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访广卫街的厨余垃圾分拣处理全过程
文/记者何颖思
漫画/陈希
1丢放
地点:居民家中执行人:家庭居民
“丢垃圾以前一个桶,现在三个桶”
都府社区锦荣街18号是广卫街试点垃圾分类最早的居民楼之一,住在这栋楼上7楼的莫叔从去年6月就开始身体力行垃圾分类。
莫叔一家七口都住在这里,除了爱人、两个儿子和儿媳妇,还有今年才2岁的孙女乐乐,每天垃圾不算少。记者看到,他家厨房门口附近放置了蓝白两个垃圾桶,蓝桶放的是青菜叶、鸡蛋壳等厨余垃圾,没有混进其他垃圾;白桶放的是用过的纸、包装袋等垃圾。他家大厅里,还放了一个塑料桶,这个塑料桶主要是放干垃圾,而功夫茶桌子底下,还放了一个小垃圾桶,放着一些茶渣,“以前一个桶,现在三个桶,喝过的茶叶我都会隔开。”莫叔向记者回忆,没有分类之前,家里什么垃圾就往一个桶里放,刚刚分类的时候的确有些不习惯,不过经过指导员的指导还有街道派发宣传单张,他们家半个月左右基本习惯分类投放垃圾。
“刚开始不知道小孩子的尿布应该放哪里。”莫叔回忆,第一次丢尿布时,把尿布丢在了蓝色的“湿垃圾”桶内,但其实是应该放到白色的“干垃圾”桶内,之后指导员上门解释才改了过来。指导员小梁解释,用过的尿布属于四类垃圾里的其他垃圾,而街道里说的干垃圾,其实就包括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所以尿布要丢在干垃圾桶内。
聪明的乐乐已经懂得帮忙分类丢垃圾。每天晚上,乐乐就会跟奶奶出门丢垃圾,“乐乐,蓝袋子放蓝桶,白袋子放在白桶”,奶奶每次都会这样教乐乐。“她都抢着去丢垃圾”,莫叔乐呵呵地说,每次丢完垃圾要换垃圾袋,乐乐都懂得把白袋子套在白桶上面,套好后还会问奶奶装得对不对。
吃过晚饭,莫叔爱人谭姨就会和孙女丢垃圾,装着厨房垃圾的蓝袋子装进了蓝盖的厨余垃圾桶内,其中包括晚上摘菜摘出来的菜叶;至于其他干垃圾就一并丢在白盖的其他垃圾桶内。
2收集
地点:居民楼楼道执行人:环卫工人
干垃圾湿垃圾一抓就知道
晚上7时,环卫收运工锦哥和芳姐正式“出动”,这天晚上共有10多栋居民楼“等”着他们。到达锦荣街18号楼时,已经是晚上7时30分。只见锦哥身上背着一个白色塑料桶负责收湿垃圾,芳姐则拿着一个蓝色硬塑料袋负责收干垃圾。他们从最高层开始收起,手脚飞快,几分钟就收掉一层楼的垃圾,而且基本不会分错。
有些楼道灯光不足,但锦哥和芳姐不用手电筒,一样干得麻利,“一抓上去就知道了,湿垃圾是‘软恹恹’的,干垃圾则是‘轻飘飘’的。”芳姐说道。
到了一楼,锦哥和芳姐还会翻看红色的有害垃圾桶,因为垃圾桶内有时候会被丢了其他垃圾进去。走到楼底,有两个绿色大垃圾桶,其中一个绿色桶印着“厨余垃圾”标识,锦哥把收来的湿垃圾丢在里面。等桶装满之后,这些垃圾将被运到附近的垃圾分类中转站。
当晚,莫叔一家丢弃的厨余垃圾,被锦哥一手装进了厨余垃圾桶内,展开其新的“旅程”。
3分拣
地点:垃圾分类中转站执行人:环卫工人
各类垃圾分拣完都要称重
在位于仓边路天桥底下垃圾分类中转站,锦哥和芳姐各自把满满一桶的垃圾拉进房间,便各自分拣起来。锦哥分拣湿垃圾,芳姐分拣干垃圾。只见锦哥把一个空的绿桶放在装满厨余垃圾的绿桶旁边,戴着手套,迅速地把装着厨余垃圾的塑料袋撕开,把垃圾倒到空绿桶内,再把分出来的塑料袋装到收运垃圾的白塑料桶内。有时候遇到泡沫饭盒,也要分拣出来,“因为这些垃圾要用来堆肥,泡沫饭盒不能用来堆肥。”分类指导员小梁一旁说道。
在另一边,芳姐把大桶的垃圾翻倒过来,逐个袋子拆开分拣,塑料瓶、包装盒、塑料、玻璃瓶、衣服……一类一类的分好。“衣服属于纺织品(可回收物),有公司要的。”芳姐一边分拣一边说道。
记者环顾一周,中转站分内外两个室,内室主要放置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有几类,分“纸质物品堆放点”、“塑料制品回收点”、“纺织品回收物收集点”等等,分别用矩形的垃圾桶装起来。
约10多分钟后,锦哥把厨余垃圾分干净,便拉去称重,“315斤!”一旁的分类指导员小梁边记录下数据边说。之后,锦哥和芳姐还要把中转站的地面清洗一遍,避免有臭味。
4运输
地点:城市道路执行人:城管部门
厨余垃圾专车一天收运3次
晚上8时许,越秀区城管局运输厨余垃圾的运输车到达中转站,司机小李和锦哥把称重完的厨余垃圾运上了运输车。不到9时,运输车正式开往燕岭路、大田山等地的餐厨垃圾示范点,莫叔一家丢弃的菜叶也在上面。
越秀区城管局负责市容环卫的负责人介绍,广卫街的中转站是厨余垃圾运输车的最后一站,之前它已经装上了市委的餐饮垃圾、东山街四个市场的垃圾和部分居民的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的专车运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一般一天收运3次。
5粉碎
地点:大田山生态循环园
执行人:循环园工人
1小时粉碎20吨垃圾
在燕岭路的餐厨垃圾示范点,主管王经理上车逐个翻看垃圾桶,挑出饭粒更多的餐饮垃圾。“我们跟大田山的技术不一样,机关饭堂的餐饮垃圾油脂高,不能用作堆肥,而我们的微生物处理需要高蛋白”,原来,餐饮垃圾中的饭粒、馒头最受燕岭路示范站的欢迎,至于菜叶、菜头等厨余垃圾,则主要运去大田山堆肥。
燕岭路示范站的工人先把饭堂的餐饮垃圾倒在分拣池上,工人用铲子翻铲,把易拉罐、纸杯、纸巾、塑料袋等垃圾分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七八分钟。分拣完的垃圾输进机器,掺进高温微生物符合菌和处理物,经过6~8小时的微生物处理,就会成为饲料或者肥料的半成品。
莫叔一家丢弃的菜叶,则运到了大田山生态循环园进行处理。目前大田山日处理厨余垃圾50吨,到6月份日处理量将会扩大到80吨。
装着厨余垃圾的运输车进场后,会先运到“快速粉碎区”粉碎,这里有3台粉碎机在运作,3个粉碎出口。车辆停定后,工作人员把车上的厨余垃圾卸下,倒到粉碎机前,工作人员拿起铁耙,对垃圾先作简单的分拣,把玻璃、金属、塑料袋分拣出来。生态循环园的负责人、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章印表示,由于设备原因,进行堆肥的餐厨垃圾里一定不能有玻璃瓶,金属也最好不要混进去,所以他希望居民、单位分类时能分得更细致,“我们将来也会加装金属探测仪。”
分拣完后,工作人员要在垃圾上撒上一定比例的黄色微生物制剂,然后垃圾就会进入粉碎机粉碎,一个小时粉碎机就能粉碎20吨的垃圾。粉碎的同时,工作人员还会不时添加枯草等干料,避免垃圾粉碎物水分含量过高。
6堆肥
往堆肥堆充气加速氧化
粉碎好的垃圾,就会被运到不远处的堆肥区,这时垃圾还要再次混合覆盖干料等,进行静态堆肥。杨章印介绍,黄色的微生物制剂菌群跟燕岭路示范站的不一样,属于好氧制肥菌群,用于发酵。混合树枝树叶花草等园林垃圾,主要是为调节碳氮比,消除臭味同时帮助微生物发酵分解。堆肥的过程中,还要用空气压缩机往堆肥堆充气,加速氧化。
7成肥
还得再经粉碎、机械过筛
堆肥过后再经过粉碎、机械过筛,把塑料薄膜等物质筛出来,最终成为有机肥。
杨章印介绍,厨余垃圾经过40~45天的堆肥后,20%~40%可以变成肥料。也就是说,45天后莫叔一家丢弃的青菜叶,就会“化作春泥”,成为种植蔬菜用的有机肥,用来种植园内的蔬菜。杨章印说,一般一个月后,有机肥种植的生菜就能长成。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