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尿素价格经历了由过去的政府管制逐步过渡到市场化的过程,近十几年来,尿素大幅度上涨的阶段主要有四个:一、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二、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三、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四、2020年8月至今。
一、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
2007年,我国尿素新增装置不断投产,产能不断提高,每个月的增速都能达到10%以上,是我国尿素产量快速扩张的时期,同比2006年增长了12.6%,全年产量逾5000万吨。产量的上涨带来的是供大于求,2007年春夏季,尿素的价格在需求旺季逐步走低,尿素价格跌破1500元/吨,尿素企业的亏损面超过一半。但是到了2007年10月份以后的秋冬季,宏观经济过热,能源价格高企,尿素的价格同大多数大宗商品一样一路高涨,突破了1800元/吨。2008年,伴随着煤炭价格飞涨,尿素价格水涨船高。同时2008年初,南方的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给尿素生产企业带来了严重影响,5月的地震又重创了气头尿素产地四川,尿素价格一路走高,在8月冲破2500元/吨。
随后,全球经济遭遇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能源价格快速回落,支撑尿素价格上行的因素不复存在,尿素价格开始下行。
二、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
2010年秋季以来,在宏观经济刺激下,煤炭价格快速反弹,大宗商品纷纷应声上涨,除此之外,山西、安徽、河北和河南等地方政府实施节能减排、提升环保要求,因此尿素生产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时,2010年上半年全球极端天气的严重影响下,俄罗斯当年小麦产量仅6300万吨,较2009年减少3400万吨,8月份俄罗斯停止出口小麦,欧洲小麦价格上涨80%。国际化肥和粮食上涨的影响之下,尿素出口大幅增长,带动国内尿素价格走高。
图1:尿素现货价格(元/吨)与尿素/煤炭价格指数比值的对比
2012-2016年,伴随着煤价走低、国际尿素价格大幅下降,国内新增低成本产能投产,尿素产量快速上涨。尿素的价格也一路走低。由于价格一路下行,冬储的价格往往高于旺季,由于企业担心亏损,冬储不积极,冬天的需求高峰也不复存在。同时国内的多余产量开始大批量出口。2016年上半年的尿素旺季,尿素价格却一路下跌,因此不少成本较高的尿素企业陷入亏损,开工率低于6成,尿素产量逐渐走低。
三、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
2016年下半年,煤炭及尿素的去产能初见成效,低效产能出清后,生产端恶性竞争的现象基本消除,前两年的亏损使得一部分产能已经无法恢复,全年开工率高的时候也仅有60%多。同时,环保力度加大使得一些工厂需要停工进行生产线改造,尿素的产量因此受限。2017年前10个月,全国尿素产量下降12.6%,是降幅最大的化肥品种。印度招标在下半年连续进行,为淡季尿素的价格提供了有利支撑。
四、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
2020年7月,印度连续四次招标,提高尿素招标价格,拉开全球尿素价格上涨的序幕。四季度,淡储和限产又进一步促进了尿素价格的上涨。进入2021年,国际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外煤炭的价格也在不断刷新高度,尿素的成本不断上涨;生产方面受到煤炭供给紧张,部分地区拉闸限电的影响,产量明显在下半年明显下降;同时国际尿素价格上涨,尿素出口量的大增叠加发改委提高小麦的收购价又提高了尿素的需求预期,尿素价格不断走高。
2021年10月,尿素法检政策出台,出口数量锐减,同时煤价有所回落,尿素价格开始下行。
但2022年初俄乌冲突爆发叠加欧洲能源危机,尿素价格再度随煤炭价格反弹而走高;2022年6月之后,伴随着尿素农业需求旺季的结束和三聚氰胺市场由牛转熊,尿素价格明显回落,2022年底,国内煤炭产能逐步释放,国际能源危机也暂告一段路,煤炭价格也开始见顶,尿素进入震荡下行阶段。但集中爆发的国内农业需求和出口政策预期变化令尿素价格出现短期的明显反弹。
2能源周期
图2:尿素现货价格(元/吨)与煤炭价格指数对比
2010年8月,能源的问题再度出现。由于天然气供应不足,煤炭和电力供应紧张,2011年1-7月份尿素累计折纯产量1562.5万吨,与2010年1-7月份累计折纯产量1598.6万吨相比下降了2.3%,产量的下降进一步推升了尿素的价格。在经历2011年下半年的价格下跌后,2012年上半年尿素价格再次走高。2012年5月,国际尿素离岸价,从年初的200-300美元/吨上涨至近550美元/吨。国际尿素的价格也提振了国内价格。北方扩种玉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尿素的需求。2012年5月中下旬以后,尿素价格开始急转直下,一方面是受国际尿素价格下降,另一方面,国内的煤炭也提前于2012年初见顶,尿素生产成本失去支撑。
2016年8月开始的尿素价格上涨,则与尿素出口关系不大,主要与国内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有关。一方面煤炭落后产能出清,煤价上行,煤炭行业普遍摆脱亏损状态,带来成本支撑;另一方面尿素的落后产能同样被淘汰,产量较少后,尿素价格升至亏损线之上。
图4:欧洲煤炭发电量(Twh)
图5:尿素出口数量(万吨)与出口利润(元/吨)对比
3产能政策周期
一、进出口政策
1978年,中国的氮肥供应,特别是高浓度氮肥供应尚处于严重不足、依赖进口的阶段。1978年当年,全国的氮肥产量(折纯)仅为752万吨,约为当前产量的十分之一,肥料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表1:尿素历年出口政策变化
图6:尿素长周期进出口量对比(万吨)
一、供给端政策
图7:尿素产能(万吨)与尿素价格(元/吨)对比
事后来看,2008年时对尿素进行限价的结果却是削弱了尿素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反而加大了尿素的供需矛盾。从结果上看,限价执行严格的上半年尿素价格飞涨,但尿素限价放松后的下半年,尿素价格则快速下跌,这说明化肥价格波动主要还是市场因素在起作用,单纯依靠行政制约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因为2007-2008年尿素限价的效果并不好,政府放弃了对尿素的直接限价。2012年,我国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小麦、稻谷的最低保护收购价,另外中央财政对三农补贴不断增加,2012年下拨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986亿元,较上年增长14%。其中,农资综合补贴835亿元、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通过从终端进行补贴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应对尿素等化肥价格过快上涨,2021年9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缓释肥料等执行农用化肥铁路优惠运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258号),增加了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等8个新型肥料品种享受铁路优惠运价;同时对尿素企业不按照高耗能企业执行电价;对尿素生产企业所需煤炭和天然气进行保供;继续保障淡季尿素储备,同时进行夏管肥储备等。
4需求周期
碳酸氢铵用作氮肥,适用于各种土壤,可同时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铵态氮和二氧化碳,但含氮量低、易结块;由于碳铵养分含量低、易挥发、易结块、施用不方便,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纷纷减少碳铵使用量转而使用尿素或者复合肥,碳铵使用量一直呈下跌趋势。2006年开始的尿素上涨与尿素替代碳铵使用的关系较大,碳铵曾是我国农民惯用化肥,且用量最多,然而从2006年开始,高达80%的农户都减少了碳铵的使用量。
图8:每亩地化肥使用量变化(公斤)
2016年至2018年开始尿素价格的上行出来供给端的建设,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同样较大。2016年下半年,广西的糖价较年初上涨幅度超过25%。同时,蔬菜价格的平均涨幅也同比超过40%,棉花的价格同比涨幅也达到了30%以上。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尿素的需求。
图9:尿素与粮食价格对比(元/吨)
2020年开始,受疫情、气候和地缘局势的影响,国内外粮食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我国农业部分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再次回到增长的轨道上来,尿素等化肥的需求连年提升。
图10: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
近年来,为了应付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短缺,西部省份一些地区开始异地耕地置换。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土地相对充足,通过水利设施的建设,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快增长,但由于本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这些土地所需肥料相对较多,同时,叠加滴灌密植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单位面积耕地需要的肥料也在增长。因此,近年来农业方面对尿素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
图11:新疆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
5结论与展望
从需求方面来看,尿素属于重要的农资;而从生产端来看,尿素则属于煤化工的产品。煤炭当前的供需已经从紧张到宽松进行转变,而需求方面,玉米和小麦的价格也从高位回落,尿素的产能目前仍处于扩张阶段,出口政策方面则由于尿素价格的回落而进入到逐步放松的阶段。
通过对尿素长周期历史行情的回顾,我们发现现在尿素行情所处的阶段比较类似于2013年,当时尿素产能仍处于增长阶段,现货价格回落后,出口关税也有所减少,同时当时的粮食价格也从高位开始回落。所以从大周期来看,尿素价格存在回落预期。但短期的政策、尿素非农需求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短期行情的反复性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