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农资市场而言,这是分化之年、淬炼之年和成长之年。
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广大农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资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面对行情波动、技术迭代、新品层出,唯有拥抱变化,顺势而上,立志高远,相信我们的相信,才能把危机变成磨炼,经受住考验,进化为新物种,最终拥有产品力和品牌力。成长是一个过程,淬炼更是一种精神。
站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口,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深水期,“阵痛感”在所难免。在新旧周期交替之下,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如何理性观察当下巨变的宏观环境,如何预测未来更多的确定性商机,新兴科技将会引发哪些产业变化?这一切尚待揭晓。
本期栏目首期嘉宾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处处长杜森。他指出,科学施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化肥利用率,更能够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且科学施肥进一步拓展至矿物肥料方向,可以更好地发挥矿物元素的优良性能,起到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使作物营养吸收多元化等作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处处长杜森
南方农村报:回顾2023年,您主要在推进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进展?
杜森: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化肥减量增效方面,重点是以智能化、轻简化、精细化为目标,集成主要粮油作物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施用新机具组装配套的“三新”技术模式,打造核心样板区5000多个,示范4000多万亩,实现由单项技术向综合集成、由试验示范向大田推广、由局部应用向区域覆盖三个转变,推进减肥增效再上一个新台阶。
南方农村报:2023年令您印象最深刻的行业政策和事物有哪些,为什么?
杜森:2023年继续开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充分体现了化肥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物资的重要性。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是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基础,在粮食增产、品质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化肥的重要作用,彻底扭转化肥“污名化”现象。
杜森:2024年的科学施肥工作仍将围绕减量增效和绿色发展开展,但也需要注意一些新变化。去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今年农业农村部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头号工程重点推进。科学施肥也要统筹粮食增产和绿色发展双重目标,不能再简单地说减量,更重要的是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南方农村报:我们这次的主题是淬炼·成长,您想象中的未来农业是怎样的?未来的农化行业应该朝着怎样是方向发展?
杜森:未来的农业一定是各种技术综合应用的现代农业,农化行业也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一是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提高施肥技术水平;二是生产好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三是加强农化服务,以优质服务带动产品销售。
涉农企业的农化服务,除了有过硬的肥料产品,必须打通赋能,线上线下一体化操作,打造闭环产业链和种植生态圈,形成全方位服务模式;要通过产品转型、服务转变、营销创新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迎合新时期广大用户,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需要。总之,今后的农技服务要做到精准、科学、高效,要想用户所想,及用户所急,要服务、服务、再服务。
南方农村报:科学施肥策略为微生物肥料创造了机遇,当前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存在哪些危与机?
杜森:我国肥料产业已经从传统化肥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多功能肥、特种肥等新型产品结构快速转变,新时代对于科学施肥的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施肥的原则是要讲究土壤、作物、肥料的协同,要以有机肥料为基础,合理进行化肥减量,实现有机无机配合。
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特殊的肥料品种,科学合理使用微生物肥料具有增加养分供应、培肥改良土壤、促进提质抗逆等综合作用。但目前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还存在高效菌种不多、作用机理研究不深入、技术模式不健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业规模偏小、宣传不科学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菌种筛选、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规范管理,促进高质量发展。
南方农村报:日前您在一高峰论坛上提到,希望企业在农化服务工作上能够专业化、精准化,给种植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请问企业可以在哪些方面上实现“弯道超车”?
杜森:农化服务是肥料企业的“必修课”,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未来在农化服务方面,更加强调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肥料企业一方面要注重产品与技术、机械的组装配套,技物结合、物械配套,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与农技推广部门的结合,农企对接、互补协同,共同推动科学施肥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