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6月20日电题:“披绿生金”变良田——山西灵石废弃矿山重生记
新华社记者魏飚
初夏时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段纯镇的一片广袤农田里,绿油油的饲用小黑麦随风摇曳,收割机来回穿梭。参与收割的农机手樊海生说,今年3200亩饲用小黑麦长势不错,要抓紧收完然后种植青贮玉米。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连片的梯田种植着苜蓿、麦草,山坡像是披上了绿色的绒毯。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矿山,过去开采时除了拉煤大车就是漫天尘埃,草木不生,村庄破败,人口流失。
收割机正在收割饲用小黑麦。新华社记者魏飚摄
这片采煤区隶属于山西梗阳投资集团旗下的灵石鑫源煤业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复垦造地,现已造出连片梯田2万余亩。
设施大棚里瓜果飘香,现代化的牛场陆续建成……负责农业开发的山西灵石天聚鑫源煤业有限公司生态产业项目园区负责人师青海说,采煤区土壤肥力低、土壤质量差,需要种植植物和增施有机肥进行改变。为了确保农作物连片种植,这里的覆土厚度达到2米以上。经过治理造田,从2020年开始,这里成了种植牧草饲料、蔬菜水果和粮食的肥沃土地。
在西红柿大棚,南坪头村村民曹霞正在盯着温控系统。“温度要保持在26到28摄氏度,湿度大约在60%。”曹霞说,过去这里山是光秃秃的,走在路上脚底下都是厚厚的煤尘,现在不仅环境好了,很多村民还来到这里打工赚钱。
工作人员正在采摘小西红柿。新华社记者魏飚摄
走进樱桃大棚,一串串如红色玛瑙般的果实挂满枝头,色彩鲜艳、果香诱人。负责樱桃大棚栽种的技术员赵友说,目前这里已经建设4座全智能连栋薄膜大棚、2座冷棚和200亩大田,种了5.3万株“美早”大樱桃。通过实施高新栽培技术种植和管理,樱桃挂果期从每年4月持续到7月,市场销售供不应求。
山野间,一栋栋高标准现代化牛舍整齐排列,里面养殖奶牛2200多头。牧场技术主管代永才说,这座牧业产业园形成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这里种植的优质牧草不仅能喂牛还能涵养土地,奶牛排泄物进行处理后生产成有机肥,可以对现有2万余亩矿山复垦土地进行土壤有机改良。未来两年,这里将全部改良为优质有机良田。”代永才说。
图为大棚里种植的樱桃。新华社记者魏飚摄
师青海告诉记者,目前,约2万亩复垦区已经形成设施农业、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三大产业,吸纳了周边6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未来还将整合周边资源,实现复垦土地7万亩以及养殖优质奶牛5万头的目标。
灵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蓝再昌说,目前采煤区治理已经带动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约130万元,1300余户农民年增收376万元,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举措帮助169名脱贫户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民”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国晓宁谢广勇通讯员孙慧敏
田里长草,不喷杀虫剂,并且高产的小麦您见过吗?6月13日,在东昌府区梁水镇镇兴农合作社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里,合作社理事长马胜宽正在紧张忙碌收割小麦。这片麦田是他精心种植的生态小麦,生态小麦是指没有喷除草剂、杀虫剂的小麦。此时,这片小麦即将要收割,马胜宽也将迎来生态小麦的收获。
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马胜宽的生态小麦
马胜宽告诉记者,种植蛇床草的生态小麦不用喷除草剂和杀虫剂,是因为他采用了深翻技术和利用蛇床草进行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深翻技术可以消灭80%的杂草,增加有机质,培养地力,使小麦的根系更发达,只需要简单的人工除草就可以管控农田里的杂草。
利用蛇床草进行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是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农科院领军人才戈峰历经30多年研究,利用农田生物多样性相生相克原理,率先提出的先进现代生态农业技术。
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周期只需要喷洒戈峰团队提供的生物菌剂,来抑制小麦病害,促进小麦植株的健康,来达到小麦的原生态化。
马胜宽捧起刚收获的生态小麦
马胜宽谈起当初种植生态小麦的初衷,他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把原来喷洒杀虫剂、除草剂的传统种植模式改变为现在的生态种植模式,为的就是让消费者能够吃到品质好并且健康的小麦。同时,可以提高小麦的附加值,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产增收。
“今年,我种的生态小麦是每亩产量是1162斤,亩均产量增加了50斤左右,小麦按照每斤1.2元计算,每亩地可多收60元。”马胜宽说,戈峰团队联系好的公司会溢价10%收购种出的粮食,每亩地能增收120元。
由于田间害虫基本被灭绝,因此在一喷三防中也不用再施用农药,每亩地还可节约40元左右的成本。蛇床草还是一味中药,具有散寒祛风、温肾助阳、杀虫等功效,每亩麦田里的蛇床草还能卖100多元。马胜宽算了一笔经济账,他的三百亩地能多收9万多元。麦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双提升都是得益于戈峰团队的利用蛇床草进行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技术。
戈峰在麦田里查看蛇床草上的害虫天敌
6月15日,记者在马胜宽的麦田里,见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农科院领军人才戈峰。戈峰介绍,蛇床草在农村很常见,因蛇爱在其下睡觉而得名,开花为白色伞形,像极了野生的胡萝卜。蛇床草能吸引和繁殖害虫的天敌,在其一平方米范围内,瓢虫、草蛉、食蚜蝇等益虫可以达到75头左右,这个数量是其他植物的几倍到几十倍。
在小麦地里每隔30米种上一排1米宽的蛇床草,一方面,可有效防治蚜虫等小型害虫;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隔离带”,阻断其他的病原菌的传播。经多年验证,蛇床草可以作为害虫天敌的田间加工厂、贮存间,控制小麦、玉米田农田内害虫的发生。
“这样的蛇床草带可以作为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小麦收割完后,害虫的天敌就跑到蛇床草的花上栖息繁殖,等到玉米长出来,它们再去农田里把害虫吃掉。”戈峰说,蛇床草开完花后,结出的种子会自然掉落到土壤里,不需要二次播种,就会长出新的蛇床草,而且比第一次长势还要好。
谈起研究这种生态调控技术的初衷,戈峰表示,为了防治害虫,人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害虫抗药性产生、天敌被杀伤,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相生相克关系,越用化学农药害虫越多。目的就是利用‘生态调控技术’破解化学农药大量使用的难题,使生产的粮食更加安全健康。
对于蛇床草进行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技术大规模应用,马胜宽表示,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大规模种植农场里,因为普通农户种植的田地比较分散,蛇床草带间距达不到,所以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果。
目前,在戈峰的指导下,山东围绕黄河流域已在12个市、30个区县、38个点,覆盖了7万多亩小麦——玉米田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下一步,我们打算大规模推广这种技术,使其覆盖达100万亩。”戈峰说。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的殷殷嘱托,昆明提出要着力把滇池沿岸建设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公园城市建设的标杆示范、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目前,昆明正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要求,推动生态、文化、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大观楼长联描述的“五百里滇池”美景重现为真实的立体长卷。
怎么让环滇池沿线生态文化景观“串珠成链”,从而重现长联画卷?滇池沿岸村落的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就在上个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洪建率队巡查河道、调研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时要求,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思路,全力推进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