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炳生(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指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路径。农业强国的内涵包含着三个共性特征: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成本更低。这都离不开科技研究成果创新和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根据近几年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国农技协)的实践探索,发现了科技小院模式,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农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是一个合作共赢高效的创新性科技服务平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农业科技服务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前,农业技术推广站几乎是唯一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主要职能是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其推广服务的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国都推广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即从集体种地、养畜等,变成农民一家一户的各自种地、养畜。有些农民有种地和养畜的经验,但也有很多农户不会种地,也不会养畜。这些缺乏最基础性种养技术的农民,只能向当地的农民种养能手和“土专家”请教。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农技协应运而生。这样的农技协,是农民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协会内部自我提供技术服务,适应了当时的技术需要,填补了当时的技术服务空白,功不可没。
科技小院模式的创新性
科技小院是一种将高校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很好地结合为一体的有效模式,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好效果。不仅获得了农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赞扬认可,获得了国家级媒体的屡次宣传报道,也获得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肯定。就科技服务效果看,其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三不”问题。
鉴于此,中国科协领导下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始在全国推广科技小院。并从2019年初,在四川、福建、广西、江西等四省区开始进行试点,当年在这四个试点省区推动创建并授牌了24个科技小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效果。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推广科技小院建设,采取的是“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长住、多方支持”的工作方式。
农业科技服务的新体系
展望未来,以科技小院联盟体系为支撑基础,通过推进科技小院对全国农业县域的全覆盖,对主要农业产业的全覆盖,对社会公众的全覆盖,可以开创出一个效率高、影响大、可持续发展的我国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
要实现农业县域全覆盖。这是科技小院布局的发展目标,也是最为关键最为基础的工作。我国现有县级区划2843个,其中有农业生产的县区(简称农业县域)约2000个左右。如果每个农业县域建立1-5个科技小院,全国就需要建立2000-10000个科技小院。考虑到很多邻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共性,如吉林省很多县的主要作物都是玉米,设立在一个县的玉米科技小院,可以负责多个县的玉米生产技术服务。农业县域全覆盖的意义重大,这可以实现科技小院的服务从量变到质变,由一个个的散点,结织成一个独立独特的网状体系。科技小院提供的“够用、及时、全面”的科技服务支撑,会大大助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由于各个省份具体情况的不同,科技小院农业县域全覆盖工作不可能齐步走。那些县域单位较少、当地农业高校力量强的省份,会率先实现这个目标。
要实现网络受众全覆盖。中国农技协秘书处已经设立了乡村振兴科技大讲堂,组织科技小院联盟专家进行农业技术直播讲座,网络传播效果很好,最多时有8万余名听讲受众。可以对这个大讲堂进行拓展,设立不同产业的系列性网络直播讲座。根据生产季节需要,安排具体产业技术内容,邀请科技小院专家直播讲授。这样,科技小院的专家不仅可以对本县域内农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也可以直接对全国同一产业的农民进行网络直播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