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婷: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反思

关键词: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引言

本文的贡献在于坚持粮食安全可量化指标的基础地位,响应新时代对于结构、效率和质量的更高要求,客观分析粮食安全可量化指标的波动原因,破除由于传统指标波动对于民众产生的消极影响,明确一定程度上是农业现代化发展逐渐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阵痛期,以及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接轨磨合期的必然结果。新时代下,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产生新矛盾、市场面临新要求,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也应有所升级。本文首先分析2000-2018年衡量粮食主要指标的基本状况,基于对当前粮食状况一定了解下,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从优化结构、开拓潜力、提高安全三个维度拓展粮食安全评价体系。

二、文献综述

针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其释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需要的足够食物”,随后这一概念得到广泛拓展与完善。从宏观层面的粮食供给能力和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能力两方面来解读,而具体分析粮食获取能力又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不同层面的统计分析,按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主要计算每个国家(地区)总人口中营养不良人口所占的比重,而1997年美国农业部则从微观层面对住户、成年人、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可相互补充[1][2]。在国内关于粮食供给能力的文献中,一部分文献围绕粮食生产数量的结果展开,从四项指标简单平均法(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到增加低收入阶层占总人口比重这一变量拓展成为的五项指标简单平均法[3-4]。另一部分文献侧重探讨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关键作用,如粮食播种面积、务农劳动力短缺等[5]。还有学者进一步探讨粮食供给和粮食获取之间的市场链,如从粮食安全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特征出发,构建了一个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的评价体系[6],或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粮食的可供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研究[7][8]。

除供给和获取两个维度以外,也有学者不仅立足于国内的供求关系,去探讨食物及膳食能量供求平衡指数、粮食生产波动指数、粮食需求量波动指数、粮食储备—需求比例,也将国内外市场贸易问题作为衡量粮食安全的维度之一,如粮食国际贸易依存度系数和粮食价格上涨率作为不同因素赋权[9]。而十八大以来,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已成为完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新目标,其中质量、资源、生态三个维度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已超过数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10],因此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不应仅限于粮食生产数量的系列指标,更应挖掘和创新在高质、高效、环保、健康要求下粮食安全战略的高阶涵义。

综上,早期主要指标为粮食产量波动率、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粮食人均占有率[3],以及缺粮人口比率、粮食价格变动率[11],粮食播种面积、贫困人口保障状况[12]等围绕粮食数量衍生的标准;而后期随着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以数量、品质(或健康[13])、生态、资源四个维度考量粮食安全。但是,如何具体的拓展粮食安全指标评价体系?本文试图从供给侧出发,重新审视粮食安全中的数量目标,以及投入要素中耕地、劳动力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以上三个指标数字在新时代下衡量整体粮食安全的问题,进一步从优化结构、发展潜力、提高效率三个角度,对粮食安全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拓展和反思。

三、粮食安全主要指标现状及问题

提及粮食安全,必谈粮食数量。因此,衍生出衡量粮食安全的指标主要为粮食总产量(自给率)、耕地规模、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由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甚至在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中一些指标间的矛盾性,决定了衡量粮食安全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多元性,很难以单一指标或相同类别的指标去评判粮食安全的整体问题。

(一)粮食总产量

面对国内粮食产量“十二年连增”,有些学者提出了“粮食过剩”的观点,并认为进而导致了粮食收购带来的财政补贴压力、粮价过高、进口量过高等问题,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取消农业补贴、减少粮食种植规模、放松对耕地流转后用途的监管、粮食供给可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等看法。而2016年粮食总产量有小幅波动,加之此前9年的粮食自给率下降趋势,又有人鼓吹粮食安全危机。对此,政府和民众如何正确认识量化指标的数字含义,分清总量和结构问题,稳定消费和生产预期,而非受数值波动过分影响市场行为?

图12000-2016中国粮食总产量和自给率

图22000-2016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波动

由图1所示,单由粮食总产量去评估,2016年的产量下降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而从自给率数值上看,则显示在2007-2015年呈下降趋势后2016年不降反升,粮食安全评价又应乐观。由图1图2对比可以发现,自给率和单产变动趋势相反,也增加了粮食安全指标体系的解释难度。因此,单纯从“粮食数量”等系列数值去判断粮食安全似乎并不完善。粮食总产量和自给率的数值变化,能否简单推断出粮食危机或者农业衰退,尚缺乏具体论断,与此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影响粮食产量的随机因素较多,除受气候环境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外,粮食产量同时受到农业结构调整、非农产业发展等宏观背景以及空间随机误差溢出效应的影响[14]。为平抑自然等不确定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农户和政府会通过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来保障粮食安全。然而,随着有效市场为主、有为政府为辅的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农产品价格在保底的情况下面临更多市场挑战,对农产品质量也将受到更高要求,粮食价格补贴的取消、生产投入要素开发强度的降低、农药使用和农业用水的增速放缓,粮食产量增速下滑却实属转型正常结果。

再如,自给率下降与饲料粮需求和食用植物油需求的刚性增长是有直接原因的[15]。由此可见,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升级不再仅局限于口粮的数量问题,而在于口粮质量和饲料用粮转化率以及农产品结构性等问题,也可认为目前国内自给率不足,不是产量的问题而是供给不足以满足有效需求而产生的功能性缺口、质量性缺口、增长速度缺口、结构性缺口。

(二)耕地

由此可见,粮食安全中的耕地问题有三:一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近50年来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拟合关系预判至2020年耕地数量将会略低于粮食安全的需求[16];二是年内耕地的调换(农用地内部调换以及农用地与非农用地间的调换),致使大量区域位置好的优等地被置换成为不太适宜耕种的次等土地;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较大的收入差距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17],以及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水平、土地质量差)、生活条件(距集镇的远近、海拔的高低)较差而导致抛荒等耕地利用不充分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这也表明,应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客观看待耕地变化的深层原因:一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城市面积扩张、农村用地减少,部分农民退出农村;二是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由于高需求、高收益,种植业生产将呈现园艺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18];三是资本下乡的影响异化,大量资本涌入农业生产环节,加速土地流转,但却引发大量流转土地用于非农生产,造成部分耕地面积“名存实亡”。

(三)劳动力

农业生产季节性导致的农忙农闲,使兼业化成为必然。然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机械化替代人力的“拉力”与“推力”,使得农民兼业程度加深,甚至推动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非农化,制约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常年流动农民工约有5000万~6000万人,其中,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六省外出打工人数就占近一半比例[19],从而形成了此后以中西部省份作为劳动力输出地,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作为劳动力输入地的格局。

图32000-2016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趋势

如图3所示,2000-2016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对称相反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0-2003小幅下降),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00-2003小幅上升)。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兼业程度加深,流失情况较为突出。其中,优质(年纪轻、体力好、学历高、能力强)的劳动力最先外流,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下降,粮食生产中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率降低,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弃耕和撂荒现象,危及粮食安全。由此,我们必须要反思,当农业实际生产者主要为“386199”大部队时,粮食评价体系中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还能否反映实际的生产水平?

四、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拓展

针对传统粮食指标体系的现状,在保证粮食存量的基本条件下,本文认为应从优化结构、发展潜力、提高效率三个角度出发,完善粮食安全体系的指标,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数量(结构优化下高质量粮食品种数量及其产量)、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等范畴的具体指标。

图4新时代粮食安全评价体系演化框架图

(一)优化结构,注重高质量品种有效数量

粮食有效供给数量(结构优化下高质量粮食品种数量及其产量)是新时代衡量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粮食安全”必须突破原有的认知局限、纠正认知偏差,重新审视数量指标。从国内市场角度出发,分清“存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即口粮供给总量相对充足、饲料用粮相对匮乏,而“结构性问题”不但是总量的问题而且是满足有效需求的粮食数量不足的问题;从国际市场角度分析,由于国内种粮成本较高、粮食质量竞争力弱,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三量齐增”导致国内粮食增产部分未被消费,未能形成真正财富,反而造成产能浪费。对此,必须明确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20]。仅以粮食总量来评判粮食安全与否则显得较为片面,难以有效反映粮食安全之要义,粮食供给的质量和结构性、有效性的问题必须同等重视,重视结构优化的品种数量和满足消费者有效需求的粮食数量,以多元化视角来避免因粮食总量变化而引发对粮食安全整体评估的盲目乐观或悲观。

(二)发展潜力,注重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广程度

(三)提高效率,注重新型经营主体数量

五、总结和建议

(一)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保障粮食安全,我们既要看到粮食安全战略自身阶段性的特征,又要将粮食安全的发展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我国农业顶层设计中的两大目标间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在消费升级满足高质量农产品要求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要注意:一方面,要掌握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的主动权,就必须提高机械化水平,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自给率,不能将粮食供给完全交由市场、交予他国;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不仅受自然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还受农业生产效率、要素投入可持续性、农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故不能单纯由粮食数量增减、自给率高低的表面数值来评判粮食安全的整体优劣。而应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出发,探究供给的有效性(质量高、竞争力强、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产品结构,不断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引领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树立我国农业品牌形象,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注重投入要素质量和效率

耕地和劳动力作为粮食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耕地的撂荒之间的必然联系,单独或叠加的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由于经济社会转型,城乡二元对立和工农剪刀差,农村劳动力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大量转移,致使优质(年纪轻、体力好、学历高、能力强)的劳动力最先外流,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下降,粮食生产中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率降低,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弃耕和撂荒现象。除此,由于存在耕地置换(耕地与其他农业用地间和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间)中“以次充好”的现象,以耕地数量为唯一衡量标准有失偏颇。同样,单纯由于种粮农户数量的多寡来评判粮食安全优劣也不尽然。这就需要既要保障耕地数量,又要避免弃耕撂荒等土地不充分利用的现象;既要理解城市化必然导致土地和劳动力的非农化,又要防止这种趋势对于粮食安全造成过大的影响;既要积极践行并完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办法,充分发挥经营权的流动性,盘活农村土地市场,又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解决人地矛盾。

(三)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

(四)增强农业经营中的农民主体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表明国家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强调发挥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动性、农民发展的主体性;强调把握好“主动”与“被动”关系,不再只将农村农业置于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中的被动地位;强调重视好农业自身价值、发挥农村自身优势、培育农民自身力量,不断构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主动实现农业农村繁荣、接轨城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和途径,应针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四要素领域进行改革,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挥好农民主体性,其根本在于农户对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关键在于农户生产的经济目标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契合的一致程度。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结合好与促进主产区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安全的关系;要关心好农民利益,引导其利益诉求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吻合,吸引部分农民自愿专职专心从事农业;要促进好农民技能提高和科技进步,进而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农民素质,最终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作者简介:杨晓婷(1994-),女,天津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粮食安全、农业经济史等。

THE END
1.行业体系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农历 立冬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首页 机构职能 动态信息 通知公告 专题专栏 党建群团 行业体系 科技标准 国际合作 技术模式 业务系统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体系 行业体系 种子种业 节水肥料 植检植保 作物生产 体系建设https://www.natesc.org.cn/HYTX/
2.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指标及解释.pdf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指标及解释 分类指标基础指标核心分析指标 单位级别县级、乡镇站、区域站 乡级国家农技推县管、乡管、县乡共管、县乡共管以县为 广机构管理体制主 基本情况 机构类型种植业、农机化、畜牧兽医、水产、综合 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人、联系人、地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10/8043072124006133.shtm
3.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推广中心主办,为“三农”服务农业科技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提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用农业技术、涉农科技产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专家服务,科技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等农业科技与信息社会化综合服务。http://www.agricoop.net/
4.重庆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网本网站将于 2024 年 12 月 1 日迁移至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官网平台,迁移后可通过 https://nyncw全市水生蔬菜技术培训会暨现场观摩会在重庆永川召开11-13 全国莲藕主产区全产业链发展研讨会在重庆永川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06-27 应用系统 农技推广办公系统 音频视频更多>http://www.cqates.com/
5.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精选8篇)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要求,负责体系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设立服务电话和服务邮箱提供技术服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复各地提出的问题。 第十三条 中国农学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畜牧总站、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指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9sb6z90.html
6.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我代表农业技术推广法执法检查组,报告检查情况,请予审议。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监督工作计划,今年8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农业技术推广法及种子法部分条款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吴邦国委员长对这次执法检查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通过检查“督促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推http://www.npc.gov.cn/zgrdw/npc/lfzt/nyjstgfxza/2010-10/28/content_1792344.htm
7.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通知 此文章仅供VIP会员浏览,请登陆在线数据库浏览全文在线数据库收录50万篇法律法规、裁判文书,可提供全文检索等多种组合检索方式,同时有会员收藏、自定义首页等个性功能。VIP会员服务费:960元/年,98元/月,5元/天。现在注册,网上付款,实时开通!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416707
8.会计视野法规库: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度广西科学技术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陈生斗、王华生、龙丽萍、谢茂昌、辛德育、张雪丽、陆明红、黄成宇、罗金仁、王丽、刘万才、唐洁瑜 4. 大型还原法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开发及其在纸浆无元素氯漂白中的应用 主要完成https://law.esnai.com/mview/176388/
9.湖北省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①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道路和电力设施等,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因此而产生的碳排放。 ②优化农业投入产品,降低碳排放强度。通过加强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低碳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过度使用,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http://www.hbngy.com/show.asp?newsid=1109
10.科研进展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合理安排种养业制度,配套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充分挖掘资源、品种、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的增产潜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这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https://ifst.caas.cn/xwzx/kyjz/205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