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逐渐迎来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场,各类流通“新模式”成为焦点。
作为以互联网服务中国大宗农产品流通领域11年的创业者,一亩田始终信奉:农产品批发不可替代,以数字化赋能中国B端农产品流通的道路也无止境。
农产品批发,为何依然前路璀璨?
在现在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格局之下,农产品大宗批发依然是最有效率的流通形式。
例如,北京新发地一个13米车型的占地面积大概50平米,按照2天一车的走货速度,每天出货量就在3万斤、GMV就达到3万元以上,除了大宗批发,还有何种场所可以达到这样的走货量?
产地端的例子同样现实,整车和小件电商是产地出货的两种形态。在一亩田提供深度产业服务的徐闻菠萝产地,9.6米整车出货是这个30万亩菠萝主产区的常态,一车按照40000斤计算,折合电商约10000件左右,能做到每天1万件的产地供货方凤毛麟角,但每天却有成百上千车徐闻菠萝通过批发驶向全国各大商超、市场。批发,也是在农产品集中上市季,集中大量销售的最主要形式。
当然,仅从效率看,还只是一环,消费端又是万千消费者为代表的分布分散、需求分散的群体,这就要求两端都需要一些B端群体承担流通角色。
产地端完成流通第一个层级的从业者是以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等为代表的群体,他们也是一亩田农产品B2B服务中的第一个产地端的“B”,第二个B是以批发商、商超采购、餐饮等为主,也是一亩田上最主要的买家群体。
产销格局上,除了人的因素,地域、品类等因素也决定了批发业态的地位。以蔬菜品类为例,一到冬季,北方除了部分大棚蔬菜基本停产,而南方正是上市旺季,从南到北的大规模物流运输,批发市场充当的就是城市端最大的中转站。其次,一些农产品的易腐烂、非标准化的特性,比如菠菜、白菜、香菜、萝卜、西瓜、芹菜等由于其易腐烂性、低货值无法通过电商运输。
从1984年全国建立第一个批发市场开始,其作为城市端最大流通枢纽的作用便从未间断,是城市中最大的菜篮子,批发市场对于保障城市的供应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商务部数据,全国现有农产品市场4.4万家,其中批发市场4100多家,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有1300多家。按照全国2800多个县计算,平均每个县有1.4个批发市场,渗透率极高。
一亩田:批发业态的坚定实践者
作为农产品流通领域最早一批的入局者,2011年,一亩田便从农产品大宗批发的B2B服务入手,如今,11年过去,已经围绕农产品批发业态衍生出三大主要业务板块:线上撮合交易、线下数字化代卖和产业大数据服务。
批发业态下,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
第一类用户是以信息需求为主。
B2B领域的创业者最初通常都是瞄准信息服务,解决买卖双方的信息差,对很多行业来说,这是最互联网化的创业方式,也是投入最轻的方式,如阿里巴巴、慧聪网、找钢网等等,2011年,一亩田同样以此切入农产品流通赛道。
当前,中国农产品呈现出小生产、多品种、大流通的格局,产地端即使像菠萝这种纯热带作物分布都有几个省份,种植单位分散,而销地则遍布全国。农产品还是标准化程度极低的产品,买家需要更多的信息货比三家,甚至线下看货完成采购。此外,每年产地种植结构、从业人群的变化,也都让农业互联网平台信息服务,成为解开这些问题的钥匙。
基于这样的产业背景,一亩田在2011年从信息服务出发,以APP形式逐渐搭建起买卖双方的信息撮合服务平台。
一个新疆哈密瓜的合作社,可以通过一亩田建立自己的线上店铺,并通过线上短视频、图文等展示自己的基地、规模、产量、品质等情况,并通过线上精准营销推荐给全国各地的批发商。
农业产地B端用户通常是产地经纪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等群体,在这些用户中,不同的群体需求也存在差异,比如西瓜、哈密瓜、蔬菜等商家的需求以信息撮合为主,采销双方希望通过一亩田找到彼此。
第二类用户是中小B买家,需要线上交易的保障。
比如涉及中药材品类的线下药店、涉及干货调料等品类的档口、餐饮店等等,更希望以线上交易来保障整个交易过程的安全、履约及售后。为此,服务这些群体的需求,2019年,一亩田开始推出农产品线上交易服务功能。
B端的线上交易在交易方式、物流选择、履约售后等方面,和C端都有明显的差别,需要更多的了解每一类用户、每一个品类的具体需求。
如果说前两类需求更多聚焦线上,那第三类需求则是希望在线下批发市场这个最大的批发渠道节点有所作为。
10年间,批发市场的销售业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最初作为批发市场主要经营者,批发商大多自己进行产地收货赚差价,但是随着信息的畅通、物流的便捷,产地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销地市场行情更加变化难料,由此也诞生了自营之外的销售业态:农批代卖。
“作为互联网平台,只要在农批这个蓝海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必将大有可为。相信这个赛道也会给很多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一亩田CEO邓锦宏介绍。
2019年,一亩田代卖业务正式推出。发展三年,从最近公布的“战报”来看,整个2021年,一亩田代卖所销售的品类以瓜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为主,全年累计销售数百万吨农产品,其中最大的一个单品,土豆大概53019吨,约1.06亿斤。
一亩田代卖的数字化业态是如何实现的?
首先,所有合作的代卖商都需要完成线上代卖专区的入驻,同时通过线上保证金制度、诚信评价系统等建立一套线上规范体系。同时,所有的发货流程都将通过线上平台的货源追踪体系、电子账单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全流程公开透明。货主只需要坐在家里,一部手机就可以查看车到哪里了、什么时候售卖、卖给了谁、价格如何等等。
同时,一亩田代卖通过规模拓展实现了全国市场端口的数据收集,通过对包括走货量、行情、在售车次、售卖标准、价格预测等海量市场数据的分析,形成对区域供需关系的预测,并依据货主所在区域的产地价格、品种、规格等数据,进行智能发货推荐,实现全国市场的灵活调度。
值得一提的是,面临农产品如何实现标准化这座“大山”,一亩田代卖也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现实中,每个单品在每个市场的流通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豆牛业务还利用网络规模优势沉淀出了单品在各个市场的做货标准卡,比如土豆这个单品,可以告诉每一个有需要的货主,在北京新发地、广东江南、四川雨润、重庆双福等等各个市场对土豆的做货标准是什么样的,是箱子装还是袋装等等,标准的提升不仅可以提升卖货速度,还能真正提升卖货价格、避免货不对板造成损失,帮助农民增收。
“相对于几十年传统的批发市场这个业态来说,市场规模足够庞大,一亩田所做的是要以互联网化的方式树立一个数字化转型的样板,更好的提高流通效率。”一亩田CEO邓锦宏表示。
用大数据实现“智能批发”
但农产品流通中,要做好大数据的整合却并不容易,生产环节极其分散、品类极其众多、市场分布也相对广泛,如何将这漫长链条中的数据进行整合,是一亩田作为B端产业服务平台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农业大数据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具体应用上,徐闻菠萝是最典型的一个大数据与产业融合的案例,上面讲到徐闻菠萝作为一个30w亩的主产区是以批发为主的。徐闻菠萝的大数据里各个批发市场销售的菠萝品类、数量、果型大小等数据化指标,都会呈现给生产者,通过对销区数据的分析,得出市场上不同品种、不同大小、不同成熟度菠萝所占比例以及受市场欢迎程度,什么品种卖的好,什么时候卖,都会给生产者以指导,从而让大宗农产品流通更加高效。同时,从宏观上看,大数据所产生的买家端对品种、产地等采购热度的变化,也是各个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