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绪颖)近年来,老河口市供销社聚焦农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坚持“补链、强链、延链、稳链”的发展思路,不断在供销供应链网络流通平台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供销社基层组织体系恢复等方面下功夫,加速形成了产供销、线上线下、城乡融合的供应链体系,解决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物资流通“最后一公里”、农产品对接市场难等难题,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补齐粮油生产链
多元模式“促”发展。积极推动老河口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落地开工,培育农业社会化主体15家,因地制宜打造“保底收益+二次分配”“村集体+公司+农户”“农服联盟+10服务”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在耕、种、防、收等各环节对农田进行科学管理,推动供销粮油生产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系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面积达30余万亩,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面积6.42万亩,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430万元,服务小农户7100余户,实现每亩节本增收200元以上,已接续申报2024年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试点。
交叉持股“聚”优势。打造区域性为农服务平台,携手湖北供销农服集团、湖北农发种业集团,通过省、市、县三级交叉持股,组建老河口市农垦联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实现强强联合。充分发挥湖北供销农服集团在农资集采集配、湖北农发种业集团在种子研发推广、市县两级供销社在组织协调、农服联盟在提供技术服务等各方面优势,通过“种粮一体化”产业模式向农户提供种子、农资、农机、农技服务,定向回收商品粮食,达到“耕、种、防、收、运、加、销”一条龙全过程服务,培育优质粮种基地500亩,每年为全省提供优质小麦种子1000万斤。
二、强化农资流通链
智慧平台“搭”桥梁。引进专业团队打造“老河口市供销社数字运营中心”,加快农资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积极对接融入湖北城乡供应链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市级寄递物流供销产业园,整合全市“四通一达”资源入驻园区,打造“供销集配”连锁化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加强系统内农资企业生产、运输、销售、仓储智能化管理,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时监控和有效运用。指导供销社系统基层社、村级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乡镇超市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销售模式,为农资供应、销售提供“新渠道”。
创新模式“注”动能。采取“村支部+供销社+社员”组织模式和“线下引进+线上集单”经营模式,开展农资集采集配服务,打通农资下乡通道。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当地农户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以及需求的农资产品类型、品牌、用量等信息,筛选出需求量大、品质高的农资品牌,为农户寻找“物美价廉”的农资产品,并积极衔接落实货源,通过“农户在线选单—村级供销社集中下单—供销联盟企业集中配送”流程,开展农资集采集配业务,有效降低农户生产成本10%以上。该模式现已在47个村推广,覆盖全市21%的行政村。
三、延伸经营销售链
线上线下“扩”销路。打造集采集配中心,开发小程序“新供销助农馆”,形成“同仓共配、共线共运、网上采购、线上结算”的运营模式,为农资、农产品销售提供“线上+线下”双渠道,带动我市87类农副产品入驻平台,今年以来,完成46万农副产品交易。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发展“订单农业”,与大型粮油加工及酿酒企业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季末对农户种植的粮食以高于市场价格1.5%进行订单式回收,确保农产品收益,实现服务增值、产业增效、农户增收。
强化组织“稳”经营。实施开展“村社共建”“强基工程”等项目,大力推动基层社建设,加强资源资金政策整合,提升乡级、村级供销社以及综合服务社覆盖率。充分发挥供销应急生产生活物资储备中心带动作用,整合基层供销资源,以“四统一”(统一形象、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模式打造新型村级供销云仓集配服务网点,现已建成村级供销社47个,村级综合服务社50个。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等为农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资、农产品集拼、集采、集配、直销等业务。
四、稳固需求供应链
密织网络保供应。采取“中心+网络”建设思路,编织“地网”,建设市级供销应急生产生活物资储备中心,设置4000㎡农资储备区、3800㎡粮油及日用品储备区,申报为湖北省“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采集配体系试点县。发展日用品市区经营网点328个,镇级经营网点365个,村级经营网点162个。推行农资连锁经营,与10家农资品牌代理商合作,打造10家供销超市、110家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点,充分发挥供销社农资销售主渠道作用,从源头严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供销庄稼医院和农资农家店公示配送信息,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确保农资稳价保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