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农膜和废弃化肥、农药包装袋瓶回收利用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五河县东刘集镇按照“政府主导、站点回收、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通过宣传培训、集中清理行动、回收利用、源头管控、无害化处理等举措,让农资废弃物“变废为宝”,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数,打造美丽田园,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一、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广新型产品,指导科学使用
过去,刘帮喜欢用厚度0.006毫米的薄膜。每年西瓜种植季节,10多亩的西瓜地,少说也得用上25公斤薄膜。0.006毫米传统薄膜不易降解,如果直接回田,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前两年,刘帮的西瓜地土壤板结情况很严重,而且每逢刮风下雨,薄膜一吹就破,常吹得田里到处是白色垃圾,而破损的薄膜,也需要人工捡拾,增加了成本。“每年收了西瓜,光捡薄膜,就需要很多人捡好几天。”刘帮越来越渴望使用效果更好的地膜。从2021年起,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刘帮开始尝试使用0.015毫米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虽然价格稍贵,但保温和保墒效果更好,且不易破损,减少了人工捡拾费用和对环境的损害,非常环保,无“白色垃圾”,田园更加美丽。
三、建全回收网络,提高处置效能
四、探索减量替代,强化源头管控
(一)水稻集中育秧。工人将育秧土准备好后,就可以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在育秧中心内开展集中育秧。有了育秧中心,种苗就可以实现集中育秧,不用小农户再在农田里分别育秧,将大大减少对地膜的需求。“五河县利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士界说,“仅我们合作社每年进行的工厂化集中育秧,相比较小农户分散育秧而言,就可以减少地膜用量0.3吨以上。”
(三)调整种植结构。过去,本地农户有种植一季春花生的习惯,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白色垃圾”。近年来,农业部门积极推广“油菜茬(麦茬)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群众普遍认同并感受到夏花生不仅和春花生一样产量高、品质优,而且无需使用地膜,避免了“白色污染”,同时又多收了一季油菜(小麦),亩效益大大提高。
截止目前,全镇共回收农资包装废弃物19.8吨,回收量较2023年同期增加了2倍,农资废弃包装袋、塑料瓶散落田间地头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既要鼓起农民“钱袋子”,也要算好“生态账”,五河县东刘集镇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把农用物资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力抓手,优化和提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为东刘集镇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