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从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只需操作手机和电脑系统,就可实现“坐在办公室里种田”。这并不是科幻电影里面的场景,在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农博园无人化智慧农场就可以看到。
该无人农场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团队,引进多种智慧农机及设备设施,打造了成都首套定制式全程智能化农机作业系统。
今年夏天,一场数字乡村的浪潮正席卷全国。8月24日,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报名及作品提交圆满结束,共收到超400支队伍报名。经初步统计,将会有330件设计作品进行角逐。随着大赛报名及作品提交正式收官,专家评审评选工作即将开始。
长势观察、气象监测……全方位保障稻子生长
“这是成都引进的第一台平移式喷灌机。”该负责人自豪地介绍着稻田里的那台巨型机器,它自动化程度高,具有高效、节能、节水、增产、省工等特点,其喷灌方式接近于自然降雨,可避免土地盐碱化问题,并能喷洒化肥和农药,与地面灌溉相比,一般可节水20%-30%,增产10%以上。
该负责人介绍,田边的这台作物长势自动观测站,每隔两个小时拍摄一次大田作物,每天拍摄4次,可有效观测作物的病虫害以及长势情况,并通过估测产量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推荐。“当然,由于内置模型存在地区差异,目前测产数据会有一定偏差,通过数据量累积及大数据学习技术,系统将不断进行修正调优。”他说。
为了防治病虫害,田边还安装了太阳能智能风吸杀虫灯,通过光诱和风吸捕虫,并有机械式虫水分离设计和巧妙的排虫口设计,确保害虫尸体干燥,让害虫可以再利用。
“从整地、插秧、管护到收割,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少人化、无人化,到今年9月,这片稻田就可以收获了。”该负责人说。
足不出户不用下田通过手机和电脑管理农田
“这就是我们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该负责人一边操作电脑一边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管理大田环境、作物监测、智能灌溉、遥感监测、无人农机以及农事管理等六大板块。
记者注意到,在“大田环境”板块,可以看到空气温度、湿度、风速、二氧化碳、降雨量等空气实时数据,同时还可以看到土壤含水量、温度、液位等实时数据。“根据平台的监测数据,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大田进行排灌作业了。”该负责人说,“此外,在‘遥感监测’板块,我们会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监测,获取作物光谱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作物长势、病虫害、水肥胁迫状态等信息,生成追肥处方图,无人农机将按照施肥处方图完成施肥工作。”
“除了通过电脑系统管理,我们还可以用手机进行控制和监测。”该负责人说,精准的监测加上精准的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农业投入,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到2025年底初步建立农业农村信息采集等标准体系
同时,基本建成数字“三农”综合信息平台、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平台、农业农村云平台,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和开放共享。积极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示范,打造好数字化转型“底座”,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
除此之外,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开展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建设,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供给能力和供应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还要建立健全农村各类资产资源的数字化管理,逐步推动惠民服务网络化,“互联网+”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可以便捷地享受到各类数字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