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传授知识、智慧农民,倡导文明、和谐农村,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乡村讲堂》。
【片花】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亟需改进施用方式,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就开展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到2017年,农药用量已经连续三年减少,化肥用量已连续两年减少。我们提前三年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主持人:各位听众、农民朋友,大家好,我是凤婷。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少、人口多,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我国粮食增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约为50亿亩次,防治面积约为65亿亩次,使用农药平均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5400万吨,棉花40万吨,蔬菜800万吨,果品330万吨,相当于提高12%—18%的种植面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0多亿元。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漂移等流失掉,污染土壤水环境,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那么如何探索农药绿色发展之路,助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呢?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请宋教授为大家讲解农药绿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片花】专业的讲堂、实用的讲堂、贴心的讲堂,这里是《乡村讲堂》
主持人:自工业革命,人类改变传统种植方法,追求“化学”模式来生产粮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为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事与愿违,统计数据显示:经过数十年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后,不仅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引发了现今世界各国水源污染、土地流失、河道淤塞、海洋污染、生态变迁和疾病丛生等严重环境问题和经济损失等局面。宋教授,这样看来,农药的地位还会那么重要吗?
宋教授:从历史上重大类病虫灾害来看,1845年在英国爱尔兰大饥荒,由于马铃薯晚疫病到访,导致数百万的爱尔兰人流离失所近50万人死亡,周围的蝗灾从公元前707年到1949年发生了800余次。建国后,蝗灾仍不断发生:2011年分别在乌鲁木齐和山东蝗灾的面积都分别达到了170万亩和400万亩。
主持人:嗯,这是从历史来说,农业生产确实离不开农药,可是还是有人说:当今的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农药是罪魁祸首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主持人:没有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的确,农药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意义重大。可是您还是没有正面回答刚才我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家都非常敏感,甚至达到了谈药色变,那么食品安全问题跟农药的使用到底有什么关系?
宋教授:那么,食品不安全的罪魁祸首是由于不科学的使用,而不是药。那么大家都会一谈农药就认为农药是毒,那么这是过去的老概念,那么我们过去由于我们国家处于一个发展中,高毒农药的使用,那么比如说:敌敌畏大家知道它是高毒农药。从2010年,青岛的韭菜和海南的豇豆,以及2013年山东潍坊的毒生姜事件,都是由于滥用高毒农药引起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从现在的安全的化学农药来看,刚才我已经讲过,比如说:天然的沙海葵毒素它的极性LD50,是每公斤低于0.05mg/kg,那么高毒农药甲胺磷每公斤是25mg/kg,那么,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比如说醚菊酯杀虫剂它的LD50大于20000mg/kg。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的一系列数据是农药毒性的鉴定数值吧?高毒农药是什么样的数值?
宋教授:高毒的概念一般来说就是50mg以下叫高毒,500mg以上叫中毒,500mg到2000mg我们叫做低毒,那么5000mg—15000mg属于无毒,无毒的概念就是大于15000mg,那么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很多历史化学的农药那么它的毒性都是非常低的。也是科学使用的话它是安全的,那么除此之外,我们通过慢性毒性和每日允许摄入量来进一步规范我们农药的残留和每日允许摄入量。
主持人:您又提到了两个概念:慢性毒性和每日允许摄入量,那什么是慢性毒性和每日允许摄入量?
宋教授:那么,什么叫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就是指药剂长期反复作用于有机体后,引起药剂在体内的蓄积,或者造成体内机能损害而引起的中毒现象。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将动物试验终生,每天摄取也不会发生不利影响的数量。其数值的大小是根据最大无作用量再乘以100乃至数千的安全系数而算出的量,单位是mg/kg。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离不开农药的使用来应急控害、力挽狂澜。然而农药并非是唯一手段,近年来,随着农业绿色变革和农药零增长行动的大力推进,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为代表的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这些非化学防治措施充分调动自然生态的力量和传统农法的智慧,综合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长久控害的效果,对维护农田生态环境亦大有裨益。我们来听一个成功案例。
以往种植果树,每当长草,果农们就会立即喷药除草,以免它们抢走果树的养分。杂草是除掉了,但对果树根系破坏很严重,也影响果实口感。如何才能既让草长,又不影响果树的生长呢?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果园里种植根系不深的三叶草、蒲公英等,通过果园生草覆盖,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果实质量。
去年以来,平和县制定了“千百十生草覆盖示范工程”,在全县大力推广“果园生草覆盖技术”,采购藿香蓟、三叶草、百喜草等草籽3万多公斤,分配到各乡镇。全县果园留草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5万多亩,建设果园生草覆盖栽培示范基地2万多亩。
主持人:咱们再回到刚才的话题哈,刚才我们已经澄清了一个事实:食品不安全的罪魁祸首是人的不科学使用,而不是药本身,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农药的尴尬局面?
主持人:我插个问题哈,刚刚的这种说法是农药用量每年分摊到每个人身上是2.59亿公斤,这也太夸张了吧,有科学依据吗?
主持人:这种不切实际、危言耸听的例子还有吗?
宋教授:那么大家都知道了“草甘膦”,2015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宣布草甘膦“可能导致癌症”,那么经过数年的9万多页的科学认证,3300多项同行的评议。到2017年3月15日尘埃落定,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风险评估委员会(RAC)确认,草甘膦为非致癌、非致突变、非生殖毒性、非遗传毒性、无特定靶标生物毒性的物质,它是安全的。
主持人:农药面临着滥用和信任危机,除此之外,我国的农药使用率比较低,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宋教授:由于农药受到分散传递、空间传递、界面传递和体内传递,还有附着反弹、铺展润湿、漂移蒸发、风吹日晒雨淋、高温挥发和光分解以及吸收传导多种因素的影响,咱们农药的利用率到目前为止是比较低的。我们国家的农药利用率2015年的利用率是35%,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污染土壤、水环境,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
【片花】农家生活小窍门:轻松开启罐头瓶
【片花】农药污染的广泛性
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全球每年有460多万吨化学农药被喷洒到自然环境中.据美国康奈尔大学介绍,全世界每年使用的400余万吨农药,实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环境中的农药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在各环境要素间循环,造成农药在环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污染范围极大扩散,致使全球大气、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据美国环保局报告,美国许多公用和农村家用水井里至少含有国家追查的127种农药中的一种.印第安纳大学对从赤道到高纬度寒冷地区90个地点采集的树皮进行分析,都检出DDT、林丹、艾氏剂等农药残留.曾被视为“环境净土”的地球两极,由于大气环流、海洋洋流及生物富集等综合作用,在格陵兰冰层、南极企鹅体内,均已检测出DDT等农药残留.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且以使用杀虫剂为主,致使不少地区土壤、水体及粮食、蔬菜、水果中农药的残留量大大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主持人:好的,欢迎回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重点强调了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发展方式,因此绿色发展、化学减量(零增长)是新形势下国家意志对我国农药产业的必然要求。宋教授,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宋教授:从2015年起农业部在全国全面推进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关键是落实“三个改进三个推进三个减少和一个提高”。一是要改进防控理念,推进绿色防控。二是要改进施药技术,推进科学用药。三是要改进组织方式,推进统防统治。努力实现,一是要减少施药次数。二是要减少施药剂量。三是要减少农药流失。四是要提高防治效果。通过三件事以提高的措施来减少农药的用量,重点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大功夫。大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积极的探索产量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主持人:宋教授,这样的双减目标之下,我国农药发展的新方向是什么?
宋教授:在双减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我国农药发展的新方向是:
“新门槛”推动了农业行业良性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实现了企业网络化、信息化;新的《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发布:统一了农药生产管理、严查市场、严管使用!体现了创新、绿色、服务、数字、安全、从严的六大新精神,安全科学用药;特别是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实现了深度融合,向整体的技术服务转移,强调作物健康为目标的全程解决方案;同时优化产业和行业的结构;引领企业诚信、创新、合作发展。
主持人:嗯,宋教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原农业部2015年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基于作物布局、病虫害发生、区域分布等层面,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等,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农药减量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成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等,重大研发计划加强了科技创新,促进农药减量增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是一大批新型高效安全的农药产品赢得了利用,制定农药施用限量标准。2.创制应用了新型低风险农药,发展了绿色防控技术。3.推广现代高效植保智能精准机具,加强了技术集成与应用。4.采用物理防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控与精准施药相结合的措施,积极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经科学预测: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已经达到了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提前三年实现了2020年农药使用零增长目标。尽管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农药利用率50%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抓,一定能够再创佳绩,赢得我们农业绿色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