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11.07
20世纪70年代前期,毛泽东、周恩来等根据有利的国内外条件,大胆决策,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兴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虽然在建设过程中有一些缺点,但这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后,对当时和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引进大化肥13套,分别是:
8、云南天然气化肥厂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为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始建于1974年,1977年建成投产,是中国70年代初首批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建成的13家大型氮肥企业之一。
集团已经形成化肥、有机化工、玻璃纤维新材料、盐和盐化工、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等六大主要产业及系列产品,相继形成了以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水富化肥、有机化工生产基地;以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磷矿采选基地;以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昆明、一平浪盐业和盐化工生产基地;以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无碱玻璃纤维生产基地;以云南马龙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体的磷化工基地;以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合成氨生产基地;以云南天创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嵩明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
截止2008年底,云天化集团总资产551.7亿元,净资产153.6亿元,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已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系中国企业500强成员。
2011年6月17日,被国家工信部、财政部评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019年9月1日,2019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列第283位;
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发布,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名列第126位。
2021年9月25日,入选“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排名第286位。
9、栖霞山化肥厂
栖霞山化肥厂实际名为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化肥厂,因毗邻景色秀丽的栖霞山,江苏省内农化界都称之为栖霞山化肥厂,该厂北临长江,南倚京沪铁路、宁沪高速公路,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追溯栖霞山化肥厂的历史,要回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该厂始建于1974年,1978年10月9日开工生产出合格尿素产品。该厂的生产装置是由法国进口的大型化肥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万吨、加工成52万吨粒状尿素。1996年曾生产尿素68.01万吨,列世界同类装置之首,引起行业内外的注目。
2005年5月28日,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炼油—化肥资源优化、化肥原料技术改造项目正式竣工,这标志着由原国家经贸委批准、中石化第一套采用煤气化技术生产氢气和合成氨的项目马到成功。江苏大地再次出现了“枫叶”牌尿素,厂家喜,商家喜,百姓喜,久违的栖化尿素给他们带来了灿烂的笑脸。
据消息灵通人士称,这套化肥装置要被卖到新疆的消息早已经在厂内传开了。据说,不少职工还被领导叫去谈话,询问是否愿意到新疆轮岗。但省内农化圈子里的人,则对今后江苏省内化肥市场的供应忧心忡忡。
10、安庆化肥厂
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化肥厂最近己在我省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建成投产。这座化肥厂的全部设备以及管道、仪表、电气、材料等是从法国成套引进的。兴建这座化肥厂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亲自批准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厂以石脑油(即轻油)也可以天然气为原料,年产30万吨合成氨,并加工成52万吨颗粒状尿素,折合114万吨标准化肥。
1970年代初,安庆石化大化肥投产庆祝大会
技术先进,质量过硬──安庆石化化肥厂连续七年荣获全国同行业“优胜单位”称号安庆石化化肥厂是一座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型化肥厂,系国家重点化肥骨干企业,自1978年投产以来,累计生产合成氨430万吨,尿素725万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是在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基础上重组改制的特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主要拥有年加工原油550万吨的常减压装置、年加工能力12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60万吨催化裂解装置、120万吨延迟焦化装置、160万吨汽、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年产33万吨合成氨装置和52万吨尿素装置、年产8万吨丙烯腈装置和7万吨腈纶装置等主要装置38套,并拥有50万吨的化肥装船码头、30万吨液态烃码头,全长13公里的厂内铁路专用线和一个工业编组站。
2000年2月28日,为了适应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上市的需要,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原安庆石化总厂正式重组为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存续部分)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上市部分),并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分立运行。
2001年3月“双环”牌尿素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尿素首批质量免检产品。2002年尿素、车用车用无铅汽油、轻柴油、液化石油气、腈纶短纤维、腈纶毛条等产品又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列为“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
安庆分公司产品主要销售区域为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2003年,产品销售率100.26%。
11、广州化肥厂
广州氮肥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天河区车陂,1957年筹建,1958年动工,1963、1965年先后完成一、二期工程。生产合成氨。1967年经过技术改造,合成氨生产能力由5万吨增至8万吨。1974年国家投资1.57亿元建成重油制氨生产装置。1980年后,相继开发2%复硝钾水剂、食用液体二氧化碳、溶解乙炔气、氧气、多孔粒状硝酸铵、高效涂层复合氮肥等10多个新产品。1981年完成油氨扩建工程,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从生产单一化肥向以产化肥为主、兼产综合化工原料与辅助产品转变,从无机化工向无机、有机化工结合转变,成为中南地区化肥和化工原料主要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底占地近1平方千米,职工6086人,其中专业人员1003人;有21个生产车间、2780多台(套)生产设备;固定资产原值3.24亿元。当年总产值2.19亿元,销售收入1.98亿元,税利2184万元。
1996年更改组为广州氮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并自1995年以来陆续成立了5家中外合资企业。
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昨日(2000年4月3日)通过了关于对广氮集团公司实行关闭的方案,具体思路是整体关闭,分块处置。
广氮投产于1963年,1996年改制为广州广氮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是支农产品,至1999年底止,企业帐面总资产81037万元(其中土地2.7亿元),总负债52409万元,其中银行债务42809万元,已拖欠银行利息3600万元,目前,广氮的主要产品尿素生产亏损严重,无法清偿到期债务,银行停贷罚息,企业总资产中主体生产设备残旧,其余的有效资产甚少。
广氮集团公司关闭后,其土地使用权将由市国土局代政府收回,之后以拍卖、招标方式进行处置,并由市国土局按照广氮公司安置职工、清偿债务的需要,按进度分期、分批进行垫支,最后再对广氮集团公司的资金收支情况统筹结算。广氮集团的中小学,也由市教委与天河区有关部门衔接,争取上半年移交完毕,技校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广氮制订移交方案;幼儿园、医院交社区管理,广氮提出方案后,由市经委协调处理。
12、齐鲁第二化肥厂
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今年1月份起,在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已经“定居”了31年的化肥装置,将整体拆迁至四川达州天然气公司。
2006年11月16日,由宁波工程公司EPC总承包的齐鲁石化达州化肥项目主装置开始土建施工。齐鲁石化达州化肥项目是以中国石化川东北天然气为原料,利用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闲置的合成氨及尿素装置的主要设备和材料,建设一套大型合成氨装置,生产合格的大颗粒尿素产品。
装置位于四川达州天然气能源产业园区内,占用东西长397米、南北宽637米的一块梯形场地。该项目主要由工艺装置、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设施组成,设计规模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50.4万吨尿素。达州化肥项目主装置土建开工前,宁波工程公司达州化肥项目部在工程现场召开了简短的开工仪式,业主、总承包及施工各方代表进行了开工动员。随着挖掘机破土开挖,标志着计划为期半年的土建施工正式启动。
达化的生产装置是由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迁移过来的,第二化肥厂的一批员工也跟着到了达州。大家都是奔着有希望的生活来的,但对希望的定义是不同的。对赵延忠和曹民来讲,亲眼看到老装置的新生就是最大的希望。
赵延忠,我们1975年一起进厂,现在已经年过半百。从参加第二化肥厂尿素车间原始开车起,他当过操作工,做过多年班长,曾获得过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在尿素车间他是响当当的骨干,现在凭他的实践经验,称他为专家也不为过。对于赵延忠来说,最耿耿于怀的事是:二化尿素装置最后一次停车,是他们班操作的。从此,二化尿素装置再没了声音。“我到达州来,就是要把当年我停下的尿素装置再开起来!”赵延忠声音不高,却很坚定。赵延忠很怀念自己的尿素装置岗位,他一直渴望着有一天尿素装置能起死回生,再重操旧业。到达州后,他前期主要工作是给新工人讲技术课,参与操作法的修订,参加到四川化工总厂的技术培训。其实,早在1975年他就到四川化工总厂培训过,现任达化党委副书记的王传鸿也是二化尿素车间的元老,七十年代中期,也在川化参加过培训。
与赵延忠一样,来自二化合成车间的曹民也是这个心思。曹民从1980年进厂就一直在合成车间倒班。当年,合成车间70%的操作工玩摄影,各种器材让人眼花缭乱。可最后能让齐鲁公司“影圈”的影友们看上眼的,也就曹民一人。曹民说,合成装置停了以后,也是换了好几个地方,总是莫名其妙的烦恼,总觉的不是自己呆的地方,心里没着没落的,找不着感觉。一说达化招工,就报名了。通过竞争上岗,到了调度室,现在又找到感觉了。曹民说,现在达化的感觉和当年的二化差不多。比如说人与人的关系吧,都感觉很亲,大家都互相帮助。
2010年1月20日,齐鲁石化达州化肥项目产出合格尿素。
13、四川化工厂
地处川西平原的成都市青白江区。其前身为范旭东于1938年在四川乐山五通桥创办的永利川厂,当时以生产纯碱为主。1955年成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四川化工厂,1956年迁至现址,并开始建设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中型氮肥厂,1959年改为国营四川化工厂,1984年更为现厂名。四川化工总厂下设一化、二化、催化剂、动力和修造分厂,以及三聚氰胺、硫酸和特别气体三个直属车间。主要产品有: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催化剂、工业硫酸、浓硝酸、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液体二氧化碳、氧气、氮气和氩气等25种、46个型号的化工产品。其中,三聚氰胺销往日本、东南亚、西欧及美洲等地。1985年,主要化工产品的年生产能力(kt)分别为:合成氨480、三聚氰胺12、硫酸100、催化剂2.6。
1956年2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决定:在当时的四川省新都县华严乡办一家工厂,这个厂的名字叫做“四川肥料厂”。
1956年4月,四川肥料厂建厂筹备处在四川省金堂县城关镇成立。
1956年8月1日,化学工业部又更名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四川肥料厂
1956年9月1日,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四川肥料厂破土动工
1957年12月宝成线铁路青白江车站至四川肥料厂专用线路建成。
成都至四川肥料厂35千伏输电线路也相继建成。
1959年春四川化工厂第一期工程的硫酸和硫酸铵设备、硝酸和硝酸铵设备先后开始安装,合成氨第一套设备安装进入扫尾阶段。
1959年2月4日,四川省决定将四川肥料厂更名为:国营四川化工厂,此次更名,标志着公私合营时代的结束。
9月下旬四川化工厂合成氨、硫酸铵装置先后投产,9月30日产出硫酸铵,结束了四川盆地不产化肥的历史。
10月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正式开通成都市城区至川化厂的客运专线,后来叫15路公共汽车。
这个厂牛哦,成都市为了更好地为这个厂和成都钢铁厂服好务,专门在1960年成立了一个青白江区。
1960年1月25日青白江区筹备组在川化厂招待所召开金堂、新都二县和川化、成钢二厂的负责人参加的交接会,宣布成都市青白江区正式建立,管辖弥牟、华严、大同3个公社。
7月18日,省人民委员会正式行文批准。
1964年,四川化工厂第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成为年产合成氨7.2万吨、硫酸8万吨、稀硝酸9.9万吨、硝酸铵10.5万吨的国内第一座国产化中型氮肥厂。
此后,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70年代中期起,陆续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装置,不断开发新产品,使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1974年5月7日川化厂从日本引进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的大型化肥装置建设工程动工,1976年3月竣工,6月22日生产出合成氨,7月2日生产出尿素产品。
日本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的大型化肥装置体积非常庞大,那个时候这个四川省还莫得一个可以装得下这个装置的车辆。
日本的设备是用船运过来的,但是成都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大的船可以通过的河流。运输船最后只能停在乐山市的岷江河畔。
必须专门为这个庞然大物建造一个大型的平板车,才能把这些设备顺利的运到四川化工厂。
这个建造大型平板车的任务交给了四川筑路机械厂。
筑路机械厂不负重望,真的就造出了这个有118个轮胎,载重量达到320吨的大型平板车。
网友沙翁子刚好拍下了那个大型平板车在人民南路献礼的照片,7月22日川化厂、成钢厂生活区开始敷设天然气管路;l2月,天然气进入川化厂、成钢厂等企业的职工家庭。至80年代后期,大弯镇90%以上的居民家庭用上了天然气。
四川化工厂真的很牛,青白江区的好多街道都是这个厂修的。
1990年,工厂占地面积152.01万平方米,有职工11065人,拥有各类设备429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5808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0250万元,利税9904万元(其中利润439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4401元/人。
已具有年产合成氨50万吨、尿素59万吨、硫酸10万吨、三聚氰胺1.2万吨、催化剂2500吨、高纯氩18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主要生产化肥、化工两大类25种46个型号的产品。
其中,占总产值72.43%的产品均采用国际标准生产,有18个产品先后67次被评为国家、化工部、四川省的优质产品,优质产品产值率在85%以上。
产品杨销省内外,三聚氰胺还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及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四川化工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合成氨和氯肥生产基地,最大的高纯氩生产基地,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三大催化剂生产厂之一,西南地区最大的硫酸生产厂。
1990年,工厂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列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277位。在化工部34家大型企业中列第1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