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农药污染的危害分析
1.1对水源的污染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如除草剂、杀虫剂等,这些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水源污染。农药中含有很多有机汞、有机氯等化合物,构成形式复杂,难以被自然分解,会经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中,或者是经过雨水冲刷进入到湖泊、河流中,对水源产生污染。美国环保局曾经在当地开展过井水抽样调查,从1000多口井中采集水体样本,共测出127种农药残留,这些水体污染加重了用水困难,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患病率。泰安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大,农药会随雨水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在所难免。农药制剂的主要类型及成分见表1。产物,空气、水源、土壤中的农药都会影响人类健康,对人类的身体危害是持续性的。
1.2对空气的危害
农药的使用大多采取喷洒的方式,这个过程会使大量农药漂浮在空气中,伴随气流进入大气层而影响生态环境。山东省泰安地区地形复杂,包含了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农药会经过蒸发进入空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空气污染不但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对自然界的生物造成不良影响,人们需要高度重视。
2治理农药污染问题的价值
2.1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
农药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大量的农药使用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影响食品安全,不利于人体健康。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很多农药的使用量超出标准范围,农产品表面的残留农药过多,化学药剂会在瓜果蔬菜的表面积聚,然后进入人体,提高了人们的患癌率。除了农作物以外,农药对水体的污染还会直接影响鱼、虾等水产品,这些水产品最终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危害人体健康。有些农产品被用来养殖家禽家畜,其化学农药也会转移,使肉类、蛋类食品受到污染。近些年来,很多农产品生产者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肥料、杀虫剂、催熟剂等,使农产品外表光鲜、色泽艳丽,这些食品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为严重的。当前农药污染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农药污染治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绿色农产品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健康无污染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这些农作物的表面没有农药残留,有助于食品安全。
2.2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农药污染治理,新型的生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种农业生产模式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流程更加科学有效,能够对农作物生产进行全方位管理,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对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的突破。农药污染治理对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试点区域形成了高效、集约的生产模式,推动了绿色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非常重视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够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发展优势,将“生态”“绿色”践行到底。生态农业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减少病虫害,替代大量的化肥和农药,降低农药污染。
3农药使用污染问题的原因
3.1缺乏环保意识
农业生产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个体农户缺乏环保意识,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不了解农药对自然环境、人体健康、空气质量的影响。另外,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中没有佩戴手套、口罩、防护衣等用品,容易吸食化学药剂,出现过敏、呼吸道感染、慢性中毒等问题。有些农民对农作物的安全不够重视,忽略了农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也比较差,将目光放在经济效益上,这也是造成农药污染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工作人员不了解用药操作流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法不够科学,比如在下雨之前喷洒农药,没有提前观看天气预报,导致农药流失,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并且还需要重复施药,这些都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有关。
3.2农药使用量大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青壮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农业生产活动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程度过高,出现了很多过量使用的现象。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但会增加农药污染,降低农产品的安全系数,还会使病虫害本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降低农作物产量,危害整个农业生态。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农作物种植需要融入环保理念,应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但是很多农民由于缺乏种植技术,遇到病虫害就立即喷药,导致农药使用过于频繁,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4月山东省化学农药原药产量达2.89万t,同比增长57.07%,同年5月份产量为2.24万t,同比增长27.27%,6月份产量为1.85万t,同比增长17.83%。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农药和化肥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销量巨大,存在农药超标使用、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这些会进一步加剧农药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用药缺乏常识
农民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主体,针对当前农药污染过于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农民的用药常识有关,如果农民缺乏对农药种类、使用方法的了解,就会滥用化肥和农药,无法真正提高作物产量,耗费大量生产资料,污染自然环境。当前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中分不清目标作物的种类,比如除草剂的使用,就要弄清杂草的种类,按照目标作物挑选药剂,做到标本兼治。如果用错药剂,不仅无法起到清除杂草的作用,还会伤害农作物幼苗,降低农作物产量[1]。另外,农药的使用还需要掌握科学的配比,把握好农药的喷洒浓度,将不同种类、性状的农药与一定比例的水进行调和,这样才能发挥农药的作用,防止农药白白浪费。当前市场上以杀虫剂为配方的农药市场占有率达到80%、杀菌类的化学品达10%、除草药剂为5%,其中将近一半的杀虫剂采用有毒磷药,具有较高的毒性,如果这类杀虫剂使用超标,没有经过科学配比,就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2]。很多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农业知识,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面缺乏经验,存在农药胡乱配比、使用过量、溶液浓度过高等问题,不但无法发挥农药的价值,还会产生农药浪费和面源污染。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4.2创新病虫害防治思路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不能过度依赖农药,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制衡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从选种、催芽、育苗、除草等方面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培育优良品种,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培育天敌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风险。“生物育种”能够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总产值达1.82万亿元,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实力。另外,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作物品种、病虫害类型进行细致分析,选择个性化的治理手段,全方位加强农作物的养护,优化农作物的成长环境,最大程度地控制病虫害。针对区域内常见的病虫害,农业种植专家需要对试验田进行试验,测试温度、湿度变化,全方位整合试验数据,通过覆膜等方法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
4.3研发新型农药品种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刘汇,刘永坤,李光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6):135-136.
[2]刘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种子科技,2021,39(2):75-76.
[3]渠云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现代园艺,2020,43(20):39-41.
关键词:农药;农作物;污染;治理
农药在治理病虫害保障农作物丰收增产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农药在整个农业体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每天都有大量的农药被使用,同样,也会有大量的农药被生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病虫害发生,所以农药的使用更为普遍,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农药的帮助,我国每年的农业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1农药污染的危害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1.1农药对植物自身的污染
1.2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1.3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3.1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1.3.2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
1.3.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
2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为了解决农药污染的现状,降低农药污染造成的对园林、土壤、空气及人畜的危害,人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对策。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尽量避免化学药物在园林病虫防治中的使用,更多的采用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将这几种方式正确、高效的综合在一起使用,从而提高病虫防治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2.1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
众所周知,病虫等问题大多发生在不健康的植物群中,如果在园林的种植过程中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增强植物的健康状况,提高其抗病性、抗虫性,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药的使用。有若干方法可供使用。
2.2引进更加先进的非农药防治手段
除了化学农药防治,还存在着其他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如一些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病虫的天敌或者微生物等无害环保的生物来抵御害虫和病菌对园林植物的侵袭。利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实现绿色无污染的高效杀灭病虫害,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可以称得上是事半功倍。除此之外,物理方法也是十分可行的,对病树物理治疗、捕捉杀死害虫、在高温环境下杀死害虫、给果实套袋从而减少病虫的侵袭等等。
2.3提高化学农药使用时的科学性
2.3.1对症下药
农药的种类很多,性能各不相同,防治对象、范围,以及持效期和作用方式都有很大差。所以,使用农药时,必须认准病虫种类,如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选用吡虫啉、抗蚜威等内吸性杀虫剂才有效,而使用胃毒剂则无效。农民朋友对栽培的蔬菜或果树在本地区易发的病虫害种类要学会识别,熟悉其发生规律,在防治时才能对症下药。
2.3.2适时用药
每一种病害都有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植物受害程度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生产实践中,有些农民朋友选择使用杀菌剂不当,在植物发病后,甚至比较严重时仍然用保护性杀菌剂,连续多次喷施,依然收效甚微。防治虫害也有个关键时期,即“治早、治小、治了”,也就是说,抓住发生初期及早防治。如梨小食心虫防治的适期是成虫出现高峰时,一般采用糖醋液诱捕器或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诱捕器监测成虫发生期,当诱蛾量达到高蜂时,向后推3~5天即是施药适期。
2.3.3严格控制施药浓度和次数
防治病虫害用药的浓度,一般在农药袋(瓶)标签上都有说明,应严格按说明配制,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农民朋友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用药量加大,防治效果才好,药水在植株上到处流才算喷施彻底。但往往事与愿违,加大浓度一是会造成农药随水流失,二是叶片不可能平整,会造成农药沉积,分布不均,不利于防治病虫害。施药时要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保证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低于最大允许量。蔬菜、水果的采收期一定要超过农药安全间隔期,切记在采收前不可任意喷施农药。
2.3.4合理复配农药,轮换使用农药
科学复配农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扩大防治对象,延缓病虫抗性,降低防治成本,充分发挥农药制剂的作用。目前农药复配混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农药厂把两种以上的农药原药混配加工,制成不同制剂,实行商品化生产投入市场,以杀菌剂为例,有多硫悬浮剂、双效灵、炭疽福美、f霜?锰锌,甲霜灵锰锌等。甲霜灵锰锌是防治霜霉病的良药,此药是内吸性杀菌剂,既有保护作用,又有防治作用,药物施用后立即进入植物体内杀死病菌,锰锌残留表面,病菌不能侵入。另一种是根据当时当地发生病虫的实际需要,把两种以上的农药混配现用,有杀虫剂加增效剂、杀菌剂加杀虫剂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农药复配虽然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切不可任意组合,盲目地搞“二合一”、“三合一”。田间现混配现使用的农药应坚持先试验后混用的原则,否则不仅起不到增效作用,而且还可能产生增加毒性、增强病虫的抗药性等不良作用。
3结语
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农药污染的情况种类繁多,虽然很难做到完全消除农药的污染情况,但只要采取合理正确的对策,科学高效用药,加强对园林植物的管理,并将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灵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运用,我们就能降低农药的污染状况,为园林植物的生长和环境健康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六岁的宝贝儿子吵着要吃水饺,刘莉赶紧到桥北集市上买了韭菜和猪肉,中年一家七口人围桌而坐吃上了饺子,看着孩子吃得那么带劲,那么高兴,家里人都舍不得多吃了。刘莉一面劝着家人吃,一面把自己的一盘饺子悄悄放进饭橱里,躲在一边,吃掉了早上的剩饭。
饭后半小时,孩子哭闹起来,嚷着难受,不一会口吐白沫,浑身哆嗦,眼睛发直。刘莉赶紧抱着孩子就往医院里跑,刚到医院门口孩子就断了气。家中的另外五口人也被邻居送进医院,他们的症状与孩子相似,但病情比孩子轻。医院很快作出诊断,这是一起有机磷农药中毒。毒从何处来凶手是谁
当地公安部门、卫生防疫站都接到了报案,两部门分别立案并立即开始调查。谁知从当晚到第二天下午,医院又接连报来二起大人中毒案,诊断都是有机磷中毒。防疫站在调查中发现,医院报来的四起中毒,都与吃韭菜有关,四个出事的家庭中,未吃韭菜的都没生病,吃的韭菜越多病情越重。还发现这四家是同一天买的韭菜。找到出售韭菜引起中毒的菜农,菜农承认:为杀灭韭菜的害虫,他施用了杀棉铃虫的农药。检验病人的呕吐物、病人吃剩的水饺、菜贩卖剩的韭菜、菜农种植的韭菜,都检出被称为1605的高毒有机磷农药。至此,中毒事故原因清楚了,导致食物中毒的凶手是污染农药的蔬菜。
有关专家指出:韭菜是农药污染最严重的品种,韭菜的虫害“韭蛆”常常生长在菜体内,表面喷洒杀虫剂难以起到作用。所以,不少农户用大量的高毒杀虫剂灌根,而韭菜是有的内吸毒性使得毒物遍布整个株体,加上农药和韭菜中含有的硫结合,使毒性增强。
时下,老百姓的菜篮子丰富了,而健康隐患也多了。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其中,使用在农作物、果树、花卉等方面的农药占了大部分。长期而大量地使用农药,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严重地危害着人体健康。
人们进食残留有农药的食物,如果污染较轻,食人数量较少,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往往有头痛、头昏。无力、恶心、精神差等表现;当农药污染较重、进入体内的农药量较多时,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如乏力、呕吐、腹泻、心慌等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的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现象。另外,残留的农药还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后会导致一些疾病,如男性不育。还有帕金森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也与长期接触农药有关。对孕妇而言,则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会导致胎儿畸形。
有关专家指出,一些易于生虫又较难防治的蔬菜瓜果,常常是农药污染最严重的品种,农药污染较重的有白菜类(小白菜、青菜、鸡毛菜)、韭菜、黄瓜、甘蓝、花椰菜、菜豆、芥菜、茼蒿、茭白等等。其中,韭菜、油菜受到的农药污染比例最大。就蔬菜本体而言,叶子和嫩茎是合成蛋白质最旺盛的,所以,最容易受到污染。而农药也往往是喷洒在蔬菜的叶片上。因此,叶类蔬菜的农药残留相对来说就比较严重。茄果类蔬菜如青椒、番茄等,嫩荚类蔬菜如豆角等,以及鳞茎类蔬菜如葱、蒜、洋葱等,农药的污染相对较小。
如何提防蔬菜中毒呢总的说来,必须把好两道关:一是选购关,二是烹调关。
刘良琪:部分属实,镉这种重金属应该是土壤里面含有,是有色金属冶炼排污污染。农药和化肥即便是过量使用也不会含有该重金属,故有夸张。
《国际生态与安全》:农药化肥的滥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良琪:农药化肥滥用,对土壤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首先农药滥用,有的在土壤中残存,对土壤污染;有的通过地下水,造成水污染。化肥超量使用,会造成土壤的营养失衡、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的物理性状变差,导致板结等。
《国际生态与安全》:据悉,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的化肥农药生产大国、进口大国和使用大国,那么化肥农药的高投入在实现农产品高产出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刘良琪:确实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嫌疑,但是不是污染严重要看超量使用的多余数量及使用年限。目前来看,还不可一概而论的讲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国际生态与安全》:据悉,目前中国农业中的农药利用率只有35%,其余65%或直接散落在土壤和水体中,或通过农作物落叶,降雨而进入土壤。对此应如何解决?农药减量会否对防治病虫害的效果造成影响?
刘良琪:解决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减少农药用量;农药减量减少土壤污染,从理论上讲是可能的。但实际中也不一定,若不过量应用,适量应用也是有效的。
《国际生态与安全》:农药化肥的高投入背后,又掩藏着哪些不得不用的现实难题?
刘良琪:所谓现实问题,那就是农产品价格低,农民需要用高产来弥补收入之不足。
《国际生态与安全》:目前来看,有无有效的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策略?
刘良琪:就目前来看,十分有效的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策略还没有或说还不成熟。我们也在探索利用病虫天敌来控制虫害,用生物抑制生物,目前来看,有些十分有效,这是农药所不能比拟的,问题是应用面还比较窄。
PesticideContaminationBecomes
aConundrumforSoilProtection
ExclusiveInterviewwithLiuLiangqi,
China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Institute
InternationalEcologyandSafetyMagazine(hereinafterreferredtoasIESM):Regardingtherecentcadmiumriceincidents,somepeoplebelievethatbesidesthewasteemissionofindustrialandminingenterpriseslikenon-ferrousmetalsmelting,theoveruseofpesticidealsocontributestothepollution.Isittrue?
LiuLiangqi(hereinafterreferredtoasLiu):Ihavetosayitispartiallytrue.Thereasonwhycadmiumexistsinsoilisbecauseoftheheavymentalpollutioncausedbymetalsmelting.Pesticidesdonotcontainheavymental.Evenwhentheyareoverused,theycannotmakethesoilpollutedbyheavymental.Sothestatementisabitexaggerated.
IESM:Inwhatwaysistheoveruseofpesticidesinfluencingsoilenvironments?
Liu:Theoveruseofpesticidesdoeshavesomenegativeeffectsonsoil.Firstofall,pesticideresiduescanexistinsoilforaverylongtimeandthuslycontaminatesoil.Someofthemmayinvadeinundergroundwaterandcausewaterpollution.Moreover,theoveruseofpesticidesresultsinsoilnutrientimbalance,soilsalinization,soilphysicalpropertiesdeteriorate,andsoilhardening,etc.
IESM:ItissaidthatChinaistheNo.1countryofpesticide’sproducing,importing,andusingintheworld.Whilepesticidehasincreasedtheagriculturalproductivity,hasitbroughtseriouspollutionproblems?
Liu:Itpollutessoilprobably,butwhetherit’sseriousremainsunknown.Itdependsontheexceedingamountandyearsofuse.Atpresent,wewouldnotsayarbitrarilypesticidesbringseriouspollutionproblems.
IESM:ItisreportedthatinChina,only35%ofpesticideisutilizedefficiently,whiletherest65%iseitherspilleddirectlyintosoilandwater,orbroughtintosoilbycropdefoliationandrainfall.Howtosolvethisproblem?Doesreductionofpesticideuseimpacttheeffectofpestanddiseaseprevention?
Liu:Theeffectiveresolutionofpesticidepollutionistoreducepesticideuse.Itistheoreticallypossiblethatreductionofpesticideusemayimpacttheeffectofprevention.However,itisnotalwaysthecaseinpracticalapplication.Andourtopictodayisoveruse,right?Wedon’tneedtooverusepesticide.Theappropriateamountisenoughtobeeffective.
IESM:Whatkindofpracticaldilemmaislyinginbetweenthehighcostofpesticideandthedependencyonit?
Liu:Theso-calledpracticaldilemmaisthatfarmersneedtoraiseproductionofcropstomakeupforlowincomeduetolowpriceofagriculturalproducts.
关键词:食品安全;化学品;道德滑坡;法律监管
一、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源头污染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厂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废气,使周边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比如很多有毒、有害物质渗透到土壤中,饮用水受到污染。人们在养殖禽、畜、水产品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使用激素或其他农药,以达到快速生长或者增加产量的目的,直接导致农畜产品受到污染。
(二)食品加工存在的问题。人们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加工时使用劣质材料,添加有毒物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种不安全食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
二、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
(二)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因素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推进食品安全建设,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防治结合,重在预防,健全工作机制,综合力量,形成整治力度,努力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重点整治。
(一)加强环境整治
一是保持干净卫生的水质。杜绝工业废水任意排放,规定排放标准,减少和消除污染源的排放,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将同行业废水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二是种植业要保护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土地不受污染,规范种子、肥料、农药、除草剂等投人品的质量。在农作物生长管理过程中,禁止污水灌溉;利用害虫综合防治以减少农药的施入量,对农药进行安全合理使用,制定农产品中的允许残留量标准,制定施药安全的间隔期,开发新农药;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建设
正确引导食品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做到诚信守法,健全制度,规范经营,开展承诺服务,自觉接受消费者监督和执法部门监管。引导食品从业人员树立以诚信守法为荣,以欺诈违规为耻的经营理念,建立信用自律和风险防范制度,着力打造诚信企业,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群体的力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不法商家做到自我规范。频繁的安全事件从侧面反映出目前诚信缺失的严重性。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自由,但也使道德出现了趋利忘义的裂缝,并撕裂了诚信和利益之间原本的纽带。对利益最大化的狂热和尚不完善的获利机制思想引导下,假冒的东西就层出不穷的了。政府应在食品行业进行社会舆论引导,使企业自觉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升华为职业道德。同时作为一项诚信协议纳入到创办企业必备的条件中去,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让广大食品生产企业都意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才能促进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1]齐丽丽.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文化商业2011,(3)
[2]周应恒.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0).
[3]袁仲,杨继远.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
[4]王彬,赵家良.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防控对策[J]云南农业,2009,(7).
[5]孙耀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9,(2).
[6]张永建.客观认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J]太原科技,2009,(1).
[7]杨欢进,牛建青.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5).
[8]乔娟,李秉龙.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中国畜牧杂志,2008,(8):23-26.
[9]戈福林.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内江科技,2008,(34).
施用于作物上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等环境中,环境残存的农药中的一部分又会被植物吸收。残留农药直接通过植物果实或水、大气到达人、畜体内,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畜。
众所周知,农药残留是在农药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中造成的,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然就有应对的办法。
二是加强“产中”、“用前”控制。如农药生产企业污水的不达标排放,农药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的仓储场所、农药运输工具清洗、农药运输过程发生事故等造成农药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必须加强农药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严格管理,防止发生农药污染事故;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应当及时做适当的处理,控制污染扩大;农业生产中避免使用受到农药污染的水源。
三是加强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的指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中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是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途径,农业生产者必须掌握和运用农药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特别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合理使用规范,做到“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采用恰当的用药方式,选择适当的用药时期,掌握适当的用药量,严格控制用药次数,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实行交替轮换用药”,同时要注意“预防农作物产生药害,预防产生抗药性,预防人畜中毒”。
四是加强农产品“采前”、“收前”农药残留管理。农产品“采前”、“收前”农药残留管理是一个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监测。如发现农药残留超标,可通过推迟采收等有效措施使农产品农药残留消解。
1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途径和特征
1.4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生物的污染化学农药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污染和暴露途径有:①施药过程中,通过经口或经皮途径对非靶生物的暴露;②施药后污染非靶生物栖息地,生物通过摄取受污染的食物、饮水,或接触到受污染的空气、土壤、水;③生物将颗粒型农药误认为是粗砂或种子而食入等;④食物链的传递,难降解、生物富集性强的农药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逐级传递、浓缩。例如某水体中小于0.02μg/L的滴滴涕经吸附作用与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浓度在底泥中可达390μg/L,在虎斑鱼脂肪中达到5000μg/L,而在食物链顶端生物鳄鱼的脂肪中则可高达34200μg/L,通过食物链传递,生活在该地区的野生生物都暴露在“滴滴涕”农药的危害风险之下。
2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药环境管理职责不清晰,监管不力1997年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农药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形成以“农药生产和经营中实施农药登记制度、农药生产许可证制度、农药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制度和农药经营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四证”制度,“四证”制度是农药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农药管理偏重化学农药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而农药使用的安全监管则相对薄弱。《农药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其中“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存在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含义模糊的缺陷。条例的第二十七条“使用农药应当注意保护环境、有益生物和珍稀物种”中,既没有规定明确的监管主体和对象,也没有提出明确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农药环境监管职责不明确成为农药环境管理工作难以推动的主要根源。
2.3农药环境污染监测能力落后为使农业环境监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早在1991年农业部就曾建立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及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但这些制度未能在农药环境安全监管中充分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农药环境监测能力不足,基层环保机构人员水平、专业设备较低,无力开展农药环境监测工作,导致我国农药环境污染整体状况不明,很难采取针对性强的农药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二是农药环境质量标准严重不足,农药活性成分多达有700余种,我国常用的农药活性成分也超过200种,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分别只规定了2种和13种农药的污染值,远远不能满足农药环境监测需求。
2.4农药随意使用现象普遍我国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型为主,许多农民知识水平低,缺乏科学用药知识,常常根据经验选择农药品种,随意用药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农民甚至包括基层农业管理人员都忽略了农药是毒性物质的属性,只把它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不按规定配兑农药、任意加大用量和增加施用次数的现象十分普遍。农业部对全国21个省的23个县市1099个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农户选购农药时首先考虑防治效果,而不考虑农药毒性;90%农户施药时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70%农户不知道农药超标对人体的危害;大多数农户不按照规定的农药安全间隔期施药和采收农产品。另外由于农药经营者、使用者仅承担农药购买成本、施药时的劳动成本,不承担农药使用后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也是导致不合理、不科学使用农药的重要原因。
3化学农药使用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对策建议
3.4推广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树立农民的环保意识建立高效的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体系是防控农药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由农业管理部门、农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农药使用技术推广平台,可由农业管理部门制定农药使用技术推广规划和项目,农业协会负责推广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科研院所则承担推广项目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有序的组织体系,利用基础教育、技术示范、专家入户等多种方式,推广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不仅要提高农药使用者的技术水平,更要树立其科学、环保的用药意识,从终端用户防控农药滥用。同时还可以运用市场供求的杠杆功能,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和监管,增加农民使用高毒或高残留农药的成本及风险,使农民被动的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5加大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开发农药环境面源污染具有农药污染物复杂、覆盖面积大、修复工程量大的特点,针对农药面源污染特点,开发适合于原位、快速、高效,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的修复技术是保障农业清洁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基本前提。根据修复地点,生物修复技术分为原位修复和离位修复两大类型,原位修复是在污染场地直接开展的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富集或降解、生物通风等;离位修复是将污染土壤转移后,在生物反应器、修复滤塔中进行处理,以上技术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药种类、品种不同,特定的生物只能修复特定的农药,同时修复环境的营养物质、温度、湿度和pH等都影响生物活性的发挥,各种生物修复技术也都有其局限性或适用范围。研究人员应根据修复场地的环境、生态和用途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应用各类技术方法,突破单项修复技术的应用瓶颈,开发建立农药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实现农药污染环境的高效、安全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是环境化学、生物学、毒理学等学科的综合应用,随着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促进生物修复技术的蓬勃发展。
4结语
【关键词】中毒心率失常急救
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是常见的急性中毒症之一[1]。重度有机磷中毒可导致心率失常而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为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脏器衰竭。积极、正确、合理的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我科2008年2月到2010年9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心率失常患者32例的急救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抢救方法
1.2.1彻底清除毒物
皮肤中毒者尽快撤离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环境,更换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衣服,用清水彻底清洗被农药污染的皮肤、头发。口服中毒患者,只要病情允许均应采用温开水及时彻底洗胃,洗胃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合并症的发生以免延误治疗。洗完后保留胃管,间断2-4小时再洗,由于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时使用大量阿托品,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肠腔扩张,肠道内酵解产气,压力增高,已进入肠内的有机磷返流入胃。因此我们改进了洗胃方法,患者彻底洗胃后保留胃管,持续引流胃液,并多次少量液体(500-1000ml/次)洗胃,2-3天后引流液无农药味时拔出胃管。通过反复多次洗胃,减轻再中毒,防止反跳,并起到了胃肠减压的作用。
1.2.2抗心率失常药物的应用
阿托品是常用的抗心率失常药物,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快速给药。阿托品的首次用量:轻度中毒1-3mg,中度中毒4-10mg,重度中毒10-20mg。一般经皮肤吸收中毒者,用上述下限值,经消化道吸收中毒者用上述上限值。
以使患者快速阿托品化而不引起阿托品中毒为原则,患者达阿托品化后,视病情减少阿托品用量,维持阿托品化48h左右,然后以较小剂量维持,至少维持1-2天,以后改为0.6mgbid或qid,直至病人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稳定在60%或症状完全消失。同时在容量补充的基础上,使用呋塞咪利尿,促使毒物排除,注意电解质的变化。
1.2.3对症及支持治疗
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人工呼吸;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防治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脑水肿的治疗。同时一部分中毒病人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特别重要。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这对于抢救能获得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2结果
3讨论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急性中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机磷农药中毒中毒主要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引起中枢内源性乙酰胆碱过度蓄积,激动M受体和N受体,使胆碱能神经受到持续冲动,导致先兴奋后衰竭的一系列毒草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中毒症状,引起心率失常、脑功能紊乱,呼吸衰竭等病理生理状态,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加重,病死率高。
总之,中毒合并心率失常的急救应迅速对症治疗,其中早期应用保护心肌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预防心脏后期并发症,对提高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愈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畜禽养殖
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山东是个农业大省,随着近年来全省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继工业污染源之后的第二大污染源。如何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将是山东“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沉积物、农药、化肥、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并通过直接散失、淋洗、径流、渗漏、吸附、吸收、化学反应等不同途径对土壤、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和集约化养殖场污染。这些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大。农用面源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1)污染源分布广泛。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过量施用,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的污染源广泛分散、范围广、没有明确位置。
(2)污染物排放零散且随机性强。正因为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势必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零散,加上农民环保意识还不强,污染排放的随机性增加。
(3)污染物排放隐蔽。由于单位面积上的污染负荷小,人们往往忽视农业面源污染的宏观效应,隐蔽性强且具有长期性,环境影响程度深。
(4)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由于其分散性、随机性和隐蔽性,面源污染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而且一直没有进行系统和针对性的调查监测与评价,缺乏可靠系统性的农业面源污染基础信息数据,更难以准确判定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机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理论与技术。
二、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环境影响分析
目前,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膜、畜禽养殖与农村生活垃圾等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农膜三项农用化学品的施用总量和单位面积施用量都在全国前列。
(一)农药污染。山东省农药的施用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60-80年代施用量增长很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达,农药用量达到一个高峰。自1983年4月起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残留、难降解的农药以来,用药量一度有所下降,农药种类也由过去的以汞制剂、砷制剂和有机氯等品种为主,调整为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菊酯类农药、有机磷农药为主。尽管全省广泛开展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积极推广了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但各种替代化学农药的施用量仍呈迅速增加的趋势,目前重新回到农药施用量的高峰期,农药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农药使用量大、结构不合理、有效利用率低是造成农药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主要因素。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全省每公顷平均施用农药12公斤以上,全省农药总量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3.3%,生物农药仅占6.7%,其中,高毒、高残留农药占30%多。田间施用农药时,大部分农药洒落到农田地面,有些残存于农田土壤中,有些流失到江河湖库,有些则漂散于大气中,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各类农药的利用率较低,一般为10-20%,高的也不超过30%。
(二)化肥污染。山东省化肥的使用也始于上世纪50年代,起初只是作为有机肥的一种补充,自70年代以来,化肥生产量和使用量持续快速上升。随着全省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和化肥施用量的迅速增加,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长期以来,化肥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氮、磷、钾比例失调,氮肥施用量过大,磷、钾肥施用不足,忽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造成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效益下降和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山东省的化肥生产和投入结构都得到了较大改善,磷、钾肥特别是各种复合肥、专用肥的施用量显著增加,而氮肥的增长则有所减缓,投入结构呈现了逐步优化的趋势。
(三)农膜污染。山东省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近些年来,由于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和地膜覆盖的迅速发展,各类农膜用量一直呈高速增长势头。农膜种类以各种聚氯乙烯膜、聚乙烯膜为主,可降解农膜总体上尚处于试验开发阶段。山东省地膜覆盖发展迅速,年消耗24万吨左右,覆盖面积达150万公顷。农膜对农田的污染正在日益加剧。由于地膜覆盖后回收较难,自行分解极慢,残留量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污染环境。据对全省生态农业建设区的统计,农膜回收率仅达33%。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省平均每亩农田残留地膜约5公斤、4300片,残留率为20-30%。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战略对策
近十几年来,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与防治并重,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收到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期的效益,缺乏有效的法律措施和政策措施、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缺乏有效的组织方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解决。
(一)以循环理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农业生产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积极推广使用各种能源生态模式,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使秸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等“三废”变成有机肥、能源和水源等“三料”。重要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业清洁生产。借鉴工业上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和思路,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即打破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模式,开展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从源头抓起,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注意防止污染物产生,使废物产量最小化,并将每个环节产生的副产品与废物及时回收、综合利用。政策方面可以考虑从宏观上调整各区域粮食基地建设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农民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三)加快制定有效地经济政策。制定高层次的农业污染防治奖励政策,大力提倡并鼓励对各种农业有机废弃物、废旧农用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多层次开发。对开展综合利用所生产的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在推广、销售、外汇分成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农业资源税(费)和保险制度,对无污染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以刺激其发展。对生产绿色环保型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研制开发新型、价廉的替代产品。
(三)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大力扶持的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利用资金,除将环保投资纳入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建立、完善监测体系,监测农田环境质量;尽快开展面源污染现状调查,为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信息;积极推广成熟的高效施肥、施药技术等。
(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农民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整个农村的环境保护认识水平。
[1]陆新元,熊跃辉等.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环境保护,2005(9).
[2]李远,王晓霞.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管理:北京及演变[J].环境保护,2005(4).
[3]赵克志.山东生态省建设党政干部知识读本[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张凯等,生态环境监察导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农调队编.山东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生态农业技术导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区域布局杂乱全县蔬菜产品多达6大类、30多个品种,而每个乡镇或村社种植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农户“各自为政”,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生产的品种繁杂,布局零乱,组织化程度低,栽培技术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直接影响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长期连作,田间管理粗放越西蔬菜主栽品种有白菜、萝卜、辣椒、大蒜等,主要分布在越西河谷地带、普雄河谷地带、漫滩河谷地带、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长期保持传统种植方式和习惯,每年都按老套路、老习惯,按部就班,常年连作,加之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严重。从2009年以来对蔬菜主产区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根种病发生泛滥,茄果类蔬菜根腐病、疫病发生严重,块根块茎类、葱蒜类品种退化,叶斑病普遍发生,直接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
4.缺乏科学施肥技术,重施化学肥料,轻视农家肥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土壤板结,酸化严重(1)农家肥施用方面①施用量较少,甚至不施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调查,在大春后茬种植白菜和萝卜的地区,亩施入量不超过500kg,大部分只施用化学肥料。②使用未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或生活垃圾肥等不良习惯时有发生。由于这类肥料里面含有大量的虫卵、大肠杆菌,施用后造成蔬菜产品中虫卵、大肠杆菌超标,特别是叶菜类、葱蒜类蔬菜受污染较严重。③使用不合格添加饲料喂养的牲畜的粪肥,造成铜含量的超标。(2)化学肥料施用方面偏施氮、磷肥较为严重,钾肥偏少,微肥严重不足,是越西蔬菜施肥中的通病。另外,硝态肥施用过多,造成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超标的污染不能忽视,特别是使用有些不合格磷肥,造成重金属超标的污染,更应加以重视。此外,没有严格按照施肥安全间隔采收期进行施肥,从而某些化学成分残留的污染也时有发生。
二、对策和措施
1.宏观管理对策
农业生产部门要加快越西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的整体规划,制定建立出一套适宜本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规程和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申报项目,整合资源加快区域优势蔬菜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无公害化生产奠定基础;另外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应加大对农药、肥料、饲料的检测、管理和打击力度,特别是蔬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抽查监督力度,建立蔬菜销售准入制度和蔬菜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和市场追溯制度,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越西蔬菜产品优质化,确保质量安全。
2.田间管理措施
(1)耕作改制,实行严格轮作制度耕作改制,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实现这个前提,关键是加大生产主体的培育,彻底打破传统耕作习惯,建立科学的生产耕作理念,积极开展合理轮作制度。重点做到:①常年蔬菜种植田块,种植同种类蔬菜1~2年后须进行不同科蔬菜之间的轮作,同时加大土壤消毒工作。②季节性蔬菜种植田块,种植同类蔬菜2~3年后须进行不同科蔬菜之间的轮作,大力推广水旱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直接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为无公害化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进行化学防治蔬菜生产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体系关键所在。重点抓好:①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建立预防是关键、治病是补救的观念。②切实强化农业防治,优化田间生态栽培结构,使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用量。③大力发展物理防治,推广实用、简便、有效保护设施和杀虫器械的使用,如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银灰色地膜,以及黄腊板、杀虫灯的使用。④积极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害虫天敌,实现以虫治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⑤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加大农户对病虫害识别和防治药剂知识培训,在防治中做到适时对症用药,优选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剂量和配比浓度以及安全使用间隔期用药,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采收期采收产品。通过以上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污染,从而确保所生产的蔬菜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