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贵商论道》
每周三、五10:00-11:00首播
每周六、日10:00-11:00重播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营企业是社会扶贫大合唱的主力军,谱写了“万企帮万村”的华丽篇章,在乡村振兴的未来征途上,民企还将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织金县慷骅农资集团有限公司便是这支前行队伍中的主力军,在创始人张艳的带领下,已成功助力千余名贫困户脱贫增收,为农村妇女找到就业之路,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女企业家如何发挥自身闪光之处?企业如何吹响“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号角?《贵商论道·助农再出发尽企业之“慷”》寻找答案!
【节目主持】
贵州经济广播主持人易雯(左)
【特邀嘉宾】
贵州省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织金县慷骅农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艳(右)
问:张总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创业的,在成立公司前您做过很多职业,做过小商贩,卖过包子馒头,当过小货郎,也打过零工,看起来什么都在做,那个时期您心里有过什么目标吗?有没有想过未来如何?
张艳:当时就一心想赚钱,没有想过太多未来的事,只是觉得能赚一分是一分,后来做久了,开始在自己做过的所有零工里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就想着以后要做得比现在更好!
问:2003年,凭借着与丈夫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您成立了织金县慷骅农资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为什么想要成立这样一个公司?
张艳:当时我正在做百货批发生意,恰逢国家开放了市场,一家毕节化肥厂的老总来找我做代理商,我一想,这是个机会,于是我做了三年的化肥代理商,我们把业绩做出来了,于是就想着还不如正正规规的成立一个公司,做大做强。
问:公司成立之初对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没有任何管理公司的经验,您如何来胜任管理者的角色?
张艳:当时公司成立只有我、我老公、会计三个人,我老公负责做调度,我负责销售。在销售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不同的人,在别人的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别人的管理经验,可以说我是一边做一边学习管理。
问:从个体变为管理者,这样的身份转换您如何适应?
张艳:其实一开始我也没觉得自己是个管理者,只是觉得要把公司的事情做好,让生意越做越大,抱着这样的信念一步一步的慢慢适应。
问:公司成立后,是一帆风顺的吗?经历过哪些挫折与失败?
张艳:创业当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也吃过很多的亏,也遇到很多坎,可是在我和老公的相互支持下,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因为到了2006年公司的员工已经由三人变成了20多人,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运输车队,所以就算不为我们自己,为了这些来公司拼搏的年轻人,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
问:很早您就放弃了学业,进入社会体验人生冷暖,您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绝不可以没有知识”,这句话如何理解?
张艳:我上学只上到了三年级,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家里也穷,没办法只能早早辍学做零工找生活。因为没有文化,所以都是做一些比较苦比较重的脏活累活,就算是结算工资,有时都吃亏,因此我暗自下定决心,要慢慢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会认的字我就不厌其烦地问别人;不会算的账,我也是赖着问别人,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学习到了很多读书以外的知识。我坚信,人只要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儿,无论在何处,都能够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问:作为一名女企业家,您认为自己最闪光的地方是什么?
张艳:我觉得在我身上闪光的地方就是:“女人能抵半边天!”虽然我是女人,但是我也和男人一样拼,我靠着自己做生意的诚信经营、品质保障,才做到了今天。因此我一直信奉一句话——做企业最重要的是诚信和服务,做产品最重要是良心和道德!这么多年我也一直践行着这句话。另外,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也怀揣着一颗慈善的心,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我及公司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为那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残障人士、重疾人士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
问:2016年,公司再一次发展壮大,扩展为了集团公司,下设有众多分公司,涵盖了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甚至还涉及到了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企业做大了,压力大吗?
张艳:压力当然大,可是压力越大人越会奋力前行。我们公司紧紧跟随着党的领导方针,全身心地致力于脱贫攻坚工作,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种养殖、民族手工艺制品的模式,以产业带动就业,辐射了很多乡镇,带动了很多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增收。
问:对于这份肯定,您想说什么?
张艳:帮助更多的贫困农民脱贫,是我永久的志向。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有这一天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我们要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创业不光为了自己赚钱,做人不能忘本,致富不能忘了众乡亲!
问:公司旗下的莫熙蜡染刺绣有限公司,积极响应织金县妇联牵头的“让妈妈回家”活动,积极带动农村妇女再就业,你们是如何“让妈妈回家”的?
张艳:很多的农村妇女丢下老人孩子外出务工,虽然能有收入,但是却无力照顾家里,于是在我们与唯品会签订了一千万元的扶贫订单后,为了能让这些农村妇女可以回来照顾小孩和老人,也能带来一些收入,我们开办了很多期的技能培训班,找经验丰富的绣娘来对这些妇女进行教学,“理论+实操”一起双管齐下,然后选拔出优秀的绣娘来接订单制作,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技能大赛,将优秀的绣娘推荐到国外去进行技能交流。
问:助力乡村振兴,民营企业依旧在路上,慷骅如何吹响“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号角?
张艳:为了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我们现在全力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目前,我公司一共有4条生产线:大米加工、辣椒酱加工、菜籽油加工、农产品加工。我们以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模式,解决了农民种植出来销售难的基本问题,以产业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只有“兴”了农产品的销量,农民的生活才能兴旺,农村也才能持续振兴。
问:比起普通人,企业家身上背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不再是为自己、为一小撮员工谋福利,您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如何去支撑起这样的责任?
张艳:首先我想说这样几组数据:2008年公司向南方凝冻捐款10万元;“汶川地震”公司捐款5.6万元;2013年公司在中寨乡无偿拿出100万元为农民修建田间便道和高位水池等基础设施;每年向贫困学生、特殊学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敬老院、重病困难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人群捐钱捐物累计达30万元以上……累计至今公司向社会捐钱捐物达上千万元。
2020年的春节,因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导致整个织金县的口罩瞬间被一抢而空,在得知织金县人民政府口罩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我和我老公与做生意的朋友联系,前后分三次购买了价值18万元的口罩及物资捐赠给织金的医务人员及卡点志愿者。同时参与了毕节市商务局组织的“粤黔同心”爱心捐赠活动,向广州捐赠爱心鸡蛋100件,还组织了织金县女企业家商会进行爱心捐款……
我认为,企业家取之于社会,也应回报于社会。在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时候,在国家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应站出来,尽己所能,贡献力量。
问:慷骅走过了18年,下一个18年,您准备如何去规划它?
张艳: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我们将继续研发新产品,生产出更生态健康的食品,让人们能够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使慷骅成为百年企业,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整个家族的奋斗目标。下一个18年,我把慷骅交给我的儿女,希望他们带领着慷骅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