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报道校(院)新闻、部门新闻和地方校(院)新闻,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大教学科研成果,聚焦校(院)改革建设进程,探索打造特色鲜明的融媒体新闻内容产品。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开设“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课程。“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眼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战略思维”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任务报告”、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训练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党性修养”方面的课程贯穿于学习始终,主要包括党史国史专题课程、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
科研工作是党的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科研部是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校(院)委科研部署的职能部门。党校科研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支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致力于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坚持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自觉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办学规律和党校(行政学院)教研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实施学术带头人特殊支持、学术骨干系统培养和青年英才个性化成长等子工程,统分结合、分类施策、特色支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引才用才育才机制,着力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党校(行政学院)事业新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格局。
对外交流合作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要致力于建成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成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主渠道,不断提升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国际交往能力;建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的国际资源平台,服务党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建成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涉外资源库,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外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端涉外交流合作项目。
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络用户提供办公、学习、生活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文献、财务管理、生活信息服务等。
15:47
问题:如何优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三五”以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既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支撑。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状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制造业实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薄弱基础到当前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以往以出口主导、粗放式发展生产模式的问题日渐凸显,旧有的产业体系日益落后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迫在眉睫。综合来看,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存在关键技术缺失、供给需求结构失衡以及经济循环不畅等诸多问题,制约了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制造业占比持续下滑,过度去工业化趋势仍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二)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缺失,供给结构难以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酝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新兴技术如潮涌现,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与物联网的兴起为新的产业模式提供了无限可能,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变革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面对这一现实,各国纷纷提出自身的产业布局规划,力图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新科技、新产业的涌现同样也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未知性,可以帮助我国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同步竞争,实现技术水平的持平甚至“弯道超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增强,但是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距离,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当前发展最大的隐患(倪光南:“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求是》2015年第20期)。从研发投入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常年占据整体经济研发投入的60%以上(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但创新效率低下,制造业以发明专利衡量的创新产出仅占全国总产出的25%左右,自主核心技术的突破仍有待提升。在诸多关键环节,如模具生产、芯片制造、医疗科技等高附加值产业中我们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核心技术的辐射性强且不可替代性,核心技术的缺失往往意味着产业链条的不可控,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让我们时刻面临“卡脖子”的危险。
(三)国内经济循环不畅,超大规模优势仍有待释放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启示
(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规模优势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
工业是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没有坚实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保障,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便是“纸上谈兵”。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载体,要保持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如此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最为宝贵的财富,稳定制造业一定的比例是我国当前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要务。同时,在实践中,保持制造业一定的比例要结合我国产业的演替规律,以我国工业体系的规模优势为基点,在保证我国产业链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兴技术,逐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第次跃升,从而奠定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二)新发展格局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畅通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是关键
国内大市场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畅通是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关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对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畅通提出了直接要求。因此,从政策实践上,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优化国内市场营商环境,打破阻碍国内市场统一发展的制度壁垒。降低市场门槛,强化监管力度,努力打造公平、法制、便利的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公平竞争。要重点推进基础建设和公用服务等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无形制约,形成市场主导的竞争机制。同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破除生产要素流通壁垒,破除竞争行业强制性的行政性壁垒,健全要素市场的运行机制,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性成本,畅通制造业的生产运营体系,促进国内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三)加强内需市场培育、提升供给端水平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顶层战略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培育健全的内需市场体系,注重加强供应端产品质量提升。从政策角度看,要构建稳定的消费环境,确保国内消费者能够“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应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并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消费扩容提质提供根本保障;同时,稳定传统消费,提升新型消费,从消费端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与国内生产体系的创新升级相匹配,实现国内经济的循环畅通。与此同时,在供给端要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引导企业打造自身品牌,发展个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对产品标准的制订,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新标准,并形成国际合作,引领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要义是提升经济布局的空间效率,释放经济增长的空间动能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还要注重空间上协调有序。近年来,国内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发生深刻变化,都市圈城市群等新型集聚空间载体蓬勃发展,成为人才、技术、知识等“流空间”的核心枢纽,同时一大批城市出现人口与产业的“萎缩”,昭示着我国产业空间布局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城乡区域体系形成,就是要立足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分布,通过产业与要素的有序流动,形成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区域城乡体系。通过构建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极力打造形成一体化产业链条,通过集聚效应形成现代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综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支撑,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我国已经具备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工业生产体系,并且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潜力,这种规模化优势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减速、“脱实向虚”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也日趋明显。因此,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定要充分发挥我国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优势和内需市场的强大潜力,以大体量的供给与需求为基础,加强技术创新,协调经济空间布局,有效推进生产和消费的融合发展,努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