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2年4月16日,结束183天的太空之旅,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返回地球。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他们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离开地球的半年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等。这个由一名“60后”和两名“80后”组成的航天员乘组平安归来,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同时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大幕。
记者:在天上睡了半年,回到地球上睡得着觉吗?
翟志刚:刚回来的时候到了地面,往床上一躺,不论那个床有多软都硌得慌。在这个空间站生活,最能想起地面生活习惯就是喝水、大小便、早晨起来洗脸、运动之后洗澡,那是在地面上我们认为最常规的东西,是在天上最怀念、最想念、又实现不了的东西。
2021年10月15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领命出征。这是翟志刚第二次作为飞行乘组指令长率队出征。2008年,他曾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那次“太空漫步”,翟志刚走了19分35秒,而为再度征战太空,他走了漫长的13年。
记者:2008年执行了神七任务之后,有没有想到又隔上十来年才有下一次机会?
翟志刚:神七飞完之后也没有说如释重负。我一年365天除了周六、周日,所有学的训练的都是飞行的东西。
记者:万一人家不选你,你不就亏了吗?
翟志刚:不选咱没有关系,我具备飞行条件,等哪一天不具备飞行条件了就坏了,就当不了航天员了。
人群中的小女孩,让人们把目光更多集中在女航天员王亚平身上。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时,这位“太空女教师”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课。8年之后再度出征,她的内心多了一丝牵挂。
王亚平:对我本身来说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上一次我没有孩子,这次有女儿了。当天我确实也找了一下,穿粉红色的小衣服,在喊着妈妈、妈妈。听到之后,我其实只看了孩子一眼,就把目光收回来了。我感觉自己立马眼泪就出来了。那会儿确实不太敢多看,怕有更多牵挂。
三人中,41岁的叶光富是第一次执行飞天任务。从2010年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开始,他的太空首秀,等待了11年。
叶光富:我更多的是珍惜,珍惜每一天。我内心也给自己说了一句,叶光富,你终于可以飞行了,你可以的,加油!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搭乘长征二号F火箭划破苍穹,飞向太空。约6.5小时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一舱三船组合体。刚刚送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中国空间站,迎来了新访客。
为了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可以将航天员排出的二氧化碳、尿液、水汽等废物转化成为饮用水和氧气等物质,实现空间站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记者:你第一次去喝这个再生水的时候什么感觉?
记者:你觉得作为女性会比男性更明显一些吗?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安排有两次出舱任务。第一次出舱任务由翟志刚和王亚平执行,叶光富在舱内配合支持。
2021年11月7日,翟志刚打开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这是他时隔13年再次和太空亲密接触。
记者:这一次出舱,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翟志刚:我以前都是双手扶着,我现在改单手扶着了,我单手还可以转个向。第一次出舱任务就是人能出去,能够简单爬行,把舱外的东西拿回来,人再回来,神七任务就圆满成功了。现在再出舱,就跟我们第一次出舱完全不一样了。
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航天的进步,也反映了中国航天人努力前行的逐梦之路。翟志刚,1966年出生在黑龙江省龙江县一个小乡村,家里兄弟姐妹多,父亲长年卧病在床,靠着母亲卖炒瓜子,翟志刚才得以完成学业,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1996年,30岁的翟志刚经过重重选拔,于1998年成为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
翟志刚曾先后入选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2008年,他担任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成为我国“太空漫步第一人”。之后,他又先后入选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并最终搭乘神舟十三号重返太空。
2003年10月15日,问天阁前,翟志刚送战友首征太空。这次直播,深深地影响了当时23岁的山东烟台女孩王亚平。
2010年,而立之年的王亚平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与她同时入选的还有她的同龄人叶光富。叶光富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农村家庭,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毕业后,叶光富按照指示频繁调动工作,先后辗转多个省份,改装、驾驶过5种战斗机机型。入选航天员之前,叶光富已经安全飞行超过1100个小时。
虽然飞行员是最接近航天员的职业,但天空和太空一字之差,却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员除了要完成基础理论学习、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等8大类上百门挑战身心极限的科目训练,更要面对心理的煎熬和挑战。
很快,王亚平就迎来了自己的太空首飞。2013年,她随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远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王亚平化身“太空教师”,为全国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开展太空授课,而此时她的队友叶光富还在等待。
记者:看到你的同伴能够上去了,但是你还在地上还没飞天的时候,心里急还是不急?
叶光富:着急,因为为这个航天付出不光是自己、团队包括家人都在默默付出奉献,自己内心肯定一直希望能够尽早实现自己飞天梦。除了羡慕之外,内心还是承受了一些压力、一些焦虑,甚至还有一些煎熬,这个过程确实还是比较痛苦。
3个“感觉良好”迅速火遍全网,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被网友们称为“感觉良好乘组”。与13年前不同,翟志刚的这次太空行走是由机械臂托举转移至作业点。
随后出舱的王亚平迈出了中国女性在太空行走的第一步。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翟志刚和王亚平顺利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舱外互助救援验证等作业。一个多月后,叶光富打开舱门并率先出舱,与师兄翟志刚一起执行神舟十三号第二次出舱任务。
除了两次出舱任务,神舟十三号还开展了两次太空授课活动,三位“太空教师”在“天宫课堂”为广大青少年上了两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王亚平:不仅仅是收获感,那是一种幸福。我们同事小伙子就跟我说,他说王老师您知道吗,我其实就是当年您在太空授课时坐在地面课堂的学生之一,我当时一下特别震惊。
记者:其实不难理解,因为2003年的时候你也是看了杨利伟当时的直播,改变了你自己的梦想。
王亚平: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梦想的传递,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播撒种子的那个人。
6个月的太空生活,除了万众瞩目的高光时刻,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日常。在轨期间,三位航天员要完成多项科学实验,涵盖了空间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天文探测等领域。同时他们还要接受高频次、耗时长的心理问卷调查,以便地面及时调整对他们心理支持的内容、模式和时机。
2022年3月27日,天舟二号收到了撤离指令,它将以再入大气层销毁的方式谢幕离场。在天舟二号完成使命半个月之后,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重返地球,与家人团聚。
王亚平:其实在机场第一眼看到女儿的时候,我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摘星星是任务之前宝宝交给我的任务,也是我对她的承诺。这上面是有字的,可以看到平安、快乐、圆梦、胜利、幸福。
返回后,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相继完成了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他们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叶光富:我们现在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把自己的身体心理各方面状态恢复好。因为下一步就还要接续为太空战场去打拼去征战。
翟志刚:我觉得这一辈子当航天员是值得的,是不后悔的,它让我付出了那么多之余,它也给予了我丰厚的回报,这种情缘也不可能到我退休以后就彻底跟航天割舍了,永远也不会。
“愿所有努力都不被辜负”
7月23日,电影《亲爱的》原型之一彭高峰发视频表示,高考632分的儿子彭文乐被武汉大学录取。
彭文乐高考选的是语数外和理化生6个科目:语文118分、数学123分、英语135分、物理78分、化学91分、生物87分。
听到好消息的网友们也纷纷点赞送祝福:优秀!未来可期!
网友的祝福
6月25日,2022年湖北高考成绩公布。电影《亲爱的》原型之一彭高峰发视频开心地宣布,儿子彭文乐今年高考考了632分。
视频中,彭文乐查到632分的分数后兴奋拍桌,他的妈妈也在一旁激动地说心跳得好快。据了解,湖北省首选物理本科分数线为409分,彭文乐超过了分数线223分。
看到他们一家如今的喜悦,许多人不禁回忆起当年彭高峰的漫漫寻子路。
2011年,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彭高峰在江苏邳州市找到了失踪三年的儿子,从此一家团圆回到湖北老家。
在寻子路上,彭高峰结识了同样在深圳丢失孩子的湖北老乡孙海洋,彭高峰找到儿子彭文乐后,孙海洋更是成了彭文乐的干爸。2021年,孙海洋的儿子孙卓也被寻回。
得知彭文乐考了632分,干爸孙海洋也感到非常高兴。孙海洋表示,孙卓明年也将高考,他和彭文乐关系很好,会向彭文乐请教学习经验。
“愿所有努力都不被辜负,致我奋斗的十二年。”彭文乐在自己的账号写道。
恭喜乐乐!
祝前程似锦!
(东西问)当复活节撞上清明节,巧合还是缘分?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题:当复活节撞上清明节,巧合还是缘分?
中新社记者马瑞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悼亡的传统民俗节日,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宗教节日,两个节日在各自文化传统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现行公历算法,两节同日概率约为1/30,两节邂逅,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缘分。
4月1日,民众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进行清明节祭扫活动。周毅摄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究竟是按阴历过还是按西历过?
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八月十五中秋,清明却不直接对应阴历(农历)的具体时日,而总是相对精确地落在公历4月5日前后,最多相差一两天。
其实,中国官方于2008年对年节放假的调整中,明确说明是把农历清明列为法定节假日;而农历清明即清明节气。2016年廿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其国际化的英文名“the24SolarTerms”就可佐见,现行的节气按阳历计算,每一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每15°的运动。
中国传统历法农历是在阴历(月亮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太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节气即为阳历的体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农谚其实早已解释过清明为何会与同为阳历历算的“西历”有如此整齐的对应。
中国的清明节纯粹由阳历计算,西方的复活节却同时用到阳历、阴历和宗教节期,使其落在公历3月22至4月25日的大区间里。复活节日期的推算先要由阳历确定春分,再按阴历算出春分后的第一个满月,最后以月圆后的第一个主日(星期日)为节日。复活节日期的确定要如此“麻烦”,与犹太逾越节、《圣经》所使用的犹太历亦是阴阳合历有关。罗马人的历法本为阴历,后改用阳历(儒略历),基督教会又决议不再使用犹太历而自行计算复活节日期。其间,东方教派延用儒略历、西方教派改用格里历(公历)而导致春分日不同。东正教会规定,如果满月恰好出现在这第一个星期日,则复活节再推迟一周,故今年的东正教复活节就在5月。
竺可桢先生1963年在《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一文中提到:“旧历虽是阴历,但我们节气如清明、谷雨却是阳历。而西洋的若干节气如所谓外国清明(耶稣复活节)因为宗教传统关系,反而用阴历的。”
阳历固不等于西历,阴历也非东方独用。无论东西方、无论何文明,人们以日、月和历算指导生产生活的初衷、探索和经验是相通的。清明节气在春分节气后15日,复活节为春分后首个月圆后的首个星期日。春分日即冬天过后日夜相等的那一天,编算近代廿四节气的《时宪历》,汇集了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望等一批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和本土西学士人的心血智力。因此,清明节与复活节会在今天的公历上重合,已经不是巧合了。
清明节+复活节=“死去活来”?
这两个节日,主题还偏巧都与逝者、死亡有关。
清明起初仅作为节气,最早可见于战国初《管子·幼官》中以12天为一节、共三十节气的记载。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虽记有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前文却还有春分后45天才是清明风至的说法。其余广被援引的《逸周书》《历书》《岁时百问》,其真伪和年代难考,但清明节气紧随春分之后,定型大抵不晚于唐。初唐孔颖达释义清明“谓物生清净明洁”,今天国际化的“清明”即英译作“Clearandbright”。从唐宋诗词可见,清明已与春天种种民俗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并与上巳、寒食两个更古老的春祭节日发生融合。一千多年来每逢仲暮春之交,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或祭祖扫墓追思先人。
4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烈士墓群处的两位老人。中新社记者翟羽佳摄
春分后的满月,取光明照耀、战胜黑暗之意,星期日象征新生和新的开始。公元4世纪,基督教会经第一次尼西亚会议决议,确立于这一天纪念耶稣基督在殉难后的第三天从死中复活,作为基督信仰的高峰。不过装扮和赠送彩蛋、野兔等复活节标志性民俗文化,却并不起源于基督宗教,而是欧洲普遍接受基督教后,赋予更古老的春祭习俗以宗教涵义。“复活节”在拉丁语族和日耳曼语族中的词汇,前者可以追溯至犹太民族春天的节日逾越节,后者可以追溯至日耳曼民族的春之女神,正反映了这一历史文化的层垒。
不难理解,东西方传承悠久的重要节日,多经过历史文化沉淀。春分一过,北半球加速回暖,万物都开始复苏,人们为熬过缺食苦寒的严冬而庆幸,更要为新一年的丰收而筹划和忙碌,于是迎春成了全人类共通的情感需要和公共活动。
习俗、典故的不断积累赋予了重要节日丰富的形式和涵义,又经岁月洗刷逐渐反映出东西方文化气质的异同。千百年来,清明节和复活节各自呈现,一个靠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一个靠庆贺神迹、荣耀福音。祭祀扫墓,追念先人功德,感悟亲人温情,超越生死之隔维系着中华文化人伦永续的精神世界框架。而在基督教义中,耶稣的殉难与复生象征对世人的救赎和宽宥,复活节释放着超越此世、到达彼岸的精神热情。
今天,还有多少仪式感值得保留?
两个如此厚重的节日间,也有过文化碰撞与纠葛。
中国的基督徒能不能在清明节祭拜祖先,曾引发前后300年、旷日持久的争执。费正清指出,明末清初包括祭祖问题在内的“礼仪之争”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仅基督教会内部意见相左,欧洲与在华教士互相辩驳,最终连教皇与清朝皇帝也发生了争执。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在中国扩张传教,如何对待中华祭祖文化更令基督教无法回避。晚清旅华汉学家的介入,开始系统从研究汉学与中华文明的视野,认识中国人的祭祖文化。美籍汉学家丁韪良曾提醒,勿忘东方与西方存在着“思维和情感方式不一致”,故不应以西方价值观取代东方价值观。所幸此后,不仅西方教会在祭祖问题上逐步宽松,西方汉学研究也呈现深入,亦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资料图为:戴着防护面具的复活节巧克力兔子。
说回当下,无论是清明节还是复活节,其中对信仰和文化的理解都与千年前、甚至百年前大为不同了。在一些基督教氛围仍然浓厚的国家,复活节及圣周仍会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吸引着世界各地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游客。复活节巧克力彩蛋、首饰彩蛋和复活节兔子,早已成为全球化消费主义的标志。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路透社当时报道认为,此举不仅会鼓励人们把目光重新放在传统文化上,还可以帮助宣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但据当时不完全统计,清明节期间仅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上千吨。
2020年4月4日,中国更是度过一次特殊的清明节,举国默哀和鸣笛三分钟,为在抗击疫情中奉献生命的英雄致哀。这会是最值得铭记的一个中国清明节。
2020年4月4日10点整,北京防空警报长鸣三分钟,在天安门参观的的民众肃立默哀。中新社记者盛佳鹏摄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首先提出“仪式”概念,认为仪式总是伴随个体或社群从一个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大自然本身也受昼夜、四季、枯荣交替的周期性控制,并体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仪式感就是仪式给人带来的安全和满足感,是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
鲜花还有彩蛋,沉静或是狂欢。透过节日里的烛光,默默感同身受着血脉亲情和生命悲欢,那一片刻,大概是无问东西的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