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君,我家的几十亩沙糖橘喷了这个农药后严重落果,请你曝光不良厂家!”
“两年柑橘树施肥后全部萎蔫了,前期的投入白费了!”
“买的是沃柑苗,种出的是其他不知名的柑橘,我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正值春耕时节,坑农害农的假冒伪劣农资又开始蠢蠢欲动,假肥料、假农药、假种苗……让果农防不胜防;近年来城市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不法分子直将矛头指向农村,将大量假冒伪劣农资输向农村市场,真伪难辨。今天正逢3·15,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橘子君也来盘点一下那些坑农的“套路”。
套路一:
以假乱真。当前农药造假技术“高超”,同名同款包装需要火眼金睛辨识,不得不防。
近日,拜耳打假团队联合公安机关捣毁了一个位于河南的制假、售假黑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查处标称拜耳、陶氏杜邦、先正达等多种假货,涉及拜耳安泰生、拿敌稳、霉多克等产品。经查明,该窝点具有相当的生产能力,产品包装制作工艺较高,与拜耳真品几乎无差别。2018年9月,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公安分局也查处了一起类似的制售假农药案件。该案件中查获的假农药外包装仿真度很高,有一些还印有防伪码,还有一部分产品以刮码的形式销售,并配套有正品的说明书等,足以以假乱真。此次查获的假冒产品涉及康宽、阿米妙收、拿敌稳等多种知名农药产品。案件缴获假冒品牌农药约10万袋,案值高达百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
套路二:
全链条作案。近年被破获的大案,不少已形成假农药生产、运输、经销全链条作业,且作案地点分布多省市,案情盘根错节。
自2012年以来,陈某某多年通过发名片、宣传册等方式在湖南、江西等13个省115个县市区的185家农资店销售化肥,销售金额达100余万元。审理查明,陈某某代理的6家微量元素化肥生产厂家系家庭式、作坊式生产企业,生产场地简陋、设备简单,化肥产品不合格,多次被当地市场监督主管部门行政处罚。日前,由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这起跨13省销售伪劣化肥案一审宣判。被告人陈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6万余元,陈某某当庭认罪服法。
套路三:
套路四:
利用江湖小道偏方引诱,借此销售假药,实则换汤不换药或者根本毫无科学依据。
清远和贺州的果农先后向农财网柑桔通记者爆料,从2018年初以来,当地又现“扎针疗法”治疗黄龙病。据了解,使用“扎针疗法”的果农,每年给病树扎针2-3次,虽然当年可见树叶变黄速度减缓,小部分黄叶转绿。但到次年,黄叶不转绿,老叶早掉,果不熟,转色不完全,果风味淡。据调查,其药品大都不正规,成分无明确标注,据说主要以青霉素或四环素等抗生素类再辅以营养液结合而成。而盐酸四环素早已被证实,是无法根治黄龙病的。多位柑橘专家发声,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提醒广大果农朋友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套路五:
包装带上花里胡哨,全靠看不懂糊弄人。
2018年4月10日,石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石首市高陵镇长港村张某某一农资仓库的“仓河源”牌“利农三铵”(N-P205-HAK、19-19-19,生产日期:2018年1月5日)进行了产品质量抽检。经检测,该批次产品被判定为不合格,其中产品技术要求总养分≥57%,检测结果仅38%;钾(K2O)质量分数/%指标标识含量为19%,检测结果仅为0.6%。且外包装涉嫌侵犯了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资”文字商标专用权。最后,张某某被处以罚款93280元,没收违法所得6720元,共计罚没款10万元。
套路六:
2017年,巴斯夫作物保护部协助行政执法机关处理了一起零售店销售假巴斯夫百泰案件。零售店认为百泰销路好,以低价通过某大型网络平台购入货物。观察外包装,该“网售百泰”与正品差别并不明显,普通消费者较难分辨。工作人员用“网售百泰”与巴斯夫提供的百泰样品进行的溶解试验显示,“网售百泰”的颜色、品质和稳定性均有相当大差异。经巴斯夫查询产品包装标记的生产批号发现,该批网售产品系伪造。经鉴定,“网售百泰”有效成分含量为零。涉案零售店店主不仅成为直接受害人,更让农户错过最佳用药期。
套路七:
超范围售药。2017年新版《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使用农药,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
近期重庆某经销商超作物范围售卖农药,被判定为售卖假农药。重庆一葡萄种植户从经销商毛某处购买了霜脲·锰锌杀菌剂防治葡萄病害。按配比方法喷洒后病害未改善,反而出现了葡萄溃烂脱落,损失达1500公斤。经查,毛某出售的霜脲·锰锌杀菌剂外包装施用范围标识为黄瓜,防治对象为霜霉病。外包装上的小图示标识为葡萄霜霉病,内部小包装的使用常识标识有主治葡萄霜霉病。而该霜脲·锰锌杀菌剂的登记信息,作物范围仅为黄瓜。法院认定毛某出售的农药霜脲·锰锌杀菌剂针对葡萄为假农药,法判决毛某赔偿经济损失1.2万元。
套路八:
以熟人的理由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其实并不靠谱。
广西桂林永福县老李,种植沙糖橘多年,听说沃柑行情好,就与同村两户人合伙,打算种植30亩。在当地市场转悠一圈后,他选择了与熟人苗贩交易。沃柑苗种下三年,不算人工的费用,仅农药、肥料就投入了十来万,终于等到挂果,却怎么看怎么不像沃柑,生理落果时还严重落果。于是老李找了不少人来果园鉴定,也咨询了许多专家,大家都表示,老李种的品种叶片比正常沃柑窄、小、长,基本可以判断不是沃柑,但目前还不确定是什么品种。于是老李多次找到该熟人苗贩理论,苗贩子终于承认“这的确不是沃柑”。然而却不愿意赔偿老李的损失,只愿意帮老李重新嫁接,导致老李损失巨大。
消费者买到了假产品时(如种苗、化肥、农药等),该如何维权呢?
南方农村报特聘打假专家甘小明老师表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购买农资产品的时候要保留一个书面凭证,比如收据发票此类;
二是保留未开封的样品,方便后续检查核实;
三是及时联系批发商,看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还是果农自身施用时出现的问题;
四是尽快联系生产单位,找到专家进行产品检测,进行合理赔付减少损失;
五是如果在批发商或者生产单位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的话,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如去当地农业部门投诉,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