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热带雨林式”农业科技人才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作为首都农业科研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农林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建设“国内顶尖、国际知名”创新型农林科学院目标,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2021年,北京农林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高端人才”“青年人才”为重点,做好“分类、机制、条件”三项建设,形成具有农科特色的“引-育-激-服”人才工作体系。

一是强化全链条顶层设计,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发展体系。打造“五纵”“五横”塔链式人才分类布局。

“五纵”塔式人才梯队主要包括:战略科学家,引领科研方向和战略规划;杰出人才团队,推动学科建设并带动全院团队整体发展;领军人才,负责具体科研和管理任务;青年人才,为组织提供新鲜思想和活力;博士后,作为后备力量激发组织发展潜力。

“五横”链式人才梯队主要包括:科研人才,专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人才,负责组织的日常运营和项目管理,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推广人才,负责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提升组织知名度和影响力;转化人才,专注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服务人才,提供行政、财务、后勤等支撑服务,为科研活动提供必要保障。

通过“一盘棋”整体谋划,明确不同层级和领域的人才定位,不断强筋壮骨,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是用准用好政策,做大人才“蓄水池”。

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博士后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博士后这个“衔接板”,将博士后按使用培养目标,划分为科研博士后、远大学者博士后、国际高水平博士后三类,全面覆盖对高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建立科学规范的博士后人才管理与培养体系,制定并推行“六道彩虹”管理办法,注重培养博士后的科学思维与学术素养,促进博士后群体全方位成长。在人社部和全国博管办组织的2020年综合评估中,北京农林院在全国近400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一。

三是坚持以自主培养为主,构建长周期培养模式。

自主培养人才,是科研单位自主创新的根本。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将人才成长划分不同阶段,分类施策。北京农林院为鼓励人才潜心科研,采取“3+2”“5×3”人才长周期资助模式,累计15年周期,梯次实施优秀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杰出科学家培养计划、杰出科学家团队培养计划。面向青年骨干,设置探索性科研项目,举办青年干部人才培训班,实施“海外培养计划”和“国内访学计划”双助推,成立北京农林院青年学术委员会,创立青年学术论坛,给青年人才额外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青年人才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面向领军人才,提供储备项目、攻关项目支持,鼓励他们带团队、挑大梁。开展优秀青年科学家人才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并提供挂职锻炼机会,帮助他们深入产业一线,开阔研究思路。面向杰出人才,实施一人一策,给他们创造平台和机会,提供重大攻关项目和人才专项资金支持。

在自主培养的基础上,北京农林院自2017年起,持续实施《杰出科研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并逐年完善,分类分层次精准引才,目前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7人,并从中产生了北京学者1名,知名专家5名。

四是完善评价和激励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评价体系是更好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基础。北京农林院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不断深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科学设置指标,合理分配权重,完善结果运用,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在职称方面,坚持“分类+门槛+动态调整”的原则,充分发挥职称评聘政策的导向作用。设置职称晋升“青年绿色通道”,单独设立评审门槛和指标体系,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建立新晋升高级职称人员的集体谈话制度,扣好职业晋升后开展工作的“第一粒扣子”。

五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用心用情支持人才发展。

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提高机关服务效能,实实在在为科研人员减负。以事业留人,以服务暖心,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健全院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实施“安心工程”,常态化开展人才问需问效工作,为知名专家提供个性化保障服务,及时帮助解决人才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既“留人”更“留心”,努力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

面向未来,北京农林院将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深化人才发展改革举措,优化“引-育-激-服”人才工作体系,全力打造开放多样、郁郁葱葱、苍翠茂密、竞相绽放的“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让每位人才都能在北京农林院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第二党支部、第二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11月集中学习2024-11-25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第三党支部、第三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11月集中学习2024-11-20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第二党支部、第二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10月集中学习2024-11-05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第一党支部、第一青年理论学习小http://www.cicos.agri.cn/zcfg/
2.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媒体聚焦 Media Focus更多 【中国应急管理报】孔锋:让大势所趋真正落实见效 【经济日报】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人民日报】针对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害,专家读者呼吁——加强农资监管 农民安心生产 http://cohd.cau.edu.cn/
3.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黄季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农经学家学会终身荣誉会士,美国农业和应用经济学会会士,亚洲农经学家学会前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https://gs.caas.cn/jxpy/jxxx1/8448f0e3e79a4340a2428782cae82e57.htm
4.2024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招聘应届毕业生拟聘用公示时间:2024年6月11日—6月19日 受理电话:010—59194496 来信地址及邮编: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618室,100125。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2024年6月7日 原标题: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2024年度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拟聘用人员公示https://www.eoffcn.com/kszx/detail/1373487.html/
5.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科普处廖丹凤处长来院5月20日上午,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科普处廖丹凤处长来院调研指导工作,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赵志辉出席并接待来宾一行。院科研管理处、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和科技人员代表参加座谈交流。 廖丹凤表示,上海农科院技术力量雄厚,专家团和科普工作扎实,富有成效。国家、农https://www.saas.sh.cn/xwzx/zhxx/content_44595
6.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电话地址(在哪里):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 介绍: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2018-12-21成立,经营范围包括为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人才交流人才档案保管、人才信息服务与信息库管理赴国外培训与公派出国留学组织国外人才引进与引智成果推广执业资格考试人才测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农业职业https://map.360.cn/site/detail/93041693e81d4e3b
7.“一带一路:中国2022年5月20日,在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与智慧农业科技创新院(以下简称“创新院”)与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国际民众合作协会(IAPC)联合组织的“一带一路:中国-巴西家庭农业机械供需交流会”线上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的农机生产企业、巴西东北联盟家https://www.cn-bramc.com/newsinfo/7755234.html
8.一周看点│农财两部要求加快农机补贴资金兑付;各地新一轮农机补贴11月17—18日,中国农学会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在山东莘县举办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本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发展设施农业有关部署的一次重要活动,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4年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莘县县委县政府等单位的大力https://www.xwboo.com/news/detail-163768.html
9.农村农业农林畜牧业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二级应急响应派出专家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农业防汛救灾工作 2020-7-15 人民日报新媒体:美丽乡村,到底应该怎么建? 2020-7-13 西宁市将建牦牛藏羊集散中心 2020-7-10 龙岩市全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工作 2020-7-8 农业农村部召开长江禁捕退捕工作视频调度会强调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http://www.iccda.cn/chengshifazhan/vip_doc/19456424.html
10.植保所组团参加2024中国农学会年会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10月18-20日,2024中国农学会年会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19日在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农学会、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办,江苏省农科院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省农学会共同承办。论坛邀请了15位院士在内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并研讨交流,聚焦粮食安全、生http://newipp.jaas.ac.cn/xww/yw/art/2024/art_551ddf4f241d4fe6a8c07cb539f58c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