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是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极大的外来物种之一”。2022-2023年的江西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结果显示,福寿螺已入侵几乎全省所有县区。福寿螺天敌少、繁殖率高、抗逆性强、食性杂,具有“见青即食”的特性,已在我省许多县区造成水稻重大损失,严重威胁我省水稻安全生产。因此,生产上急迫需要稻田福寿螺高效防控技术。
2014年以来,在“稻田福寿螺防控与利用技术研究”、“江西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江西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重点调查”、“重大有害生物防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等项目资助下,江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技术创新团队对江西省福寿螺发生为害状况、福寿螺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福寿螺的发生为害特性,研发了包括2种高效防控新药剂(20%吡螺脲漂浮粒剂,ZL202210396085.4;20%吡螺脲悬浮剂,ZL202210396088.8)在内的多种单项防控技术。在此基础上创新集成了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制定并颁布了江西省地方标准《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规程DB36/T1013-2018》。近年来,该防控技术模式在福寿螺严重发生的县市区进行了多年多点的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作为<江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示范推广>项目的重要内容,获得了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在福寿螺为害的稻区,集成应用包括:旋耕灭螺、水旱轮作、水分调控抑螺、纱网阻隔、人工除螺(卵)、稻鸭共育和高效药剂防控等技术措施。在该技术体系框架下,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防控措施的合理选择和高效组合,以实现最大的防控效益。
在广大稻区,可以集成应用旋耕灭螺、纱网阻隔、高效药剂杀螺、水分调控抑螺和人工除螺(卵)的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在适宜稻鸭共育的稻区,还可以集成应用包括旋耕灭螺、纱网阻隔、茶皂素粉与基肥混合撒施杀螺和稻鸭共育的福寿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2018-2023年,本团队分别在瑞昌市、兴国县、高安市、南昌县、余江区、大余县等地建立了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共计3100亩,辐射示范面积共计49000亩。核心示范区对福寿螺的防效均在90%以上,挽回水稻损失平均70公斤/亩以上,平均每亩节支增效150元。2019年和2021年分别在瑞昌市范镇东山村和余江区锦江镇七都村还建立了福寿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区,示范面积分别为400亩和100亩,示范区对福寿螺的防效均在93.65%以上。
此外,2018年-2023年,赣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大余、定南、安远、宁都、南康区、赣县区、石城、兴国和于都等县区推广应用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6年推广应用面积累计86.49万余亩,节支增效总计12973.23万元。吉安市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在泰和、峡江、万安、新干、安福等县推广应用面积累计19.69万亩,节支增效总计2953.80万元。上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在广信区、弋阳县、玉山县、横峰县、铅山县等县区推广应用面积累计46.46万亩,节支增效总计6969.4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提质增效情况(技术试验、示范或推广过程中节约成本、提升品质、增加效益、保护耕地与生态环保等情况)
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以来,降低了杀螺剂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防控成本,提高了防控区的水稻产量,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综合收益;同时开展了技术培训,发放防控技术手册,提高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对入侵物种福寿螺的识别能力与防控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农业防治再显效用
旋耕相较于免耕,除了直接灭杀福寿螺,也将其他有害生物等埋入土里,减少了病虫草发生基数。水旱轮作可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土壤通气条件;防止稻田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促进有益生物的活动,达到提高地力和肥效的作用。
2.降低杀螺药剂用量,节本增效
旋耕施药协同进行,减少了单独施药灭螺的人工成本;而安插纱网则将福寿螺阻隔于稻田之外,最大程度降低施药处理后的田块被福寿螺大量入侵的可能性,减少施药1次以上。
3.稻鸭共育彰显生态调控价值
鸭子在稻田穿梭取食,不仅可以取食福寿螺,也能取食稻飞虱等小型害虫以及田间杂草,还能增加田间植株空气流通,显著减低稻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一举四得。此外,减少了鸭饲料的投入,鸭子的收入直接提高了稻田的收益。充分体现了生态调控价值。
4.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目前,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已在泰和、安远、于都、大余等20个县市区进行了多年推广应用,累计面积152.64万亩,示范区稻田对福寿螺的防效在90%以上,挽回水稻损失10684.8万公斤以上,节支增效22896.45万元。同时,编制了《福寿螺防控知识手册》,在瑞昌市、兴国县、宜黄县、泰和县和余江区等地进行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培训10余次,大幅提高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水稻种植户对福寿螺的识别能力与防控水平。
(四)技术获奖情况
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是<江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示范推广>项目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江西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别作为第一、第二完成单位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江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
二、技术要点
1.旋耕灭螺。在翻耕稻田时,使用大功率旋耕机进行作业,利用高速转动的耙刀击碎和碾压螺体,降低福寿螺种群密度。
2.纱网阻隔。在稻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安装14-16目纱网,可以有效减少沟渠中的福寿螺进入已进行防治的稻田,减少防治次数。
3.药剂防治
⑴.基肥混药杀螺。撒施基肥时,在田间放入3cm左右水层,然后将60%茶皂素粉400克/亩、或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80克/亩与基肥(复合肥)拌匀后均匀撒施于田间灭螺。
⑵.喷雾施药杀螺。采用人工电动喷雾器施药时,用水量为30-50kg/亩(根据田间苗情决定用水量),药剂用量为5%阿维菌素乳油200毫升/亩、或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80克/亩。采用无人机飞防时,用水量为3-4kg/亩(根据田间苗情决定用水量)。药剂用量为5%阿维菌素乳油200毫升/亩。
4.水分调控抑螺。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采用干干湿湿交替管水技术,特别在水稻分蘖中后期必须排水烤田、晒田10-15天。
5.人工捡螺除害。摘除水沟边、田边杂草、稻秆上的卵块,捡拾中螺、成螺,并集中深埋或打碎销毁;或者把螺敲碎去壳后做饲料饲喂鸡、鸭、甲鱼等。
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旋耕施药协同防控、稻鸭共育、水旱轮作、诱集杀螺(卵)、越冬场所灭螺等技术措施。
①.旋耕施药协同防控。在大功率旋耕机上安装喷雾施药装置,实现旋耕整地与喷雾施药同步进行,协同杀螺。可应用“旋耕+喷施5%阿维菌素乳油150毫升/亩”协同灭螺。
③.诱集杀螺(卵)。在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在稻田中插入100cm-150cm的竹片、木条等,密度以每亩30根为宜,引诱福寿螺集中产卵,每2d~3d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在稻田排水沟中放置大白菜叶、苦楝树叶、芋头、香蕉、木瓜、喇叭花和旧报纸等引诱物来收集福寿螺进行销毁。
④.水旱轮作。有条件的区域可适当改变水稻连作或冬闲(冬水田)的种植制度。例如在春夏季可改种玉米、花生、蔬菜等旱地作物。对于冬闲田,可采用旋耕机翻地后冬种旱作方式(如冬种马铃薯)来破坏和干扰福寿螺的越冬环境,以进一步减少冬季残存的螺源。
⑤.越冬场所灭螺。结合冬修水利,整治灌溉沟渠,铲除田边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同时对越冬螺较集中的沟渠和低洼积水处,综合使用施药灭螺和人工捕杀灭螺。
三、适宜区域
福寿螺危害稻区。
四、注意事项
1.纱网阻隔。在稻田的进出水口安装纱网进行阻截防控福寿螺时,需要注意周围的水沟或水渠中是否有大量杂草、浮萍等漂浮物,因此需要及时清除纱网上的杂物,否则会导致纱网孔眼阻塞,而无法排灌水。
3.药剂防控。药剂灭杀主要是依靠药剂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与福寿螺接触后达到对福寿螺的防控。因此,在施药时,需要根据稻苗的大小选择用水量,以保证更多的药剂施于水中。此外,同一田块多次施药时需注意轮换用药,以减缓福寿螺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