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从信息化发展大势和国际国内大局出发,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行动指南,为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得网络者得天下”“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推进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强化历史主动,切实增强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斗争,根本扭转了过去网上乱象丛生、阵地沦陷、被动挨打的状况,网上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网之道。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并为亿万网民营造清朗网络环境的有效路径。目前,我国有十多亿网民聚集于网络空间展开信息交流、资源获取等活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这意味着国内网络生态治理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复杂工程,需要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作为十亿多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生态环境逐渐向好、风清气正,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对网络生态空间实施治理,是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重要举措。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内,网民可以充分利用日臻完善的互联网技术,读取、共享、使用优质信息,创造高质量网络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只有不断完善网络治理措施,引导网络空间向上向善发展,营造充满正能量与主旋律的网络环境,广大网民才能有机会接触优秀的网络文化,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有效提升媒介素养,减少网络暴力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新时代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在全媒体语境下提升主流舆论引领力、构建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需要借助媒体融合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宣传引导作用,推动网络生态平稳健康发展。要善于利用新兴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引导、加强多元融合、深化数字赋能,着力促进网络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优化融合发展、议题设置、产品创作、联合传播、效果评价等工作机制,打造一批重点融媒品牌。
进入智能化新时代,人工智能将为网络生态治理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对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传统的内容审核模式难免捉襟见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识别网络视频、图片、文字等文本内容,再依托网络行业数据库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准确、全面、客观的计算模型,高精度识别不良信息、有害信息。以科技赋能网络生态治理,可以大幅度提升信息审核速度与质量,让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中共享互联网的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在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推进网络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网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程度,培养、引进一批专业人才,不断增强网络生态治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
统筹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
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需要网上网下合力画好同心圆,守正创新、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精准施策,打造涵盖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各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转变、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
在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过程中,互联网治理规模之巨、难度之高、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需要网上网下齐用力,共同构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对于内蒙古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聚焦办好两件大事,立足网信职能职责,系统谋划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工作,将专项行动的集中治理与平时工作的常态化治理有效结合,标本兼治做好互联网生态治理工作,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助推我国朝着网络强国目标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