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带着技术、投入重金到异乡开荒种地,创造财富的同时诠释着冰城现代农业成长历程
拓土淘金冰城农民远征记
如今在哈尔滨尤其是尚志市庆阳镇,像王凯这样远赴他乡投入重金开荒种地的农民已形成了一个新型“职业群体”。他们开疆拓土创造财富,他们背井离乡饱尝艰辛,他们用自己的远征故事诠释着冰城现代农业成长历程。
哈尔滨农民在抚远市海青乡耕种的庄稼一片青翠。
A干部探路千余人走出去种地
2008年,尚志市庆阳镇香磨村村干部王超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一个培训班时,认识了来自抚远市的一位基层干部。攀谈中,王超得知地广人稀的抚远市承包土地每亩只要三四百元,这比自己家这边便宜了近一半。作为香磨村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的王超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商机,他把这个信息汇报给镇里。庆阳镇党委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开会研究制定“走一户、富两户”方针,鼓励全镇农民“走出去”种稻。王超作为发现这一商机的村干部,成了村民走出去的探路先锋。
2009年初,王超带着七八户亲属,来到抚远市承包了3500公顷土地。当年冬天,抚远市的雪很大,开春时厚厚的积雪融化后,田地一片汪洋。种子、化肥等农资的钱都砸进去了,地却无法种,心急如焚的王超召集和他一起来的农户开会,大家决定雇钩机挖渠排水。“当时我们倒班,24小时不停工地干,一干就是半个多月,最后终于把问题解决了。”王超说。
凭借多年种水稻积累的经验和吃苦耐劳的韧劲,当年秋收,远征抚远市的王超等先行者不仅轻松还上了种地欠下的贷款,还实现了盈利。其中,王超的表妹夫、平北屯屯长赵俊明赚了70万元,这个消息很快在镇里传开了。看到异乡种水稻赚到了大钱,第二年开春,全镇就有100多户农民到异乡种地。
外出种地的人多了,庆阳镇以合作社为单位组织带动农民异地种水稻。今年全镇共有300多户、1000多人奔赴异乡开疆拓土,除了抚远市,他们还将种地版图扩展到同江、虎林、大庆和齐齐哈尔等地。
B冰城资本注入异乡成本洼地
王超的合作社到抚远市的第一年就投入了800万元。其中,农户凑了150万元,其余650多万元都是贷款。如今王超的合作社在抚远经营的土地达1500至2000公顷,合作社社员80余户,投入资金超过2000万元。王超说异地种田需要巨大资金投入,低廉的包地价格是他们敢于砸下重金的首要原因。冰城职业农民远征目的地的共同特征是地广人稀、土地成本低廉。抚远市土地成本只有每亩三四百元,而在大庆,王凯承包的盐碱地前5年零地租,从第六年起每亩成本约为150元/年。这与庆阳镇本地动辄每亩七八百元的价格相比可谓绝对的成本优势。
规模经营的成本效应是促使高投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地人眼中,哈尔滨人这种高投入意味着高风险,然而在冰城职业农民看来,现代农业高效率、低成本的前提就是规模,而规模经营必然要求资金的高度集中。
冰城现代农业资本注入异乡成本洼地产生了惊人的财富裂变!今年庆阳镇赴异乡种植水稻的土地面积约12万亩,庆阳镇镇长惠忠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亩土地成本500元、生产成本700元算,庆阳镇农民对外输出的农业资本达上亿元,他们每年带回利润6000多万元。
农民异乡种田也为本埠的农业发展腾挪出更多的增长空间。据统计,庆阳镇外出种地农民在家中的13500亩土地被流转到当地水稻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手中,大大提高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和机械化耕种程度,大幅降低成本,年增收600多万元,实现了“走一户,富两户”的目标。
C技术输出整合当地农业资源
这些冰城农民敢于在异乡大手笔投资种地的原因,可以用艺高人胆大来概括。王超告诉记者,庆阳镇农民种水稻的技术远近闻名。职业农民远征,除了自己赚钱,也促进了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2013年,王凯到大庆肇州县新福乡承包了450亩盐碱地。“这片盐碱地我签了15年的合同,前5年主要目标就是改良土壤,不赚钱,5年后这片地就会变成高产地,那时就开始赚钱了。”如今像王凯这样从哈尔滨到大庆挑战盐碱地的农民一共有20多位。合作社曾组织专家专门为这些农民开展培训,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如今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等一系列难题均已经攻克,当地的贫瘠土地被冰城技术有效改变。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扶远市。由于气候类型不同,原来种惯了长粒米的王超,到扶远必须改种圆粒米;原来习惯的插秧方式播种,在扶远则要改为撒播方式播种。以王超为代表的冰城职业农民通过学习,很快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王超告诉记者,他刚来扶远市时,当地农民清一色的种大豆,原来他们都不太会种水稻。在冰城农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学会并开始种植水稻。种水稻的收益是种大豆的2至3倍,推动了当地种植结构优化,使当地农民增收。
D收入提升致富农民驱车下地
“我现在就住在搭在大草甸子上的简易房里,这里接了电,自己用电饭锅做饭,渴了喝井水。”这就是如今在大庆种地的王凯每天的生活。
王凯的生活很有代表性。他和乡亲们刚到扶远市的那几年也是这样生活。在扶远市,大田都位于偏远地方,交通不便。刚开始到扶远市种地时,很多冰城农民为了省钱、省路费,根本不租房,而是在大田边搭建一个简易板房或者干脆住在大棚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让人欣慰的是,如今在扶远市种地的哈尔滨农民80%都购买了小汽车,很多农户在当地城镇买了房,早上开车去种田,晚上开车回城住。
虽然长期在异乡种地,但这些农民与家乡哈尔滨始终有斩不断的情丝。由于在当地购买农机无法得到补贴,远征的冰城农民绝大多数都会回到哈尔滨买农机,然后用大卡车运到异乡。此外,由于当地地广人稀,技术过硬的农工非常稀缺,所以在春耕和秋收时节,他们都会回到哈尔滨雇人去异乡帮工,除了负责来回路费外,每天支付的工资一般在三四百元左右。
记者手记
冰城农业
后产品输出时代
冰城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远赴他乡开疆拓土,是高效农业资源在价值规律作用下注入成本洼地的市场化选择,标志着“哈字号”农业资本和优势技术开始在异乡攻城略地。
作为全国第一产粮大市的哈尔滨,对外输出的高品质绿色农产品早已成为一张冰城名片。如今,冰城职业农民用事实和数据宣告,哈尔滨农业从产品输出向资本输出、技术输出过渡的端倪已经显现。
冰城农业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肥沃的黑土地、广袤的大平原、蜿蜒的松花江……天赋异禀的自然资源一度成为冰城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凭借,如今异地种田农业模式的兴起,意味着冰城农业正从资源驱动型向资本为先导的技术驱动型转换。
哈尔滨在向全国现代农业排头兵位置大步前行的过程中,开启了“后产品输出时代”。未来的哈尔滨将有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走出去,寻找成本洼地,通过资本和技术输出获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