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811

近日,福建省农科院邀请专家团队,到漳州市平和县五寨乡前岭村,对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组织实施的,开展柑橘果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首次现场验收。实地测产数据表明,有机肥+配方施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自然生草(绿肥)+配方施肥三种技术模式,分别实现蜜柚增产15.8%、25.09%、12.97%,土壤有机质增加6.5%、15.8%、11.0%。

2017年,原农业部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先后在全国确定了150个示范县(市、区),试图通过试点带动,总结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并加以推广。平和县入选试点名单。

土壤养分失衡

对于去年那场波及全县的裂果之殇,平和人蔡振平依然心有余悸。

来自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田间调查结果,印证了蔡振平的看法。早前,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清华所在的调查团队,在平和收集了120份样本,并从中分析2014—2015年期间当地施肥与土壤现状。

“全县约43.3%土壤pH在4.5以下,呈强酸性,影响养分吸收,同时,土壤养分失衡明显,具体表现为钙、镁元素供应不足,而磷元素富集。老叶叶片发脉间失绿,是缺镁最典型的症状。”李清华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84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平和93.4%的土壤pH值介于4.5至5.5之间,呈酸性。

土壤危机的背后,一方面是种植规模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不合理的施肥方式。

“在平和,蜜柚年平均施肥4.93次,明显高于当前普遍认可的全年4次施肥。”李清华援引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的数据说,2016年平和全县农用化肥使用量为11.38万吨,占据全省近10%比例。

高化肥使用量的另一面,是高流失率。

“采用挖沟深施者少之又少,大部分农户选择表层施肥方式,大量肥料因此流失。在他们看来,开挖沟渠的成本,要远高于肥料流失成本。为了获得高产,果农不得不继续广施肥料,不断推高化肥使用量。”李清华说,由于植株根系具有趋肥性,撒肥容易使根系浮在地表,不利于其向纵深生长,从而降低树体抗旱性与抗寒性。长期大量表施化肥,更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酸化、保水保肥性下降、有机质不足等问题,影响植株根系呼吸与养分吸收。加之不注重配土侧方施肥,较少根据土壤养分结构设计施肥方案,钙、镁等中微量元素明显缺乏。

对于广大农户而言,土壤肥力下降,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果品与产量下降。“在正常年份,不合理施肥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一遇到干旱等极端天气,便极易出现裂果等减产情况。”蔡振平的另一个身份是平和县琯溪蜜柚协会会长,他说,最近十年,平和琯溪蜜柚出现了木质化、酸而缺少风味等现象,对广大食客而言,最直接感受便是“好像没有那么好吃了”。

优化施肥方案

有机肥替代化肥,并不意味着100%替代。

“化肥含量高,肥效快,能迅速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有机肥养分全面、肥效持久,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微生物活动。”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推广研究员黄功标说,针对土壤养分结构,探索有机与无机的优化组合,进行技术模式推广复制,是当下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工作的关键所在。

作为示范县,平和广大柚园总结出了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绿肥(自然生草)+配方肥三大技术模式。

“以有机肥+配方肥模式为例,我们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用好本土有机肥资源,每株每年施用有机肥20公斤以上,开挖30至40厘米深沟埋施。”李清华表示,实地测产数据表明,新的施肥方案下,蜜柚产量实现了近16%的增幅。

绿肥与生草覆盖模式的应用推广,则是福建的亮点所在。

“每年冬天,在水资源条件适宜的果园,种植紫云英、苕子等绿肥,长成后刈割翻埋于土层之下,与配方肥相互配合,既能够保持水土,又能够培肥地力,提高果园的保肥能力;而在夏季,由于缺乏适宜推广的耐热、耐旱绿肥品种,则采用生草覆盖的方式代替,通过人工劈草,引导出生物量大、根系浅、养分足、不易与树体竞争的自然生草。”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黄毅斌说,在三大模式中,绿肥(自然生草)+配方肥方案表现亮眼,实现增产12.97%,土壤有机质提升11.0%。

更重要的是,引入绿肥,能够有效降低用肥成本。“福建柑橘果园90%种植在山地丘陵上,由于商品有机肥体积大、用量多,而果园又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有机肥运输与机械开沟成本高昂。”李清华说,以紫云英为例,每亩柚园所需的种子与人工成本仅约130元,尤其适宜在南方山地果园推广。事实上,福建曾是绿肥大省,历史绿肥种植面积一度高达300万亩,之后才走向滑坡。如今,福建绿肥产业正处于复苏阶段,去年全省面积约100万亩。由福建省农科院选育的闽紫6号、闽紫7号两个绿肥新品种,每亩鲜草产量2000至3000公斤,压青肥田后的肥效相当于5~8公斤纯氮,是目前福建绿肥的当家品种。

为提升土壤改良效果,平和还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引入土壤调理剂。“我们与福建奥拓生物肥料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联合研发中心,利用牡蛎壳等养殖废弃物,联合研发土壤调理剂产品,通过调酸、降铅活性等作用,修复受损土壤。”李清华说。

打通推广“梗阻”

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绿肥(自然生草)+配方肥、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技术模式,对化肥减量增效、土壤改善效果显著。来自平和县农业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县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20%以上,辐射带动全县化肥使用量实现减少9%;有机肥用量提高20%以上,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

对于果农而言,增产增收则是最直接的成效。

有感于传统施肥方式的弊端,蔡振平所在的福建天意红肉蜜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6年开始增施有机肥。“今年预计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0%,经过检测,果实糖度从9度提升到11.5度,每公斤收购价比普通柚子多了0.4元。”蔡振平说,去年,在全县平均裂果率超过20%的情况下,蔡振平家的红肉蜜柚实现了零裂果。

在市场自发调节下,福建有机肥应用卓有成效。最近,全省每年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100万亩以上,推广绿肥种植100万亩以上。目前,全省商品有机肥厂商数量突破160家。但即便如此,有机肥推广依然遭遇着不少“梗阻”,尤其在小农户群体中表现更甚。

“有机肥使用情况,在小农户与种植大户之间出现了两极分化,同时种植户年龄、文化层次也影响施肥水平。”李清华表示,由于种植面积小,小农户较少顾及环境与生态效应,改用有机肥的动力不大,且由于撒施方式更加省工省钱,他们较多采用多施及撒施方式来满足蜜柚的养分需求。

黄毅斌认为,除了观念因素,商品有机肥用量大、费工夫、成本高、品质参差不齐等客观因素,也限制了有机肥的推广应用。

“目前国家现行的有机肥料标准较为笼统。比如,在有机质含量方面,仅仅规定了45%的指标,不少商品有机肥厂商为了达到出厂标准,在生产中添加矿质碳和无机氮磷钾,而现行检测技术又不能分辨。”黄毅斌说,同时,由于市场成熟度不够,不少有机肥产品中残留着有害寄生虫数量、病源菌、杂草种子等,农民难以甄别,影响了购买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完善有机肥行业标准,重构市场秩序,培育扶持本土有机肥厂商,刻不容缓”。

在福建农林大学国际镁营养研究所研究人员吴良泉看来,打通有机肥推广“梗阻”,更重要的是示范带动与商业模式的创新。

“我们在平和各乡镇,培育了6个示范村、58个示范户,并通过技术与资本下乡,为种植户提供全套技术解决方案,最终指向让果农生产出好果子、又能卖出好价钱。”吴良泉说,一方面,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科技服务组织“科技小院”,为当地果农提供农资选购、科学施肥用药、栽培管理等一体化的服务方案,另一方面引入农业企业,合力打造生态蜜柚高端品牌。

THE END
1.有机肥替代化肥需闯三关事实上,农业部印发的《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也明确指出,是以“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模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而并非用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 周健民认为,无论是对有机肥还是化肥,都需要正确理性的认识,不能矫枉过正。科学施肥需要的是“缺啥补啥”,而不应该是一味抵触化http://journal.crnews.net/ncgztxcs/2017/dshiq/jj/917933_20170525025846.html
2.农业部权威发布!为柑橘定制的有机肥施肥方案,赶紧收藏别错过今年年初,农业部全文刊发《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涉及柑橘、苹果、茶叶、设施蔬菜等4大类经济作物及其主产区。其中,柑橘主要以“有机肥+配方肥”模式、“果—沼—畜”模式、“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自然生草+绿肥”模式进行。 http://pc.nfapp.southcn.com/1371/845463.html
3.水肥一体化技术11篇(全文)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集约化灌溉农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起源于无土栽培技术, 是水、肥同步控制的一项技术, 作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可吸收养分, 又称为水肥耦合、随水施肥、灌溉施肥等[1,2]。它是利用灌溉设施 (如滴灌) 将作物所需的养分、水分供给作物, 肥、水均匀地浸润作物根际, 使作物根系发达, 是一项集成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domn3ogo.html
4.农民日报抗疫情,最全最贴心的瓜果春季生产管理技术指南来了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就是微滴灌与施肥同时实施,节水节肥,肥易吸收,降低棚内湿度,也减少农药使用量,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水需肥规律及植株长势强弱进行。即幼苗期少浇水;伸蔓期和开花期适量浇水;果实膨大期浇水要充足;成熟期浇水要少;为提高西瓜含糖量和品质,采收前7d禁止浇水。 https://www.zzgss.cn/xwzx/mtbd/228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