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物联网系统架构共有3个层次。一是感知层,即利用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网络层,通过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应用层,把感知层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应用。
在工业环境的应用中,工业物联网面临着与传统的物联网系统架构两个主要的不同点:一是在感知层中,大多数工业控制指令的下发以及传感器数据的上传需要有实时性的要求。在传统的物联网架构中,数据需要经由网络层传送至应用层,由应用层经过处理后再进行决策,对于下发的控制指令,需要再次经过网络层传送至感知层进行指令执行过程。由于网络层通常采用的是以太网或者电信网,这些网络缺乏实时传输保障,在高速率数据采集或者进行实时控制的工业应用场合下,传统的物联网架构并不适用。二是在现有的工业系统中,不同的企业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SCADA,在工厂范围内实施数据的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系统在某些功能上会与物联网的应用层产生重叠,如何把现有的SCADA系统与物联网技术进行融合,例如哪些数据需要通过网络层传送至应用层进行数据分析;哪些数据需要保存在SCADA的本地数据库中;哪些数据不应该送达应用层,它们往往会涉及到部分传感器的关键数据或者系统的关键信息,只由工厂内部进行处理。
工业物联网的系统架构需要在传统的物联网架构的基础上增加现场管理层。其作用类似于一个应用子层,可以在较低层次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是实现工业应用中的实时控制、实时报警以及数据的实时记录等功能所不可或缺的层次,如图1所示。
图1工业物联网体系架构
1.感知层
感知层由现场设备和控制设备组成,主要进行工业机器信息的感知以及控制指令的下发。现场设备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RFID、电动阀门、变送器等,这些设备直接与工业机器相连,担当着感知控制过程的末稍机构。控制设备主要指PLC等控制器,在工业系统中,PLC等控制器用于实现较底层的高速实时的控制功能,对于工业控制尤为重要。控制设备与现场设备组成了现场总线控制网络,如常用的CAN总线网络、Profibus总线网络等。值得一提的是,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WISN作为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关可与现有的现场总线网络并存。WISN以其高可靠、低成本、易扩展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感知层的实现中,在环境数据感知、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2.现场管理层
现场管理层主要指工厂的本地调度管理中心,即如上文所述的SCADA系统。调度管理中心充当着工业系统的本地管理者以及工业数据对外接口提供者的角色,一般包括工业数据库服务器、监控服务器、文件服务器以及Web网络服务器等设备。现场管理层作为区别于传统物联网系统架构的一个层次,在工业物联网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场管理层融合了现有的工业监控系统,它的存在使得来自感知层的部分关键工业数据能得到及时的记录与处理,对于一些对实时性有要求的较底层的过程控制指令,它能快速响应,及时做出控制决策。另一方面,现场管理层起到了对外提供数据接口的作用,通过数据库服务器以及Web网络服务器,调度管理中心可以把来自于工厂内部的数据通过网络层发布到应用层,应用层可以透明访问到不同工业机器上的感知信息,对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3.网络层
4.应用层
应用层实现所感知信息的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处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
应用层是工业物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者。应用层针对工业应用的需求,与行业专业技术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来自于感知层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对生产流程的监视、对工业机器运行状况的跟踪、记录等,最终产生对企业、行业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结果,如优化生产流程、指导生产管理、提高经营效率、预测行业发展等,实现广泛的智能化。不同的企业之间更能互相共享大数据的分析处理结果,对于促进企业间协同生产整体生产力有着巨大作用。
除此之外,物联网还需要信息安全、物联网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公共技术支撑,以采用现有标准为主。在各层之间,信息不是单向传递的,是有交互、控制等,所传递的信息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围绕物品信息,完成海量数据采集、标识解析、传输、智能处理等各个环节,与各业务领域应用融合,完成各业务功能。因此,物联网的系统架构和标准体系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引领了物联网研究的方向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