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调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壤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掌握土壤污染的状况,查明污染的原因,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提供决策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全市土壤调查,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我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我市土壤监测点位,开展土壤例行监测,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三、工作重点
(一)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
1、调查目标
通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准确信息。
2、调查范围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总体范围为*市全部辖区。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3、主要调查内容
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根据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情况及土壤污染类型,有针对性地增测特征污染指标。
4、预期成果
(1)*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估报告;
(2)建立*市土壤样品库;
(3)*市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4)*市土壤环境质量图。
(二)土壤环境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
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掌握我市土壤环境质量从“七五”期间至今二十年的变化状况,查明土壤污染状况及其成因,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土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以“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10个土壤典型剖面点位作为本次调查的背景点,原布设点位已不具备采样条件的,取消该背景点,同时提供原背景点的现场景观照片和出具核准说明书。
3、主要内容
(1)编制*市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及其20年变化分析评价报告;
(2)建立*市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
(3)建立*市土壤环境背景值数据库。
(三)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水平调查与评估
(1)工业企业周边:*市钢铁有限公司、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建滔焦化有限公司;
(2)交通干线:1*国道;
(3)固体废物堆放场地:白马河垃圾填埋场;
(4)污灌区:宁晋县污灌区、新河县污灌区;
(5)畜禽养殖:宁晋县养牛场、南和县养猪场、南宫县养牛场、内丘县养殖场;
(6)自然保护区:内邱县杏峪自然保护区。
(2)调查、监测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程度及土壤污染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分析污染成因;
(3)建立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样品库;
(4)土壤污染风险评价。
(1)*市土壤污染重点区域分析评价报告;
(2)*市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环境安全性报告;
(3)*市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样品库;
(4)*市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档案。
全市土壤污染专项调查,从20*年10月起到20*年完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年10月-20*年6月底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调查工作方案、调查技术方案、调查点位布设方案,落实调查经费等。
第二阶段:20*年7月-20*年底为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调查工作的调查点位布设、剖面数量及准确位置确定、野外采样和室内的数据分析工作。
第三阶段:20*年为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编制调查总报告和各专题报告,全面总结和集成调查成果。
1.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3月28日,我市召开2013年环保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年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务,市政府与各辖市、区签订了《2013年生态文明在行动目标任务书》。市政府制订印发了《市部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考核细则》、《市辖市、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考核细则》和《201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现场督查方案》。今年下达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达5741个,包括生态建设、太湖治水、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环境安全和污染减排6个大类,比去年增加2012个。每月开展督查和点评,并在媒体公开通报进度和尚需整改的重点问题,有力推进了项目进度。
2.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按照《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要求,调整了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范围,并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要求,全市生态功能区面积已达总面积的20.6%。组织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开展了生态环境监察4次。市8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均已划定明确范围,并树立标志。完成市天目湖湿地一期工程,建成2000亩湿地。启动区新龙生态林建设工作,小黄山旅游休闲保护区一期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3.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建立了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召开了市土壤调查工作推进会,在去年完成35家污染场地土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2013年度40家污染场地调查任务,其中化工企业25家、涉重企业15家,为建立全市污染场地档案打下了基础,也为土壤污染防治和区域发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调研和督促指导,提升我市连片整治工作完成质量,市、区第三期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均已通过复核,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已组织申报并通过省环境咨询中心评审。积极开展“康居乡村”建设,全市已有9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通过验收。
5.积极打造生态亮点。编制了生态文明亮点打造工作方案,制订了《市绿色机关(镇级)建设标准》和《市生态文明餐饮示范街(饭店)建设标准》,修订了市生态村标准。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顺利通过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的综合验收;经发区和高新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通过评审,取得环保部、科技部和商务部同意创建的批复;经济开发区已编制完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并上报。区街道和区街道通过国家级生态街道创建现场核查。全市生态文明示范村、生态村、绿色机关等创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6.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全社会参与。在报纸、电视、网络、电台等媒体上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市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市生态文明宣讲团,印发了《2013年市生态文明建设大宣讲活动实施方案》,已开展生态文明大宣讲8次。组织实施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调研课题和“生态地图”编制工作。“生态地图”已上线试运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反映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各种亮点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推进情况,市民可以通过生态地图了解全市环境质量等内容,并提出防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建议。
(二)着力解决市民身边的环境问题
继续开展常态化环保找差,修订完善《环保找差义务监督员管理考核办法》,落实每月考核制度,新增环保找差义务监督员7人,调整2人,目前共60名监督员。共找出各类环境问题290个,完成整改246个,完成整改率84.8%。
(三)着力狠抓污染减排
2012年减排完成情况在全省位居第一,其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已动态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按2012年GDP测算,除氮氧化物外,其他三项指标已达到现代化指标要求,氮氮化物累计削减率仅为3.24%,尚未达到“十二五”减排的时序进度。制订2013年度减排计划,共上报各类减排项目208个,141个项目已完成工程建设或关闭到位,其中,我市列入国家对省年度考核计划中的6个项目已全部完成。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将完成半年目标,由于钢铁产量上升等原因,二氧化硫完成尚有难度,具体结果有待国家、省半年核查认定。
(四)着力实施清水蓝天宜居工程
1.实施清水工程。一是太湖治水。我市列入省政府今年下达的太湖治理目标责任书中的类479个项目已完成180个,在建279个,20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完成率37.6%,在建率58.2%,总体进展顺利。进一步完善太湖、滆湖蓝藻预警监测体系,新增2艘高效自动打捞船和1辆藻水自动分离车,配足打捞力量,累计出动打捞2278人次,765船次,打捞蓝藻40224吨。二是河道水环境整治。编制完成《2013年市河水环境生态提升方案》,通过生态修复、补充截污和清淤工程,对13条市河进行生态提升,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等措施,对23条黑臭河道、6个黑臭河塘进行综合整治,共计100项工程。目前,25项已完成,29项正在实施。三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并上报省厅。督促区推进魏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船舶修造厂、煤沙码头搬迁。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日常监管,严格执行日报制度,每周组织对水源地巡查监测,确保全市饮用水安全。
3.强化其他污染防治。辐射环评执行率、许可证发证率、“三同时”验收率、废源收贮率、污染源监督检查率和整治达标率均达100%。着力推进对国家、省、市危废重点源的分级管理,加强对危废及重点危废产生源的监管,对年产10吨以上危废的单位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装置。进一步完善远程监控系统,全国率先初步解决了放射源发生意外丢失或被盗的监控问题。自4月起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危险废物监管重点源进行抽查,严查违法行为,排除环境隐患。市工业固废填埋场等项目建成投运,有效提升全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五)着力创新环境管理,实施科学监管
将2013年确定为市环保系统的“科学监管深化年”和“作风建设年”,深化“环保3218在行动”,进一步创新、完善各项举措,务求形成机制、协同推进,建立环境质量预警体系,有效地降低各种环境风险;突破瓶颈,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彰显生态文明亮点。
1.建设环境预警体系。为提前介入消除环境风险,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率先制订实施《环境风险信息预警办法(试行)》。将环境风险信息分为特别重大(红色)、重大(橙色)、较大(黄色)和一般(蓝色)四个级别分级管理,规定处置时限和要求;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预警联络员,制订内部处置流程,健全预警体系;综合环境监测、现场执法、举报和环保找差等方面的信息,科学析源,找准对策;会同各级各有关部门合力整治,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今年以来,环境风险信息预警482起,均按程序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建设环境风险信息预警处置平台,已上线试运行。
2.深化治理设施标识化管理。去年完成37家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全流程标识化试点工作,按规范建设完善治理设施,并在关键点位配上图识、标记,使整个治理流程一目了然,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治理实效。今年起在此基础上,计划分三年完成辖区内工业企业及污水处理厂的治理设施全流程标识化管理工作。年内重点布署国控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及化工、印染、涉重行业等重点排污单位。根据排污许可证核定情况,上半年,各辖市、区已上报全流程标识化企业513家,完成标识化建设101家。
持续干旱不但增加了植树造林难度,甚至使一些成林也出现了枯萎死亡现象。由于整体树势减弱,造成各种森林病虫害及次生灾害发生。面临如此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则,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若违背自然规律将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1营造健康森林措施
1.1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
以县为单位,在借鉴过去土壤调查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按不同树种详细划分造林立地类型,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解决适地适树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各种类型造林模式纳入各级政府地方标准,实行标准化造林,解决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跨越,为营造健康森林打好基础。
1.2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
地带性植被是大自然经过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择优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于能够通过封育恢复及人工方法促进其恢复原生植被的,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不必再引进外来树种。对无法恢复原生植被的,在营造生态林中应首选乡土树种,提高树种适应性。在造林规划中,应择优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乔灌木,进行优化组合,营造多类型森林,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发展。做到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乔木营造要以防护林为主,减少片状纯林数量。平原农区,应以乔木防护林及速生丰产林为主,在生态与经济效益问题上,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重点发展杨树、泡桐及果树经济林。沙区要以乔、灌为主,重点治理沙源。山区发展要以用材林和经济灌木林为主,适当发展常绿树种。
1.3加强种子繁育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随着造林苗木品种单一和无性系繁殖苗木比例不断增加,给森林病虫害暴发埋下了隐患,对森林健康形成了潜在威胁,该问题将严重影响林业事业健康发展,如何保持物种基因的多样性问题,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针叶和阔叶纯林严重发生森林病虫害,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在九江市不少地方出现,损失严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必须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纳入造林规划设计,从选育良种、培育壮苗、造林、抚育、管护、采运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森林病虫害防治因素,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验收。
2改造措施
2.1加大现有林抚育间伐力度
从现在林分状况看,以往营造标准要求乔木造林密度大多过大。从现存人工林看,土壤水肥供应严重不足,使树木产生恶性竞争,造成林分整体树势衰弱,为一些森林病虫害的大流行创造了条件。现在应立即对林内枯死及发病严重的林木进行卫生伐,清理病源物,之后应有计划进行抚育间伐,最后达到合理密度。
2.2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
以往由于栽植品种不适及未达到适地适树要求的林分,现在大部分已形成小老头树,并成为森林病虫害暴发的发源地。对这部分林地应进行超强度改造,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但是对于天然次生林应以减少人为干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尽量保护原生植被。
关键词森林健康;营造措施;改造措施
人类需要健康的身体,陆地生态系统需要良性循环,森林更需要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健康成长。森林健康问题在林业生态建设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实施将架起我国林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桥梁,将从根本上转变林业粗放型经营的局面[1-2]。森林健康的基本内涵为:通过对森林的科学营造和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现在和将来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3]。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干旱少雨、地下水位降低明显。持续干旱不但增加了植树造林难度,甚至使一些成林也出现了枯萎死亡现象。由于整体树势减弱,造成各种森林病虫害及次生灾害发生。面临如此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则,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若违背自然规律将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1.1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
以县为单位,在借鉴过去土壤调查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按不同树种详细划分造林立地类型,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解决适地适树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各种类型造林模式纳入各级政府地方标准,实行标准化造林,解决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跨越,为营造健康森林打好基础[4]。
1.2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
地带性植被是大自然经过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择优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于能够通过封育恢复及人工方法促进其恢复原生植被的,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不必再引进外来树种。对无法恢复原生植被的,在营造生态林中应首选乡土树种,提高树种适应性。在造林规划中,应择优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乔灌木,进行优化组合,营造多类型森林,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发展。做到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乔木营造要以防护林为主,减少片状纯林数量。平原农区,应以乔木防护林及速生丰产林为主,在生态与经济效益问题上,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重点发展杨树、泡桐及果树经济林。沙区要以乔、灌为主,重点治理沙源。山区发展要以用材林和经济灌木林为主,适当发展常绿树种。
随着造林苗木品种单一和无性系繁殖苗木比例不断增加,给森林病虫害暴发埋下了隐患,对森林健康形成了潜在威胁,该问题将严重影响林业事业健康发展,如何保持物种基因的多样性问题,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针叶和阔叶纯林严重发生森林病虫害,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在九江市不少地方出现,损失严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必须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纳入造林规划设计,从选育良种、培育壮苗、造林、抚育、管护、采运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森林病虫害防治因素,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验收。
从现在林分状况看,以往营造标准要求乔木造林密度大多过大。从现存人工林看,土壤水肥供应严重不足,使树木产生恶性竞争,造成林分整体树势衰弱,为一些森林病虫害的大流行创造了条件。现在应立即对林内枯死及发病严重的林木进行卫生伐,清理病源物,之后应有计划进行抚育间伐,最后达到合理密度。
以往由于栽植品种不适及未达到适地适树要求的林分,现在大部分已形成小老头树,并成为森林病虫害暴发的发源地。对这部分林地应进行超强度改造,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但是对于天然次生林应以减少人为干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尽量保护原生植被。
2.3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
采伐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周边现有林情况,更新树种要合理搭配,科学布局,更新林分要与周边林分形成块状或带状混交。今后采伐应以隔带间伐为主。不应提倡皆伐或只控制采伐强度的单株间伐。采伐应分3步实施:第1步带状间伐;第2步带状更新;第3步隔3~5年后,将剩余带进行采伐及更新,使更新林分形成不同树种、不同品种和不同林龄的混交林,以形成稳定生态系统。
3参考文献
[1]张慧,杨学民.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体与基本步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0-43.
[2]杨清培,杨光耀,李鉴平,等.森林健康项目信丰示范区主要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9(4):1-4,12.
摘要我国目前土壤形势不容乐观。呈现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等特征、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重要威胁,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了发达国家治理土壤污染的经验,并提出了深化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污染;污染防治;国际经验
有土斯有民,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开发、利用、保护好土壤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数据,全国16%的土壤环境超标,其中,一些地方土壤污染严重,工矿业废弃地和农业耕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重点区域类土地(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和干线公路两侧)均有相当程度的污染,“毒土”“毒地”等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威胁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预防、控制和修复,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土壤污染成因,借鉴国际经验,探求国内土壤污染防治途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土壤环境也迅速恶化,污染呈现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六大特征,表现出由点到片,由城到乡,由单一到复合等发展态势。造成我国土壤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源禀赋低。我国土地资源具有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且质量不高、环境压力大等特点。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43%,我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除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珠江中下游平原与汉江平原、成都平原外,耕地质量不高,无法耕种的中度、重度污染耕地有5000万亩,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后备资源开发存在生态难题。
二是土地污染源多面广量大。土壤是各类污染物的最终归属。我国30多年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土地成为了一个“大垃圾箱”。工业“三废”排放,使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并积累于土壤。全国有11.23万座矿山,1.2万座尾矿库,每年60万吨石油跑冒滴漏,固体废物堆放占地面积达200多万亩,有害废水污灌污染耕地3250多万亩,有害废气随雨水沉降到土壤中。农业生产存在“农药、化肥依赖症”,化肥产量和使用量占世界1/3以上,非降解农膜残留量达12万吨.“白色污染”严重,导致土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尚无针对土壤污染的专门法。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虽对土壤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仍缺乏细则。虽然不少地方专门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的规范性文件,但没有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法律体系,约束力和系统性不够。
四是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有60类共3246种土壤,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降雨量、地下水埋深等影响基准推导的重要参数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截至目前,我国已及正在修订的土壤质量标准有60多个,在数量上比较少,管理也不明晰,分属于10多个不同部门。此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于1995年实施,2009年开始修订,至今仍在修订过程中,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标准等级全国采用统一的标准值,没有区分土壤背景值的差异。此外,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环境质量,从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的角度考虑不够;主要针对农业用地,对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考虑不够。
五是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不足。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技术落后,尚未形成全面的监测体系,部分地方能力有限,难以精准掌握各地区土壤污染的状况。
六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薄弱。由于污染土壤面积大,污染程度深浅不一,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对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和工艺要求极高。国内市场上现有的修复技术往往手段单一,科技含量低且修复成本非常高,修复设备与药剂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七是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缺口大。国外的绿地建设中,土壤费占总投入的50%。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中仅有3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修复污染土壤,且主要是对城市投入,对农业生态环保投入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需求。
九是土壤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是一种“看不见的污染”,公众土壤污染防治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往往将土地利用的功利性和经济性摆在第一位,忽略土地本身的生命支撑价值、生态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历史价值。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环境污染表现淡漠,也缺乏依法维权意识,只要环境污染没有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产生活,大多采取漠视的态度,增加了土壤环境保护的成本。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经验
建立综合防治的法律体系
西方国家普遍将土壤作为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来进行立法保护,形成了从基本法到综合性法律再到专项立法的三层法律体系,用以调整和规范各类生产、生活活动。
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预防
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基于风险评估,划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制定土壤的环境质量标准。美国颁布旨在保护生态受体安全的《土壤生态筛选导则》以及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筛选导则》,此外还制定污染土壤初始修复目标值,许多州据此制订各自的土壤质量标准。英国在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原则制定土壤指标值。加拿大则以其保护生态土壤质量指导值和保护人体健康土壤质量指导值两者中的最低值作为最终土壤质量指导值。荷兰在《荷兰土壤质量法令》中设立了土壤修复的目标值、干预值及部分污染物造成土壤严重污染的指示值。日本在制订土壤环境标准时,特别设立浸出液标准。
全面准确开展土壤监测
分类治理的防治措施
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
国外土壤修复主要采用两大方法(原位及异位)和五类技术(工程措施、物理修复、化学/物化修复、农业生态修复和生物修复)。1982-2005年,美国超级基金一共进行了997个土壤修复项目,采用异位修复的项目约占53%,固化/稳定化及焚烧占异位修复项目的69%,土壤蒸汽抽提占原位修复项目的53%。欧洲各国因工业历史和污染类型不同,污染场地特征不同,土壤修复技术也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采用原位及异位修复技术的比例相当。目前,绿色修复技术既可降低修复行动的环境足迹及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又使修复行为的净环境收益最大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污染者付费”基础上的市场运作
在政府提供专项治理资金的同时,激励社会资本加大土壤治理投入。美国通过征收专业税,建立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土壤修复“超级基金”,由其兜底全国范围内污染场地的修复。英国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实行等级责任制:最初向土地排污的企业、个人或知情并容许排污发生的人为第一级;当前土地所有者、业主为第二级;土壤污染治理责任由第一级承担,但无法找出原始污染者时由第二级承担。日本采用“原因者负担”和“受益者分担”双原则并设立专项基金治理污染土地。具体方式是:先对污染土地展开调查并制定治理方案,然后对该土地进行收购和治理,在治理完成后将土地卖给企业,最后按基金出资比例对获利的5%进行分配。对于无主土地的治理,德国采取政府先垫钱修复,后调查确定最终谁付费的治理方式;而对历史遗留的污染场地治理,政府给予补贴。
综合防治土壤污染的建议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的成本可以发现,三项成本的基本比例为1:10:100。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必须重视预防,并坚持防、控、治一体化,分类施策、分区防控,走市场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路子。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合机制
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加强源头控制
坚持绿色化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严格项目准人,关闭、淘汰和搬迁小冶炼、小化工等企业。健全排污许可制度,改造环保设施,严格控制排污量和浓度。打击非法采矿,促进矿山集约化开采和废水、废渣集中排放和处理。划定生态红线,严格监管农田和重要农产品基地,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加强对农药、化肥及其包装物以及农膜的环境管理,提高农业补贴标准。实行保护性耕作和轮休耕作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土壤环保考核指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制,明确地方党委及其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加强土壤监测
联合多部门共同建立长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机制,开放监测市场。制定统一的监测规范,构建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预警监测、应急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全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监测,建立全国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可靠数据。
实施分类防治
对工业、农业和住宅用地分类施策;划定优先保护区域进行分区防控;按照受污染程度开展分级防治。启动“土壤环境保护工程”,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完善“以奖促治”“以奖促保”政策。建立土壤修复技术默认清单制度。
加强科技支撑
搭建土壤环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注重引进、吸收、消化适用于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搭建土壤污染治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平台,自主研发关键技术、设备。
健全资金投入机制
加强土壤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企业和公众土壤环境安全意识和土壤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课堂宣传土壤环境保护知识,并为一线生产者提供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和履约工作
关键词:高级道路;施工材料;质量控制
一、影响高级道路施工材料质量的因素
在高级道路建设中,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国家建设的速度和公路的使用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材料供应无计划、堆放不规范、标识牌不全、混堆,加上管理不善。使水泥钢材等材料受潮、变质、锈蚀,降低或失去原有的性质。材料检测不及时、漏检、错检,把不合格的材料当作合格材料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对填筑路基的土质材料、土壤调查不充分,判断失误,极易产生路基质量隐患。
二、加强高级道路施工材料质量的方法
1、检验原材料,把好质量关
保证质量要从根本出发,从结构物的组成材料出发。因此必须选择合理的优质的料源。料源的选择应由工地试验室负责人协同监理工程师来进行。对公路沿线的砂石(碎石或卵石)场、水泥厂、钢材厂进行调查。一查生产许可证、生产资质、生产规模;二查厂方设备完善与先进程度;三查管理制度与生产能力;四查技术实力与产品质量。然后参观各生产车间,随机取样,一份由承包人工地试验室对原材料性能验证试验。另一份由监理工程师中心试验室做原材料验证试验。两者验证结果均合格,则可考虑使用该料源,并经监理工程师审批认可后,再报业主审批。对于沥青材料、矿粉、石灰、粉煤灰、外加剂、石材等建材料源选定以及对成品、半成品物件供方选定,监理仍然坚持到材源和成品、半成品供应地检查材料生产方和成品、半成品加工方,要求提供能证明质量的全部有关资料外,还要深入生产车间、现场查看生产设备、管理程序、生产工艺流程等等。监理应采取加强旁站监督生产工艺、控制正确流程,对材料进行随机取样试验。对产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样验收试验。巡视中检查生产记录是否真实,以生产关键工序、隐蔽工程为重点目标加大监督监控力度。做好料源、成品进场前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2、加强地方料源的质量控制
监理按承包人的开采计划中料场地点、材料名称、材质、规格、估计蕴藏量、拟采数量、开采加工机械设备型号与数量、加工工艺、生产流程、开采人员技术能力、自采与外购经济性对比可行性方案,开采人员技术能力、自采与外购经济性对比可行性方案,开采加工必需证件。若要爆破要有当地公安局批准的许可证件,爆破材料按公安局要求购买、存入、保管、使用中确保安全事项等,均应认真检查落实,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审批承包人的申报自采计划方案并报业主批审该方案后,承包人才开始执行自采计划中的试开采阶段计划。此时监理对承包人自采料场的生产阵地进行旁站、监督管理,并把试开采料加工成样品进行材质验证试验,验证结果合格才批准承包人的正式开采计划方案。监理始终控制着开采现场的生产动态,安全操作和确保质量,为高等级施工提供优质材料。若监理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材质变劣,经取样验证达不到规范要求,监理立即下令停止开采,已开采出来的料禁止在工程中使用。绝对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3、重视工地料场的质量与防护
各种材料进场以后,监理应监督承包人料场的工作人员和试验室人员要对材料进行验收、储存、堆放、保管与防护,并通知供料(货)方持材料(成品)合格证与出厂检验报告单,连同材料(成品)运入施工料场,在材料运入现场前三天,监理对承包人的现场材料库(场)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水泥库、钢材库、沥青棚、矿粉棚等是否按材料性能设防潮变质设施,料场是否已硬化处理,四周能否排水,是否有完善的料场、材料库的管理规则、制度与管理责任人在每个料场、料堆、材料库(棚)中设置标识牌,料堆码放整齐,呈几何形状,等工地试验室监理中心试验室随时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到工程中。
4、照规程试验,按频率抽检
在施工中,监理监督工地试验室对各种进场材料进行全频率自检试验,在此基础上,业主按大于5%频率再次复检。若承包人自检试验合格,而监理抽检不合格,就下指令整改,如加大抽检频率后仍不合格,监理下令把不合格材料清除场外,进行认真处理。同时把材料库(棚、场)清扫干净才准堆放新进材料。材料质量监控是工程质量监控的前提,只有认真把住企业自检关、社会严格监理关、政府监督关,才能把工程创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三、沥青混合原材料的质量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沥青材料的质量管理
2、矿粉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生态评价;污染指示物
1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路线
1.1采样点布置方案
目前,国外的城市环境调查一般在两个区域进行,即郊区和城区。在郊区的调查一是为了确定城区的背景值,二是获得城-郊地理变化区域内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变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调查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时,以城市最繁华地带为中心,分带布置样点,带距为0~3km,3~9km和>9km[5];Birke等在德国柏林市的调查中就包括大范围的郊区区域[3]。通过对比城-郊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揭示人类活动对城区地球化学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
为了调查城市不同区域内的环境地球化学状况,研究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元素分布的影响,分别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分类取样,即:郊区土壤、工业区土壤、居民区土壤、商业区土壤和农业土壤[3-5]。主要采集表层土壤(0~5cm)。在不同类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城区的土壤难以实现均匀的网格化取样,一般按公园和绿地的分布随机布置取样点。
1.2采样介质
环境地球化学的采样介质包括土壤、大气、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样等。但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大气降尘等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浅层土壤样和降尘样。
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解释与评价
2.1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解释
EF海(X)=(X/Na)气/(X/Na)海(1)
EF壳(X)=(X/Na)气/(X/Na)壳(2)
其中,公式(1)为判断海洋源的计算公式,以Na为参考元素;公式(2)为陆地源的计算公式,以Al为参考元素。(X/Na)气、(X/Na)海、(X/Na)壳分别代表元素X在大气颗粒物、海水及地壳中的含量。
通常将EF>10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为源标志。但在粒径为2.5μm的大气颗粒物中,EF>5即为人为源的标志[12]。
2.1.2元素分布类型及成因
2.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2.2.1污染程度评价
将郊区土壤背景值与城市各功能区含量进行比较是了解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区背景值的20倍,Pb和Zn在市区中的含量也远远高于背景值[5];在柏林老工业区,Cu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倍,Cd是1638倍,Hg是1780倍[3]。通过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元素含量的对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也常用来评价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平。
农业土壤与城区内土壤不同,除了农用化学品外,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场等都会对农田中的重金属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的污染评价,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地质积累指标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对大气污染物的评价,富集因子法尤为有效。
2.2.2生态效应评价
3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3.1开展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调查
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气,缺乏系统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料。在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过程中,起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元素在土壤-大气-水-生物系统内迁移转化,借风力作用进入大气中的元素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的资料,但结合水体和生物样的调查不多。如果采样介质涵盖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因子,将有助于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循环演化模型。
3.2确定城市环境调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区域内浅层土壤样及农业土壤深、浅层样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城市环境调查指示物,但是,以何种粒度的样品作为指示物尚没有统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调查中分析了
其次是大气颗粒物或是气溶胶。由工业排污、燃料燃烧、机动车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多以气态、颗粒物或气溶胶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含量依赖于粒径大小,颗粒越细,越具有毒性效应[16],因此Fairley等认为,PM2.5适于作为颗粒物质引起的风险评估[17]。
另外,重金属通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圈,它们主要以分子或颗粒物形式通过大气圈进行大规模的迁移[18]。在英国城市区域内Cd的大气沉降速率为3.9~29.6g/hm2·a,郊区为2.6~19g/hm2·a[7]。所以,城市区域内的表层土壤和路边尘土是大气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3.3城市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
城市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环境污染评价、城市环境监测、保证大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依据,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依赖于大量的调查资料、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实验结果。上已述及,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指示物包括表土、降尘、大气颗粒物等,不同的指示物应有各自的限度值。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大气质量标准,如Pb,Cd的大气质量标准分别为500,5ng/m3(WHO,2000)。作为城市环境污染重要指示物的尘埃及表土等介质中的污染限度值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XiangdongLi,Chi-sunPoon,PuiSumLiu.HeavymetalcontaminationofurbansoilsandstreetdustsinHongKong[J].AppliedGeochemistry,2001,16:1361-1368.
[2]ThorntonI.SoilsintheUrbanEnvironment[M].Blackwell,BullockP.,GregoryP.J.(Eds.),1991.
[3]BirkeM,RauchU.Urbangeochemistry:InvestigationsintheBerlinMetropolitanarea[J].EnvironmentalGeochemistryandHealth,2000,22:233-248.
[4]ZhaiM,KampunzuHAB,ModisiMP,etal.DistributionofheavymetalsinGaboroneurbansoils(Botswana)anditsrelationshiptosoilpollutionandbedrockcomposition[J].EnvironmentalGeology,2003,45:171-180.
[5]LindM,BengtssonH.ConcentrationsandpoolsofheavymetalsinurbansoilsinStockholm,Sweden[J].Water,AirandSoilPollution,2001,1:83-101.
[6]RasmussenPE,SubramanianKS,JessimanBJ.AmultielementprofileofhousedustinrelationtoexteriordustandsoilsinthecityofOttawa,Canada[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01,267:125-140.
[7]RomicM,RomicD.Heavymetalsdistributioninagriculturaltopsoilsinurbanarea[J].EnvironmentalGeology,2003,43:795-805.
[8]MantaDS,AngeloneM,BellancaA,etal.Heavymetalsinurbansoils:acasestudyfromthecityofPalermo(Sicily),Italy[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02:229-243.
[9]MollerA,MüllerHW,AbdullahA,etal.UrbansoilpollutioninDamascus,Syria:concentrationsandpatternsofheavymetalsinthesoilsoftheDamascusGhouta[J].Geoderma,
2005,124:63-71.
[10]MustafaY,SemraT,NamikK,etal.AtmospherictraceelementsinAnkara,Turkey:1.factorsaffectingchemicalcompositionoffineparticles[J].AtmosphericEnvironment,
2000,34:1305-1318.
[11]ChabasA,LefevreRA.ChemistryandmicroscopyofatmosphericparticulatesatDelos[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0,34:225-238.
[12]GaoY,NelsonED,FieldMP,etal.,CharacterizationofatmospherictraceelementsonPM2.5particulatematterovertheNewYork-NewJerseyHarborestuary[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2,36:1077-1086.
[13]GünterJK,Komarnicki.Leadandcadmiuminindoorairandtheurbanenvironment[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5,136:47-61.
[14]DockeryDW,PopeCA.Acuterespiratoryeffectsofparticulateairpollution.AnnualReviewsofPublicHealth[J].AtmosphericEnvironment,1994,35:2045-2051.
[15]WangWH,WongMH,LeharneS,etal.FractionationandBiotoxicityofHeavyMetalsinUrbanDustsCollectedfromHongKongandLondonp[J].EnvironmentalGeochemistry
andHealth,1998,20:185-198.
[16]AllowayBJ.AtmosphericdepositionofheavymetalsontoagriculturallandinEnglandandWales[J].BiogeochemistryofTraceMetals,1999,1:414-415.
1.高浓复混化肥
复混肥料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用化学方法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按其总养分含量可分为高浓度(≥40%)、中浓度(≥30%)、低浓度(≥25%)。高浓度复混肥料是指养分含量≥40%的复混肥料,它是化肥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把复合肥作为复混肥料中的一种,在美国复合肥料与掺混肥料是同义词,在欧洲一些国家两者含义不同。复合肥料在其生产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如磷酸铵类肥料、硝酸磷肥、硝酸钾和磷酸钾等,而掺混肥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机械混合。
1.1高浓度复混肥优点
1.1.1养分含量高,营养元素多复混肥料的养分含量一般比较高,总养分含量在40%以上,营养元素种类较多,一次施用复混肥料,至少同时可供应作物两种以上的主要营养元素。副成分也相应较少,例如磷酸铵不含任何无用的副成分,其阴、阳离子均为作物吸收的主要营养元素,由于副成分少,对土壤不利影响较小。
1.1.2结构均匀高浓度复混肥料养分分布比较均匀,在造成颗粒后与粉状或结晶状的单元肥料相比,结构紧密,养分释放均匀,肥效稳而长。
1.1.3物理性状好复混肥料一般多制成颗粒,吸湿性小,不易结块,便于贮存和施用,特别便于机械化施肥。
1.1.4节省贮运费用和包装材料由于复混肥料中副成分少,有效成分含量一般比单元肥料高,所以能节省包装及贮存运输费用。例如:每贮运1吨磷酸铵,约等于贮运过磷酸钙及硫酸铵共4吨。
1.2高浓度复混肥缺点
1.2.2高浓度复混肥作为基肥施入将造成肥料浪费
高浓度复混肥料作为基肥施用,由于前期被吸收利用的较少,容易随水分流失,而在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旺盛时期,大量需要肥料时可能会出现供肥不足,不仅使作物减产减收,而且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1.2.3容易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由于高浓度复混肥料纯度较高,中量和微量元素很难掺入,如果不能配合施用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势必会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各种各样的作物缺素症和生理性病害,使肥料报酬率大幅度降低,直接影响到产量、品质和成本。目前缓释、控释等新型肥料的应用对这一不足有一定程度改善,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2.4降低肥料报酬率根据当前农村施肥现状,氮肥、磷肥等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已不是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减轻元素之间的相互拮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这时,高浓度肥料的不足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降低肥料报酬率,提高农业成本。
2.可控缓释肥料施用技术
由于可控缓释肥料相对于普通速效肥料价格较高,只有用于适合的作物和地区,才能拉开与速效肥料肥效的差距,发挥其优势,达到所期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优先用于湿热地区或生长期长的作物可控缓释肥料最好用于湿热地区、生长期长的作物、肥水流失较严重地区。在降雨量大的地区速效肥料易随水流失。在炎热地区,肥料养分的转化较快,不易保持在土壤中,在这些地区使用控缓释肥料,会有较好的效果。
2.3根据肥料特性,采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一些作物为了避免肥料烧苗,传统方法在施用时肥料与种子相隔一定距离,此种施肥方式降低了肥料利用率,由于控释肥料释放缓慢,避免了烧苗现象,可进行肥料与种子的接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3.化肥高效施用技术
高效利用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肥料发展方向之一。研究证明,在我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5%,钾肥为35%~50%,低于发达国家15到20个百分点,施入土壤中的养分大部分被流失、挥发和固定。随着肥料投入量的增加,肥料利用率则出现逐年递减趋势,施用越多损失也随之递增。以氮肥为例,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利用率约为60%,70~80年代为50%~40%,到90年代则下降到35%~32%,直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化肥利用率受肥料特性、土壤特性、施肥量、作物品种、土壤持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只有肥料养分得到充分利用,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要提高化肥利用率必须从提高施肥技术和改进肥料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
3.1提高施肥技术
3.1.1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平衡,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以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节本增收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能减少肥料投入5%~10%,提高肥料利用率3%~5%,提高作物产量8%~10%,能有效防止盲目过量施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施肥不足或不平衡而影响作物产量。
3.1.2化肥深施据测试,碳酸氢铵表施5天氮素损失13.8%,深施7cm,5天损失0.88%,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分别相对提高115%和35%。由此可见,化肥深施可提高肥效利用率。
氮、磷、钾肥均宜深施。氮肥旱田深施可以防止氨的挥发,并减少雨水淋溶和地表径流的影响,水田里能防止反硝化作用导致氨气的逸失。磷肥、钾肥深施有助于作物根系吸收。化肥深施的方法很多,如耕前撒肥翻耕入土作基肥,播种、移栽或生长期进行开沟条施、穴施等。
由于作物根系都有趋肥性,化肥深施可使根系向下扎,扩大根系生长量,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能显著提高作物抗倒伏、抗旱能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3.1.3重视有机肥施用施用有机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物质。有机质的含量虽然只占耕层土壤总量的百分之零点几至百分之几,但它是土壤的核心成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质基础。有机肥对土壤的结构、养分、能量、酶、水分、通气和微生物活性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有机肥含有植物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含有N、P、K、Ca、Mg、Fe、Zn、B、Mn等多种矿质元素,可全面持久地供给作物营养,有很长的后效。由于有机肥中各种营养元素比较完全,而且这些物质完全是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自然物质,这就为生产高产、优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提供了必须条件。有机肥含有多种糖类,有机物在降解中释放大量能量,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活动提供能源。人们常认为有机肥种植的作物品质较好,是由于有机肥能为植物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成分,为作物正常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缺乏有机肥,偏重施用化肥,会降低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包括抗病虫、抗倒伏、抗寒、抗旱等,致使减产和产品品质降低。同时恶化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破坏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正常比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但是单一使用有机肥也存在养分含量低,不易分解,不能及时满足作物高产要求的问题,应与适量化肥配合施用。常见的有机肥资源有:农家肥、农作物秸秆、绿肥、沼气发酵肥和商品有机肥等。
【关键字】:监测体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发展趋势;发展特点
1、国内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1.2国内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主要包括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调查)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两大部分,其中前者是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的主体,后者是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的基础。①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始于1977年,它以省(区、市)为单位,每5年为一个周期。至2013年,全国已经开展了8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调查了全国近20多万个样地。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为适应新形势林业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反映森林生态、森林健康、森林功能、土地退化等方面的指标和评价内容,为实现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奠定了基础。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又叫森林经理调查,简称二类调查以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单位,通常每10年进行一次。由于是地方自行组织的经营性调查,故其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以一类调查为主体,全国设有25万多个野外固定样地,调查工作由各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执行,国家林业局所属四个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检查与数据处理,最后由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组织汇总。野外固定样地按格网系统布设,格网大小根据总体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为2×2km至8×8km,每个调查的因子包括林种、地类、权属、地形、土壤、树种、年龄、胸径、树高、植被、更新等约35项[2]。
1.3国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欧美等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资源监测上投入较多的资金,不断增强科技含量,不仅有定期的连续的森林资源清查,还有一些地方或区域的小范围监测,并且国际间的森林资源监测调查合作日渐频繁[3]。20世纪70~80年代,欧洲不少国家出现了天然林受害现象,因此,长距离跨国界空气污染公约执行机构在1985年决定启动空气污染对森林影响的评价和监测国际合作项目(ICP)。1986年出版了“空气污染对森林影响的统一采样、评价、监测和分析的方法与标准手册”[4]。这样在传统的森林木材资源监测和评价体系上又增加了一个以森林质量和环境为主要对象的监测和评价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森林资源、森林状态和森林环境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另外,比如德国国家森林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形成以州为主,联邦农林部和州协商制定技术方案,由各州实施并最终由联邦农林部森林和木材研究院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并写出全国报告,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二是全国森林健康调查;三是全国森林土壤和树木营养调查。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技术方法
2.1国内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技术方法
按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将森林调查划分为三类七种: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俗称一类调查;二是二类调查,也叫林业规划设计调查;三是作业设计调查,包括伐期设计、造林设计、营业设计;四是专业调查,如土壤调查、立地条件调查、病虫害调查、森林数表的编制和更新调查等;五是森林资源评估;六是专项调查,是特殊的调查,如某一地方出现了异常情况,要对它临时进行调查,主要是针对案件进行的;七是核查,采伐限额核查,造林、更新、飞播、封山育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实绩核查;八是灾害损失评估,常见的有火灾损失评估和病虫害损失评估;九是工程建设验收,如生态工程验收。不同调查类型调查总体、实施单位和周期不同,调查方法从单纯的航空照片目测小班蓄积调查到分层抽样,数量化航空蓄积调查方法到基于遥感数据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获取技术手段由目测、航空照片、卫星数据、利用雷达数据及3S技术等的进步。
2.2国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技术方法
全国、全省、全县等以大地域林区为对象的森林资源清查,世界上仍流行着从下到上的林分(小班―蓄积量)逐级汇总与总体抽样调查两大类森林资源调查方法。世界上最先实施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的是北欧三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利用系统抽样法进行了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此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森林资源清查则以应用航空象片为其特点。而德国、奥地利曾一直流行着全林调查法,德国直到1987年(1986~1990年),为宏观掌握全德的资源消长状况,首次采取系统抽样方法。
3、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森林资源清查与监测以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为重点,主要为木材生产和利用服务。此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出现了森林多资源清查的概念。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行的森林多资源清查,就包括了野生动物资源、牧草资源、游憩资源、木材资源、水资源、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其他资源(公园、风景河流、历史遗迹等)共8个主要方面[5]。
4、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4.1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发展趋势
4.1.1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森林资源监测,涉及的监测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地退化、立地类型、土壤类型、地形、权属、可及度、生物量、木材蓄积、其它林产品、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野生动物、人为影响、流域等16大项,但不同层次的监测,其侧重点有所不同[16]。层次越低,监测内容越具体,省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野生动物、人为影响及流域等都是重要监测项目。
现代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已经不是一门单一的独立学科,而成为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技术手段,林业信息化技术体系作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以“3S”为主体,结合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系统地研究林业综合空间信息,研究森林资源动态、生态格局、作用机制等规律[9]。具体内容包括:1)林业数字测绘技术2)遥感、森林资源与环境信息提取技术3)森林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4)基于3S技术的环境定量与森林资源估测5)森林与环境可视化技术。
4.1.2内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
4.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发展特点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不断革新,从总体上分析主要呈现出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综合化、森林资源监测周期的年度化和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
4.2.1森林资源监测内容的综合化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综合化,其一是监测内容日益丰富,其二是跨部门协同合作日益频繁,其三是森林资源信息共享。传统的森林资源监测重点主要在森林的蓄积、面积上,而目前监测内容已经扩展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森林健康、森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等[8]。
结语
我国森林覆盖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经达到21.63%,林业不仅肩负着生态公益的使命,而且也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摸清森林、林地、动植物、气候等的动态变化机制及规律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资源监测从建国初开始进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经过了大量的技术和方法革新,大量的高新技术慢慢运用在林业上来,林业也从原来的粗糙的作业方式向精准林业转变。监测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连续的周期性大样地监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也逐渐普遍起来,共同组成了我国多样化的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曾伟生.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指标与方法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2008(S1):37-40
[2]孙玉军.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徐济德.英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现状与监测体系特点及启示[J].林业资源管理,2010(06):124-128
[4]PercyK,FerrettiM.Airpollutionandforesthealth:Towardsnewmonitoringconcepts.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4(130):113-126.
[5]罗仙仙,亢新刚.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研究综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06):803-809
[6]张会儒.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2008(S1):95-99
[7]曾鸣,张怀清,鞠洪波.面向服务架构的森林资源监测服务实现[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31-34
[8]张会儒,唐守正,王彦辉.德国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及其借鉴[J].世界林业研究,2002(02):63-70
[关键词]工程材料公路建设检测方法
1.公路常用材料性质和检测项目
公路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密实度、吸收率、抗冻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等)和力学性质(如强度、硬度、弹性及塑性等)。
修建公路首先要把好材料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就能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对公路建设常用的钢材、水泥、粉煤灰、砂、碎石或卵石、混凝土外加剂、石油沥青、回填土等,首先要知道材料必检的项目,才能对材料合格与否做出准确的判断。
(2)砂: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含水量,必要时需做有机质含量、云母含量。
(3)碎石或卵石: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含量、压碎指标值,必要时需做堆积密度、表观密度。
(4)粉煤灰:细度、烧失量、需水量比、三氧化硫含量、抗压强度比。
(6)回填土料(改良膨胀土):颗粒分析、液塑限试验(液限、塑限、塑指)、标准击实(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承载比(CBR)。
(7)钢筋原材料:拉伸试验、冷弯试验、反复弯曲试验。
(8)钢筋焊接(搭接焊):抗拉试验。
2.常用检测方法频率
(2)袋装水泥的检测应以同厂家、同强度等级、同品种、同一生产(出厂)日期的水泥,200t(散装500t)为一验收批。
(4)石油沥青检测以同一产地、同一品种、同一标号,每20t为一验收批,不足20t时也要按一验收批检测。
(5)外加剂必须有生产厂家的质量证明书,内容包括:厂名、品名、包装、质量(重量)、出厂日期、性能和使用说明,使用前应以每次进厂的数量进行性能检测。
(6)粉煤灰以200t相同等级,同厂别的粉煤灰为一批,不足200t时亦按一验收批检测,粉煤灰的计量按干灰(含水率小于1%)的重量计算。
(7)路基填筑土压实度检测:根据合同段的情况,采用灌砂法、环刀法或核密仪法,当压实层顶面不再有轮迹时,检测频率是2000m2检测8点,不足2000m2时,至少应检测2点;桥涵构造物每个台背至少检测4点,每点的压实度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
(8)对混凝土工程,混凝土振捣时严格按规定标准进行,确保振捣密实,无蜂窝、麻面、离析。
(9)加强对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如高温抗车辙性、低温抗裂性、抗疲劳性、水稳性、路面耐久性及粗糙度。
3.影响公路常用材料质量的因素
在公路建设中,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国家建设的速度和公路的使用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公路工程质量的优劣,工程材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1)材料供应无计划、堆放不规范、标识牌不全、混堆,加上管理不善,使水泥、钢材等材料产生受潮、变质、锈蚀,降低或失去原有的性质;(2)材料检测不及时、漏检、错检,把不合格的材料当作合格材料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3)对填筑路基的土质材料、土壤调查不充分,判断失误,极易产生路基质量隐患,如软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地质的处理,应特别加强事前监理;(4)路基填筑时,分层碾压一定要控制虚铺厚度;(5)钢筋焊接、搭接、焊缝不合格,未及时检测控制,易造成质量事故;(6)材料半成品构件,如涵管、盖板、预制大梁,未及时进行检测或抽检频率不够,就直接安装在构造物上,易造成质量事故。
4.加强公路施工材料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1)选择合理的优质的料源
检验原材料,把好质量关保证质量要从根本出发,从结构物的组成材料出发。料源的选择应由工地试验室负责人协同监理工程师来进行。对公路沿线的砂石(碎石或卵石)场、水泥厂、钢材厂进行调查。一查生产许可证、生产资质、生产规模;二查厂方设备完善与先进程度;三查管理制度与生产能力;四查技术实力与产品质量。然后参观各生产车间,随机取样,一份由承包人工地试验室对原材料性能验证试验。另一份由监理工程师中心试验室做原材料验证试验。两者验证结果均合格,则可考虑使用该料源,并经监理工程师审批认可后,再报业主审批。对于沥青材料、矿粉、石灰、粉煤灰、外加剂、石材等建材料源选定以及对成品、半成品物件供方选定,监理仍然坚持到材源和成品、半成品供应地检查材料生产方和成品、半成品加工方,要求提供能证明质量的全部有关资料外,还要深入生产车间、现场查看生产设备、管理程序、生产工艺流程等等。监理应采取加强旁站监督生产工艺、控制正确流程,对材料进行随机取样试验。对产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样验收试验。巡视中检查生产记录是否真实,以生产关键工序、隐蔽工程为重点目标加大监督监控力度。做好料源、成品进场前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2)加强地方料源的质量控制
监理按承包人的开采计划中料场地点、材料名称、材质、规格、估计蕴藏量、拟采数量、开采加工机械设备型号与数量、加工工艺、生产流程、开采人员技术能力、自采与外购经济性对比可行性方案,开采加工必需证件。若要爆破要有当地公安局批准的许可证件,爆破材料按公安局要求购买、存入、保管、使用中确保安全事项等,均应认真检查落实,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审批承包人的申报自采计划方案并报业主批审该方案后,承包人才开始执行自采计划中的试开采阶段计划。此时监理对承包人自采料场的生产阵地进行旁站、监督管理,并把试开采料加工成样品进行材质验证试验,验证结果合格才批准承包人的正式开采计划方案。监理始终控制着开采现场的生产动态,安全操作和确保质量,为高等级施工提供优质材料。若监理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材质变劣,经取样验证达不到规范要求,监理立即下令停止开采,已开采出来的料禁止在工程中使用。绝对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3)把好工地料场的质量、防护关
各种材料进场以后,监理应监督承包人、料场的工作人员和试验室人员要对材料进行验收、储存、堆放、保管与防护,并通知供料(货)方持材料(成品)合格证与出厂检验报告单,连同材料(成品)运入施工料场,在材料运入现场前三天,监理对承包人的现场材料库(场)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水泥库、钢材库、沥青棚、矿粉棚等是否按材料性能设防潮变质设施,料场是否已硬化处理,四周能否排水,是否有完善的料场、材料库的管理规则、制度与管理责任人在每个料场、料堆、材料库(棚)中设置标识牌,料堆码放整齐,呈几何形状,等工地试验室监理中心试验室随时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到工程中。
(4)照规程试验,按频率抽检
在施工中,监理监督工地试验室对各种进场材料进行全频率自检试验,在此基础上,业主按频率再次复检。若承包人自检试验合格,而监理抽检不合格,就下指令整改,如加大抽检频率后仍不合格,监理下令把不合格材料清除场外,进行认真处理。同时把材料库(棚、场)清扫干净才准堆放新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