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您带来网经社与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的独家对话。
•高管简介:
•公司名片:
成立日期:2011年9月
平台定位:农产品B2B电子商务平台
•员工200人
•app注册人数346万(截止2016年12月底)
•平台周活跃用户量:44万(截止2016年12月底)
•未来三年用户将达到1000万-1200万量级
以下是网经社(100EC.CN)与一亩田CEO邓锦宏的独家对话:
解决农产品流通信息不对称突破买卖难痛点
网经社:请问,您当初创办一亩田的初衷是什么?创办时是如何分析农村电商的发展前景?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首先从最简单和最擅长的地方入手,做农产品的搜索和比价。开始着手后越来越认识到,农产品流通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既是传统多层次市场体系存在的原因,也是结果。因此,我决定介入农产品的贸易,尝试创立一个农业电商。
网经社:一亩田发展初期到现在,您和您的团队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邓锦宏:我们遇到的困难存在两个方面:
一、涉农用户的互联网环境比较低,农村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很少。
解决方法:
面对这样的环境,一亩田从最初推出价格信息,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产品进行买卖。我认为,互联网+农业的关键点在于解决农产品的买卖,农产品买卖是突破口、是核心,我们解决了涉农用户互联网应用积极性的问题。
网经社:目前,一亩田获得了哪些融资?接下来会有融资的计划吗?
邓锦宏:一亩田在2013年12月份、2015年4月份和2016年11月份获得了融资。2016年11月最新一轮的投资方包括易贸、红杉、云峰、真格基金等。结合资本市场的环境和一亩田的发展阶段,C轮估值相比B轮来说有所回调。第三轮融资刚结束,目前仍有一些投资机构和我们积极沟通,也许时机成熟时我们会再启动一轮融资。
服务用户群需求抓住消费升级发展机遇
网经社:一亩田在2016年的主要发展情况如何?商业模式是怎样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邓锦宏:目前,一亩田形成了两大群体,即规模化的用户群,互联网的产品群。
规模化的用户群:截止到2016年12月APP用户规模达到346万;
互联网的产品群:基于农产品买卖的用户群需求,商机、行情、撮合、交易服务、关系、社群的产品群,增强了农产品买卖的可执行性,强化了用户的电商体验;
一亩田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普通用户免费的基础之上,2016年底启动分级的会员收费模式、微权益的收益模式、增值服务。
(一亩田手机app截图)
网经社:未来,一亩田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
邓锦宏:我们将一亩田未来的发展设定了短期至远期的规划和布局:
短期:强调用户规模为王。继续通过专注农产品贸易和B2B业态,做大用户规模。农业存在市场主体多元、市场主体分散、市场主体众多的特点,用户规模很重要,我们希望未来三年在现有基础上把用户进一步提升到1000-1200万量级,持续提高用户覆盖;
远期:接入产业链。稍远景一些,形成平台化效应后,希望通过用户规模、用户间提升的贸易的能力、平台汇聚的资源去服务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产业链的环节,提升行业的产业链效率。
网经社:与其他同行企业相比,一亩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解决了哪些行业痛点?
邓锦宏:一亩田主要解决了农产品买卖难得行业痛点,而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领先的用户规模。平台已经有较大的基数,而且增长很快;
网经社:农村电商物流是行业痛点之一。一亩田是如何解决这一痛点的?
邓锦宏:农村的物流基础并非缺乏,而是业务规模和业务形态的匹配问题。从我们自身对合作社的调研看,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货车,经纪人有车也是标配。仓储设施也并非不够,在一些经济型的农产品产区,相反存在季节性闲置和周转率不高产生的闲置。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B2C业态因为单次业务规模不够,存在农产品上行时的物流难度,而B2B因为客单价高,往往是整车发货,物流还不是核心痛点。对于一些特定的生鲜品类来说,确实存在冷链资源缺乏的问题。
网经社:请问,一亩田目前的收入结构如何?平台交易量情况?
作为涉农的B2B平台,交易客单价高,同时涉农用户的资金敏感性高,在使用互联网支付方式上很谨慎,因此,尽管平台提供支付功能,但没有强行使用平台支付手段,所以我们并不统计平台交易量。
我们相信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不断深化,人们使用互联网支付的常识逐步建立,最终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水到渠成的解决。
网经社:请问,一亩田如何保证网络销售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农产品食品安全?
邓锦宏:B2B属于规模采购,买家和卖家都是行家能手。传统的看货、识货、交货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目前的电商化撮合交易中,并没有被取代。
作为第三方的电商平台,同时也通过普遍的用户认证,提高平台用户身份识别性,建立信誉积累。建立通用的信息机制,使得产品信息和市场主体信息充分披露,为交易双方建立可判断可促进决策的信息参数。
同时作为平台我们接入一些大的采购商,比如易果生鲜,既服务采购需求,也通过规模化的订单促进生产流通的标准化。
拥抱互联网促进农业农产品进城
网经社: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火爆,行业也诞生了众多的企业,为什么这么火?这种火是真火还是虚火?
网经社:2016年一系列农村电商发展政策的出台,对行业的发展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网经社:您认为目前农村电商行业主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未来的趋势如何?
邓锦宏:目前,我认为农村电商行业存在三个问题:
一、涉农用户的互联网应用能力问题。
二、农产品如何标准化的问题。包括货品分级、规格、质量保证与价格匹配;只有这样才能适合海量市场、陌生人市场特征强的互联网市场环境下交易。三、组织化供应的问题。只有组织化生产和组织化供应才能有能力、有成本提升生产的技术能力、产品的市场能力,从而面对和应对电商带来的更加海量化、分级化的市场。
农村电商行业未来的趋势:
一、组织化会成为主动推动力,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会普遍化,同步实现农产品组织化供应;
二、随着农村互联网化率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的电商渗透率会越来越高。
网经社:传统三农企业也纷纷转型,您认为三农行业拥抱“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在哪?
邓锦宏:机遇是从传统的多层次市场进入无阻隔的扁平化市场,这是农业市场资源重新配置的红利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对于一个具体的组织和个人来说,被互联网赋能的程度决定了未来的竞争力程度。“互联网+”的时代意味企业的四个方面,如组织、流程、文化、方法论都会因链接而变。如果只是被动进入扁平市场,而没有适应互联网+的新环境,那么会面临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多个维度的竞争。
网经社:在三农电商竞争激烈的现状下,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市场品牌?
邓锦宏:对行业用户来说,分清B2B和B2C的问题,各自有针对性,差异非常大,B2C讲个性和特色,B2B讲实力和信用;要形成自己的市场圈层,互联网是海量市场,产品是为目标用户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