规范管理出效益,社员加强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大家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增收。
(三)强化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通过各级质量认证、富硒产品检测、注册“蜀津”商标、开发系列产品、升级产品包装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橄榄产业附加值。随后,又成立了石蟆镇青果运营销售中心和青果分级收购中心,确保产业规范发展。蜀津企业店于2016年6月上线,目前电商信誉登记为3级皇冠。蜀津天猫旗舰店于2017年5月上线,同时开拓京东、阿里巴巴等多平台多网络销售渠道,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合作社也在努力提高橄榄附加值,2019年开发了橄榄膏,获得顾客的一致好评。
(四)解决物流难题,完善售后服务。合作社为橄榄线上销售提供平台保障,承接石蟆镇百世快递站点,解决农村电商中最棘手的物流问题。同时,通过溯源、承保、品质管控和品牌创建等方式,建设了一个消费者信心保障机制,受到顾客一致点赞,销售好评率99%以上。
(五)源头解决问题,补齐季节短板。合作社2021年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建设产地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项目,建设冷库2700m3,建设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营销体系,延长了农产品的存放周期,降低了农产品损耗、增加了农产品存储量,积极带动周边种植户从田间地头到分级储运、销售逐步规范化管理。
三、取得成效
联合发展创出好“钱景”
重庆市綦江区山地黑山羊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近年来,綦江区山地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紧抓采煤沉陷区转型产业发展时机,以农户为基础,以黑山羊产业链为依托,以合作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途径,以增加农户收入为目的,积极为成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黑山羊产业的发展。主导培育了“种养结合、屠宰加工、羊肉美食、全网销售”的安稳黑山羊全产业链,现已初步形成养殖、屠宰、餐饮、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綦江区山地黑山羊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于2017年5月,现有成员85个,其中集体经济组织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12,养殖大户20家。联合社成员共出资300万元,实行按股分红,占地300余亩,分种植区域、养殖区域、加工区域以及体验区域,联合社成员养殖黑山羊常年存栏10000只以上,其中,集体经济组织注册资金130万元,现有羊圈两栋,黑山羊300只。2019年,联合社被重庆市农委评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一)立足资源禀赋,构建现代农业养殖体系
特质的水、土壤养育出黑山羊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为保障黑山羊的供应,提升黑山羊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大做强“安稳黑山羊”这块名片,联合社高度重视建设现代黑山羊养殖体系。一是搭建一个平台。联合社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一个由农业主管部门、院所科研机构、镇政府、村社、联合社、农户共同参与的协作平台,建立“六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打造“安稳黑山羊”品牌。二是组建一支队伍。为保障黑山羊养殖数量与质量,联合社拨专项资金,组建一支技术研发、管理指导团队,由联合社理事长亲自挂帅,负责联合社基地及所有成员技术支撑,推行精准饲养、精细管理理念,普及节本增效技术,必要时聘请院所专家加入指导团队,帮助所有成员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建立一套管理。为有效加强管理,联合社强力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制定了《黑山羊养殖技术规程》、《黑山羊生产加工规程》、《黑山羊防疫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育肥与繁育、统一防疫、统一保险、统一销售。
(二)立足抱团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
一是抱团发展。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联合社在镇政府指导下,吸收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组成的农业产业“联合体”,让四者抱团取暖,整合优化资金、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要素,发挥出“1+1+1+1>4”的产业发展优势。二是分工协作。联合社让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注服务、集体经济主要做管理及市场、家庭农场及大户主要搞生产。通过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利益联结。联合社各成员签订联合经营协议,与生产经营挂钩,有利共享,有责共担。同时,联合社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发行原始股份,按各成员出资比例确定股份,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联合社发行原始股份300股,每股1万元,分别由各成员持有。
(三)延伸产业链条,共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开展农户帮扶,携手助力地域乡村振兴
三、主要成效
联合社养殖黑山羊常年存栏10000只以上。年销售黑山羊2000只以上,获得经营性收入达600万元。通过深加工,生产销售袋装羊肉10万余斤,营业收入达1000余万元。联合社全年纯利润达200余万元,成员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同时与脱贫群众的利益联接,贫困户户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
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带动乡村产业兴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远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远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6月成立,主要从事黄连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和黄连种植新技术推广。在当地政府的关怀和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合作社组织机构完备、规章制度健全、内部运作规范、销售渠道广阔,集种植、加工、销售和研发于一体的黄连产业发展体系,合作社社员200余户,服务连农6000多户。先后获得了县级龙头企业、市级示范合作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重庆市黄连科技小院、中国有机黄连等荣誉称号。
一、以基地建设为保障,夯实产业基础
二、以技术提升为核心,提高黄连产量
2015年,黄连病虫害加重,出现根枯根腐症状,黄连亩产减少,耕种面积逐年降低。2017年,为应对黄连病害减产危机,合作社主动到县农委黄连病虫害防治试验基地学习,到其他产连地区考察,与西南大学、重庆中药研究所合作,探索出融合“绿色经济、便捷循环”的“熟地遮阴网小拱棚种连”和“黄连-天麻轮作”技术,防治黄连根腐病的同时降低黄连种植劳动强度、除草难度,减少毁林开垦,增加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技术试验成功后,合作社通过开办免费黄连技术培训班,向连农传授种连新技术,实现科学种连、生态种连、高效种连,重振种连积极性。
三、以产业延伸为导向,扩大销售范围
根据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需要,发散延伸产业链。一是产品加工提档升级。黄连加工进一步精细化,依靠生产要素、科技运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完善的加工体系可以利用复杂的工艺及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拓宽产品收购渠道。分别在5个村建立合作社分社,既方便连农出售黄连,也利于合作社收购黄连。三是延伸产品销售链。与康美药业、陕西新盛德、北京同仁堂、北京人卫、安徽济红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全黄连产业发展体系。
四、以体系建设为重点,创新利益链接模式
一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合作社与1025户农户(其中脱贫户300余户)签订种植协议,农户按照协议种植黄连等中药材,合作社设置保护价不低于14万元/吨,实行订单收购中药材,免去农户后续出售的顾虑。每年收购黄连约80吨,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二是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分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分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远程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黄连的研发和加工与销售,远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黄连的种植与育种,整体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各村设立分社7个,负责为社员提供黄连种植技术服务和黄连的收购服务等。三是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就业岗位,实行临时工和长雇工相结合,工资日结与月结相结合。每年约提供2000余人次的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能增加1.2万余元。合作社以股份的形式加入村集体,每年向村集体固定分红。2017年,与69户贫困户达成入股分红,截止目前累积分红26.496万元;2018年,与国锋村村集体达成三年入股分红,每年分红8280元;2018年,与昌坪村集体经济达成五年入股分红,每年分红40000元。
合作社成立以来,与连农一道成功应对市场风险、病虫害危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2017年与69户贫困户达成入股分红协议,累积分红26.496万元;与1025户达成订单收购协议,户均增收0.8万元;2018年与昌坪村、国锋签订发展壮大村集体入股投资协议,累计向村集体分红9.6万。2021年底,已经发展6800多户种连共计1.10万亩,从最初单纯地种植黄连发展成种植、加工、销售辣椒系列产品,拥有自己的专利和优势产品,企业和产品均获得了国家、市、县多项表彰和荣誉。通过黄连科技小院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运用,为辖区2000余户连农解决实际困难,满足群众就地务工需求,建立本地的道地中药材品牌,稳定地方支柱产业,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助推地方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实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展荷花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铜梁区荷美莲藕股份合作社
2018年,合作社被市委统战部等6部门评为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选,后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国家级示范社。
一、规范管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统一种植技术,创立特色品牌。合作社实行统一种苗、统一种植、统一培训模式,规范发展莲藕种植,带动全镇莲藕由原来的3000亩发展至1.1万亩。由于莲藕产量较大,市场需求有限,经常出现滞销、烂市现象,为了解决卖难问题,合作社利用“铜梁莲藕”地理商标,帮助莲藕种植散户销售莲藕,解决农户有货卖不出去的问题。
(二)探索利益链接新机制,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在荷美莲藕股份合作社运行过程中,村民以参与合作社管理和股份分红为核心,广泛开展了民主监督管理,使得农民对村集体的依附关系和归属感极大增强,村集体的社会管理效力得到极大提升。通过成立合作社,既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形态,同时开辟了农村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把基层民主管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新的境界。农村民主管理和农民权益保护发生了积极变化,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定期开展活动,助力乡风文明
(一)成立非公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按照组织要求,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活动,要求党员率先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认领工作任务,每名党员还联系1-3户群众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同时还在“荷和原乡”区域划分了党员责任区,既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也提升了村党支部的组织力。
(二)组织参与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合作社社长陈邦齐带头发展莲藕产业,带动莲藕种植小户发展销售莲藕,被评为六赢村“新乡贤”;合作社还对被评为村级、镇级“好婆婆、好媳妇”、“最美院坝”、“星级文明户”等社员进行额外奖励,以此鼓励群众争当先进,推动实现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发动,自我提升。
三、以大带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作为非公党支部的代表,以积极、健康、稳定的步伐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一)积极投身荷和原乡打造。荷和原乡是我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力量建设的第一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范围涉及土桥镇庆林村、六羸村两村6个社,覆盖重庆市爱莲湖湿地公园,每年夏季荷花盛开的时节举办荷文化旅游节,以花为媒,以节会友,文化牵引,助推经济,现已成功举办7次。合作社负责人陈邦齐是第一个被评为“新乡贤”的代表,他充分履行自己乡贤的身份,带头投入荷和原乡打造,他创办的龙邦农业公司打造了500亩原乡观赏荷花核心区;合作社成员阳礼台也是莲藕种植大户,在荷和原乡建设期间,他带动园区内十余户合作社社员投工投劳参与园区建设,在园区建筑外立面整治最初,他第一个赞成自家房屋外立面改造,此后,他同其他几户社员成了园区内的协调员,动员农户房屋外立面改造。
(二)参与建设乡村振兴讲习所。乡村振兴讲习所既是村党支部发挥政治功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农村党员群众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政策,讲授新技术的主要场所。课程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党建如何引领乡村发展,从农业种植技术到如何在农村从事电子商务。合作社为了发展更绿色、健康的莲藕种植,聘请专家对土桥辖区内土壤等进行了专业分析,积极探索更科学的莲藕种植技术。在村乡村振兴讲习所的课程安排中,就有很多莲藕种植技术培训,授课老师都是合作社大户骨干,以此让更多农户掌握了解莲藕种植技术。
创新发展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忠县忠城蜜蜜养蜂专业合作社
野鹤镇位于忠县东北部,离县城45公里,距万州63公里,地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良好,是生产原生态高品质蜂产品的理想之处;全镇属丘陵地区,海拔落差较大,在350—846米之间,立体气候明显,槐树、五倍子等蜜源植物丰富。2018年,镇党委政府为跳出发展瓶颈,调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因地制宜,整合本地优势资源,于2018年7月5日注册成立忠县忠城蜜蜜养蜂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由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现有成员537户,其中,脱贫户525户(1880人)。现建有日产2000斤蜂蜜的加工厂房一间,总面积3500平方米,总投资300余万元,内设展览厅、检验室、加工灌装车间以及办公室、财务室等。合作社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设置理事会、监事会,由白寺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每半年召开一次成员(代表)大会,建立完善了《合作社章程》和财务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注册“忠城蜜蜜”商标,于2019年5月24日在忠州广场举办“忠城蜜蜜”产品面市发布会。通过对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的优化整合,探索实践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野鹤模式”。
一、模式创新“新思维”,开辟产业发展“新境界”。
在村里人才少,部分建卡贫困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稳定增收难,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经营性收入的背景下,该社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开辟产业发展“新境界”。一是采取“帮扶集团+合作社+贫困户+公司”的模式,由县住房城乡建委(帮扶集团)统筹资金,为贫困户购置蜜蜂(其中已脱贫户1桶,未脱贫户2桶);贫困户以蜜蜂入股合作社;由有养殖经验和技术的农业公司负责蜜蜂养殖;合作社负责蜂蜜加工、销售以及上下联通、利益分配等工作。贫困户通过到合作社务工以及蜜蜂入股分红获得收益;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年底对产量(每桶保底30斤)按照4:4:2的比例进行兜底分红。二是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的模式,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挂帅,分管乡村振兴的领导牵头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具体实施,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振兴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合作社由野鹤镇政府组织牵头,由所辖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525户贫困户组建而成,形成“1+12+525”抱团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合作社通过模式创新,实现了蜜蜂产业的快速发展,从2019年投产销售至今,已累计销售蜂蜜3万斤,销售额3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建卡贫困户分红60余万元。
二、智慧养蜂“新体系”,实现产销全程“智能化”。
忠县忠城蜜蜜养蜂专业合作社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以带动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整合现有资源,构筑智慧养蜂“新体系”。一是数字蜂养。投入61万元引进智能蜂箱设备50台,通过数据平台实时收集养蜂各环节信息,包括蜂场基本信息、蜜源基地、蜂群养殖、蜂蜜采收等信息,帮助蜂农有效了解蜂箱状态,减少蜂群损失,实现养蜂人工效率提升80%;开箱频率降低200%;单箱产量由30斤提升至39斤。二是全程溯源。通过区块链追溯平台,对蜂蜜生产全链路关键环节的数据,利用现场布设的传感器、摄像头、专用PDA等设备进行自动采集,将蜂蜜从蜂巢到工厂到餐桌的全链路信息传到区块链中,为每一件产品创建唯一的“原产地身份证”,实现蜂蜜从采蜜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全流程实时数字化跟踪、监控与管理,便于消费者全程追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切实提升蜂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