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民“心的回归”带来契机黄岩农业现代化瓜农

普通“吃瓜群众”不知道的是,全国每10个精品大棚西瓜,7个是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种的。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份“甜蜜事业”风险重重。风餐露宿不说,选址不对、病害威胁、台风侵扰、资金链条、销售渠道,每个环节都足以让瓜农破产。

“种瓜最难的是选址,最怕的是天灾,最愁的是卖不掉。”瓜农何智禹说。

作为瓜农的“娘家人”,黄岩区委区政府创设了“瓜农天下”应用场景,为外出瓜农、种瓜基地提供多元服务,帮助包括瓜农在内的10余万农民避险增收。

黄岩区首先从建立数据仓入手,整合7个部门、21大类、67个细项的有用信息,构建出一套瓜农“可用”“能用”“有用”的数据资源体系。

黄岩区副区长夏曦介绍,黄岩区整合对接省、市两级公共数据平台、农业农村原有系统、瓜农协会“帮农宝”等数据平台,形成瓜农基础信息、种植技术、土壤、市场行情、技术培训、病虫害信息等六大数据库,破解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瓜农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

哪些是瓜农最关心、最忧心的事?黄岩区梳理瓜农需求清单,明确4类16项具体需求,为瓜农对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资源。

走进黄岩区灵华种子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对瓜苗进行扦插作业。得益于“瓜农天下”应用场景,该公司今年接到的订单同比增加20%,达到600万株。总经理陈令华说,这些秧苗将发往福建、云南、贵阳、成都、上海等地。

对瓜农来说,他们既是大数据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黄岩区瓜农协会常务副会长胡才谦介绍,通过政府绘制的西瓜市场研判图,瓜农对行业有了更精准的了解。比如,通过外出瓜农分布、市场行情及预警、产业地图、选址推荐等研判图,瓜农在选址、种植、销售、对接政府等方面获得更多便利。

目前,“瓜农天下”成为瓜农离不开的掌上应用。瓜农通过该应用,实现农资购买“一站配送”,技术支持“一键到户”,品牌建设“一体推广”。

2021年9月,黄岩本地瓜农郑敏在内蒙古赤峰市遇到西瓜大棚租赁纠纷,通过平台维权快速通道申请援助后,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等迅速开展协调,提供定制化建议,稳妥化解了纠纷。

黄岩区委书记包顺富表示,黄岩区将坚持“大场景、小切口、快应用、大牵引”原则,将“瓜农天下”场景打造成当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据介绍,“瓜农天下”目前已成功链接国内48个优质瓜类生产基地,目标是打造全国大棚西瓜产业大脑。

【点评】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的支撑。但农业在所有行业中风险最高,尤其是种植业,历来是高投入、低产出、高风险。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通过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给种植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降低其种植成本,将种植风险降到最低,是当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点。黄岩区“瓜农天下”应用场景的创新,把零散的小规模种植经营编织成能抵御风险的网络,既顺应现代农业规模经济提升效益的要求,又通过数字赋能,拉长产业链、丰富价值链,带动一大批后方村民的就业,实现共同富裕。

(二)邂逅网络,石头村变网红

半月谈记者邵琨

如果只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生态、独具特色的建筑,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南部的石子口村仍将默默无闻。所幸的是,这个村邂逅了网络。

农历正月初十,在家吃过早饭,石子口村村民毕延琴就来到用石头垒砌的小卖店里,张罗着山里特产。“今天已经有游客来买东西了,正月初一就有来住的。”她说。

村如其名,石子口村遍地都是石头。水渠河道是石头砌的,路是石头铺的,村里206户人家,家家房子都是石头垒的。

20年前,为了不受穷,石子口村的不少村民举家“逃离”,因为“这里全是石头”。“过去村里刨不出几个钱,村集体连续多年都是零收入。”石子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化伟说,“没人稀罕石头房,能出去打工的都走了,不少房子被闲置,有的已经塌了。”而今,石子口村的人多了起来,也因“这里全是石头”。

2017年,返乡创业大学生孙同山正在济南周边寻找山村,他和他的团队想打造一款别致的民宿。当他来到石子口村,一下就喜欢上这里。

清理遍地野草、完善基础设施、加固并改善房屋、拍摄宣传片……“石屋、石墙、石巷,再配上模特,大片就出来了。有了网络信息化应用,再偏远的山村也能有知名度。”孙同山说。

石子口村南边是有2600多年历史的齐长城。不久前,孙同山邀请模特在齐长城上完成一次拍摄。海报上,身着古装的一对情侣站在齐长城上眺望远方,底下一行字写着:“元宵节、情人节入住民宿五折优惠。”

“这次策划的主题是乾隆和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来石子口村过大年了。”孙同山说。海报一经推出,就引来实地探访的游人。“村里房子有百年历史,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就地取材,保持山野原味,城里人非常喜欢。”

沿石头路拾级而上,听着流水的声音,就来到了石子口村的民宿一条街。推开“小满”房间,石头垒砌的台子上放着榻榻米,两根山里的花椒木就是衣裳架子。

在一座石头房子的屋顶上,有几个三角形的木房子。王化伟说:“这是专供网红直播用的,现在不少网红来这里搞直播带货,一住就好几天。”

村里的3个石洞变成KTV包房、咖啡馆。一到节假日,村委会门口就成了停车场。“3个停车场都不够用。”王化伟说,“现在村集体收入一年有60万元。这石头房原来卖2000块钱一套也没人买,现在有人出20万元咱都不卖了,想住还得在网上提前预订呢。”

【点评】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禀赋和优势,依托特色产业向现代化迈进的路径也必不完全相同。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偏远乡村,可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聚集、消费聚焦、人才吸引、就业带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的下沉,为乡村旅游产业乃至乡村产业现代化插上翅膀。

如今在山东,有1000个类似石子口村的景区化村庄正在孕育。借助外脑,把良好生态包装成商品,将乡土气息与旅游、时尚元素相结合,遇见数字和网络的乡村,正变得可视化、可传播化。闭塞的乡村将转变为开放、现代的乡村,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农村人扩大就业的金饭碗、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新选择。

(三)政务直播,干群“亲密接触”

半月谈记者骆飞

墙上安装数字屏幕,会议桌上摆放话筒等设备,一间约10平方米的普通会议室,在数字技术助力下变身为“政务直播间”,为基层干部化身主播、与群众在网上“亲密接触”搭建起一方新平台。

这是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在龙溪镇红军社区探索数字乡村的新举。

“打造‘政务直播间’,是我们基于数字技术向基层治理、政务服务领域拓展的有益探索。”负责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龙溪镇人大主席倪思友说。

作为龙溪镇最早走进“政务直播间”的人,龙溪镇国土资源规划和建设环保管理所负责人罗树林回忆起一年多前的直播首秀仍记忆深刻:“政务直播以全新形式面对群众,是对基层干部综合能力的新考验。”当时,为做好30多分钟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讲解,罗树林准备了一个多星期,反复琢磨如何深入浅出地解读政策,如何迅速实时在线答疑解惑。

“政务直播间”的准确称呼是“党建+村企社融合发展服务平台直播间”,于2020年10月正式开播,至今已直播了17场,每月至少直播1场,涉及民生政策解读、农用技术培训、典型案例释法等内容。

倪思友介绍,在余庆县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龙溪镇基于“钉钉办公数字平台”应用,增设政务直播、酒席申办、林木砍伐证申请等服务功能,并大力推广,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加入数字平台。

倪思友说,利用“钉钉办公数字平台”,使用新的服务形式,是为了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痛点,旨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杨依琳告诉半月谈记者,通过政务直播,能批量化为群众答疑解惑。这一尝试,改变了干部与群众接触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既感受到群众对数字政务多样化的强烈需求,更体会到加快传统工作数字化变革的紧迫要求。

半月谈记者在红军社区看到,基于直播内容,社区已构建起“数字政务”资源库,群众可随时在手机上调阅查看。“‘政务直播’,是我们探索‘数字+’思维在基层治理中应用构建起的新型问政模式,也开启了新的干群交流渠道。”倪思友说,今后,龙溪镇将不断优化平台功能,让直播活动更丰富、更走心,让数字乡村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点评】乡村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传统乡村的政务服务、基层治理往往因群众居住分散、政府力量有限等客观因素存在诸多堵点难点。政策宣传“大水漫灌”,政务服务难以精准,民生服务难以到达……久而久之,形成治理盲区,无形之中削弱基层治理能力,降低群众获得感。

余庆县的“直播间”看似只是将线下窗口政策解答搬到线上实时直播,却是“数字+”思维在政务服务领域中的探索应用,是基层深入推进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破解乡村治理痛点的积极探索,也是基层依托数字技术和平台,构建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政务服务体系的尝试。只有依托更多数字化手段,瞄准群众对服务型、高效型政府的需求,才能解锁更多数字便民、数字惠民的“智理”密码。

(四)“数字大脑”,乡村连声叫好

半月谈记者刘良恒帅才

“数字大脑”已在城市治理中广泛运用,搭建专属于乡村的“数字大脑”,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算头一批“吃螃蟹”的乡镇。

2020年5月,果园镇着手建设“数字果园”。果园镇党委书记王玲说,果园镇流动人口较多,社会治理难度不小,镇里希望通过将城镇管理、交通治理、生态环保、档案管理、疫情防控等功能整合到一个智慧乡镇平台上,实现数字化治理。

承建“数字果园”的是中国电信长沙县分公司。公司副总经理郭天翔介绍,全镇重要路口、旅游景区、重点企业、林区、重要水域等部位都安装了监控终端、智能云广播、物联网传感等设备,可通过智慧乡镇平台统一控制。

半月谈记者在果园镇“数字果园”指挥中心看到,大屏上有“小镇画像”“景区管理”“智慧交通”“档案管理”“智慧禁渔”“水质监测”“安全防治”等功能模块。通过这个“乡村大脑”,镇村干部不出办公室,就能掌握实时情况。

在“智慧禁渔”功能模块,一名工作人员调出位于果园镇金江新村的金江坝水库的视频监控画面,整个库区一览无余。金江新村党总支书记李世平说,现在坐在村部就可以看到水库及周边情况,一旦发现有人偷钓偷捕,就可以通过“云广播”喊话。

“数字果园”在当地河道和虾塘安装了基于通信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的水质监测设备,能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水体生态环境。花果村党总支书记冯广说,通过水质监测设备,镇村两级能准确及时知道河道和虾塘的水质状况。一旦出现酸碱度超标或者其他突发情况,可立刻派人处置。由于水质状况稳定,龙虾品牌“花果虾”个大肉多味美,在长沙夜市很受欢迎。

在应急处突方面,“乡村大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果园镇应急办主任贺华志说,果园镇文旅产业发达,一到节假日,部分交通要道经常车水马龙。通过遍布全镇的视频监控网络,应急部门能及时掌握路况。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马上可以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解决问题恢复交通。

加强乡村治理的另一重点,是通过完善“智理”,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如同“乡村大脑”在日常治理中的迅捷优异表现,镇里医养服务领域的“数字大脑”也让就医不便的居家养老群体、老年患者频频点赞。这个“数字大脑”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牵头建设的“湖南省医养结合智能服务平台”。依托此服务平台,家庭医生团队组建起来,为辖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人群提供医护上门服务,智慧医养项目落地生根。

“就像年轻人点外卖一样,在手机上通过软件预约,家庭医生就会上门服务。”在果园镇浔龙河村新大屋组,正躺在自家床上接受理疗的李建芝老人说,她患有坐骨神经痛,通过预约服务,医生已上门治疗多次,而且来得也快,仿佛医生就住在隔壁似的。

【点评】从果园镇的探索来看,随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村数字化、智慧化即将在广袤乡村掀起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这为解决农村人口分散流动、管理面域广大复杂、服务方式细碎频繁的治理难题,提供新手段,将改变传统治理方式单靠人力而力量不足的状态,对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颇具价值。

目前,各地乡村的数字治理仍在摸索之中,类似“数字大脑”的智慧系统技术提升空间还很大,应用场景还可以更加广泛。同时,在数字乡村推进基层治理提升过程中,如何统一规划、如何让“智治”可复制推广等问题,尚须解答。我们相信,未来完善的智慧平台,必将是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推动更多乡村提升治理效能。

(五)深巷糖香,网购的是乡愁

半月谈记者赵叶苹

壬寅年春节前,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法制糖技艺在短视频平台上小“火”了一把,传承人吴少玉利用省旅文厅开展“海南非遗闹新春”线上活动的契机,在抖音上展示了一段土糖制作视频,收获大量消费者青睐,店铺卖出23万元产品。

事实上,在吴少玉2013年回乡创业前,土法制糖技艺曾面临失传危险。

吴少玉回忆,她生长的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村民大多以种植甘蔗为生,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制糖。“一口老锅,一个茅草棚,就是一个作坊。家里常备一块块方形黑糖,小孩嘴馋了,就吃一小块解馋,其余的拿到市场上去卖,以增加家庭收入。”

随着现代制糖业发展,学兰村各个糖寮逐渐“熄火”,掌握传统制糖技艺的村民逐渐减少,依赖种甘蔗、卖甘蔗的村民也渐渐陷入贫困。

一次,在上海打拼的吴少玉回家过年。她的父亲感慨道:“人老了,锅旧了,甜蜜的土糖越来越少了,以后恐怕再也吃不到用土法制成的糖了。”

父亲的话触动吴少玉。“传统的东西没了,根就没了。”2013年,吴少玉放弃在上海的事业,返村与父亲一起筹建传统制糖体验基地,保护传承土法制糖技艺。一间旧屋,一口老锅,牛拉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蜜,榨汁、开泡、赶水、摇瓢、凝浆、看糖、打沙等18道工序依次进行,记忆中的糖寮回来了。

她认真研究短视频传播规律,研究读者的阅读喜好。视频中,她并不直接卖糖,也不同于一般短视频快节奏的叙事风格,而是用细腻平缓的镜头语言,记录自己在儋州农村砍柴、种地、摘菜、制作美食及各种家具器皿的日常生活。

这些短视频冒着烟火气、透着人情味,还原了许多人的儿时记忆,引得他们下单买糖。在大家心中,这不是在买高热量食品,而是在储藏一罐罐挥之不去的乡愁。

【点评】乡村现代化,不仅是硬件设施的现代化,也要有文化“软件”的现代化。发轫于本乡本土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如何在新的互联网时空薪火传承、发扬光大,是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不可回避的命题。

如何让乡村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从点亮的灯光变为熊熊的炬火?不能仅凭技术赋能,更要有互联网思维。海南土法制糖工艺之所以在很多人选择“断糖”的当下仍能在市场上走俏,是充分研究、运用互联网思维的结果,也是将乡村传统文化嫁接现代思维的创新成果。作为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的宝贵“潜力股”,越来越多的乡村传统文化终将“出圈”,成为助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亮丽风景。

(六)山歌触网,戳中年青一代

“哥打竹板妹弹琴,今日洛带喜盈盈。”今年大年初一,用客家山歌演绎的原创客家民俗情景剧《赶场去》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上演。该演出经抖音等平台传播后,洛带古镇景区春节期间旅游业增收3000余万元。

然而,就在几年前,《赶场去》主创者、客家擂茶粉(抹茶)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汉秋在洛带寻根时发现,擂茶无人食,山歌难再觅。许多世代相传的客家文化、民俗在这里已经快失传了。张汉秋决意定居洛带,并不断通过自媒体平台展示、传播客家擂茶与山歌。

为了让客家山歌再次流行,年近六旬的张汉秋寻遍洛带老人搜罗歌谣,有90多岁老婆婆掩面唱完的《哭嫁歌》,也有从十几个老挑夫口中挨个儿拼凑还原的《挑担谣》。

“当地人要建立文化自信,这很关键。”张汉秋观察到,村民受外来文化冲击,放弃了老祖宗的东西,山歌一度被认为是“土”的、过时的。但他深信,只要将文化血脉接续上,就能重振这一方水土。

“文化传承不能只靠国家输氧,要唤醒年轻人的共鸣和热爱,这样才能发新芽、开新枝。”张汉秋说,他利用互联网努力把最传统的和最时尚的连接起来,重新抓住年青一代的心。

与张汉秋不谋而合的,还有客家婚俗传承人赵文义等洛带镇村民。“基本上小一辈已经不说客家话了,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带这个头,把身边的朋友组织起来,学客家山歌。”赵文义介绍,客家话本来没有文字,所以只有口口相传,用唱的形式来把它传承下去。

2019年,他们历经一年多的筹备,成立洛带客家山歌演艺协会,组建客家山歌队。现有学员20名,年龄最大者60余岁,最小者仅有几岁。

客家山歌在网上的流行也戳中许多年轻人的心。龙泉驿区一所小学的一位年轻美术老师通过网上的视频特意寻来张汉秋,邀请他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客家文化课,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乡村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20年,洛带客家山歌申请龙泉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洛带古镇也在官方短视频平台账号中发布客家山歌、客家婚嫁、刘家龙、水龙季等主题的短视频200余条。洛带镇综合办负责人刘勇说,洛带如今乘势而上,启动客家文化唤醒工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

如今,说客家话、唱客家山歌在洛带不再让人感到难为情了。洛带客家山歌重新出现在田间地头、古街小巷。“田里荷叶清又清,葡萄味美好风光,唱着山歌情满怀,对面朋友听过来。”从老叟到孩童,唱起古老的歌谣,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欢乐与自信。

【点评】乡村现代化,是立足于乡村的现代化,而非立足于城市的现代化,需要立足于乡土的人去开辟路径、拓展事业、守护成果。过去的乡村,农人歌哭于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似乎无人守候。

数字时代为乡民“心的回归”带来契机。洛带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唤醒古老乡村文化,将其化作打动年轻人、深植传统文化价值、树立乡土自信的绵长力量。于是,我们看到,在互联网上,在田间地头,由乡音、乡俗、乡艺等汇聚而成的乡风回归,正在激活更多乡土的文化自觉力量,共同守望一方精神家园。

THE END
1.火爆农资招商网:农资界的“网红”农资资料一、农资界的“网红” 这“火爆农资招商网”啊,就像农资界的“网红”一样,时不时就有个啥新鲜玩意儿、啥大优惠活动,引得大家纷纷围观。要说这网站,它可不是那种只会“晒自拍”的网红,而是真真切切地给农民和农资商们提供了不少实惠和便利。 二、农民的好帮手 http://bailichun.cn/post/9693.html
2.三色藜麦营养高,网红卖39一斤?我12一斤白色的为啥卖不动?之前两年曾经在头条写了至少两篇介绍藜麦的文章,都较为全面,所以知识性的东西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今天分享个昨晚亲身经历的关于藜麦的事情,完全打破了我对于直播卖货的观感,也证实了直播卖货就是卖美女卖颜值,消耗网友对网红的信任。 藜麦加工出来就是这样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221/15/34958466_963187996.shtml
3.大学生白手起家赚钱项目有哪些13篇(全文)你可能就会因此发财!你一定要卖高价,这就是我们说的“机会”! 笫八:求买不求卖。 要求进好货,便宜货,在进货上下苦功夫,找产地找资源。卖货不要强求,只要你的货对路,客人是会找上门来的。 自己开店做生意要注意什么? 1选好位置是关键 我们在自己开店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好开店的位置。位置重不重要呢?答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8s7999w.html
4.田坎书记身兼数职:一边防控疫情一边直播卖货战疫战贫两不误这段时间,巴南区接龙镇马路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杰忙得不亦乐乎:帮农户播种栽秧、化身主播卖农货、帮贫困户跑腿送货……甚至连怀孕6个月的妻子,也成为了他的“卖货”助手。 2019年3月,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杰响应国家扶贫号召,被选派担任巴南区接龙镇马路村驻村第一书记。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2&newsId=2300161
5.直播火了村超电商甜了生活丨榕江县“三新农”助推乡村振兴观察“我们第一场直播卖货,是2022年9月中旬开播的。”关于当时的场景,曾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定威乡定旦村村民王吉安记忆犹新:“才过去几分钟,后台数据就变了。他们时不时告诉我,又卖出去了几罐蜂蜜。” 网络上的惊人购买力,令王吉安难以想象。就在此前,他正为积压的蜂蜜而发愁。 http://swt.guizhou.gov.cn/xwzx/gzdt/202309/t20230911_82347171.html
6.惠农网1分钟免费开店卖货 (青岛)范老板 已卖出1瓶植物生长调节剂 (海口)h老板 已卖出300株沉香苗 (海口)h老板 已卖出300株沉香苗 (潍坊)左老板 已卖出36袋杀虫剂 (海口)h老板 已卖出107株沉香苗 (曲靖)上老板 已卖出10斤草莓 (曲靖)上老板 已卖出51盒草莓 http://shop1317529.cnhnb.com/
7.四川三农新闻网——记者直击国家级制种大县邛崃种子质量监督抽检现场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实习生 刘佳钰 正值春耕播种时节,采购合格的好种子是保证好收成的基础。记者 2 月 23日来到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邛崃市,跟随邛崃市农业农村局监督执法人员,深入农资市场一线,直击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现场,看一粒“货正对版”的http://www.sc3n.com/index.php/index/news/topics/id/13.html?page=28
8.上证观察从基金公司的规模变化说开去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这家新东方旗下的主打农产品销售的直播平台,主播董宇辉在卖货时随口说出的哲思与感悟,被网友不经意间发布出去之后,却在直播带货圈掀起了一场知识旋风,席卷全国。 市场 俞敏洪 2022-06-21 08:27 波动并不是风险 今年什么基金卖得最火爆?从销售渠道来看,同业存单基金、中短债基金甚至货币基金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https://news.cnstock.com/special/2022044
9.最全!2022年度湖湘好网民新风大典获奖选手资料7266次列车是一趟往返于怀化和澧县的慢火车,这趟列车被沿途赶集卖货的村民称为“便民公益火车”。肖https://bbs.re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935023
10.湖南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纪实好货出深山 风景变“钱”景 “安化的茶、徐长兴的鸭,新晃的牛肉真好呷;衡阳的辣椒、郴州的糍粑,邵东的黄花菜人人夸……”一句顺口溜道出了湖南特色产业品类之盛。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奠定了湖南乡村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https://www.zuzhirenshi.com/wap/showinfo/07d25475-3cfd-474b-9a41-767cbf2b0819
11.新刊速递:农药植保行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形成?近几年来,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上游行业无序产能扩张的影响,农资经销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用透支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方式参与价格战,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农资经销商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行业趋势及市场环境、企业战略、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在未来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农资经销商想要生存并发展壮大http://www.pesticide.vip/zgny/tbbd/content/e847f6a0-1efa-4826-bab1-ded0a1a5b3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