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精选5篇)

塔城盆地自1989年开始推广示范地膜种植技术,199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到目前推广应用21年,实践证明,该项种植技术具有抗旱、增温保墒、防除杂草,节本增效等诸多优点,主要用于玉米、打瓜作物的机械化铺膜种植。但由于长期使用地膜,已经造成残膜在土壤中积累,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重大农业隐患,塔城地区农机推广站10名技术人员在塔城市选择铺膜年限长、种植面积大的乡(村)进行残膜取样调查。

一、调研数据列表说明

1.一组直线法调研数据

2.二组蛇形调研数据

3.二组合计数据

从调查数据结果看,残留在耕地土壤中的地膜主要分布在耕作层,集中在0~10cm的土壤中,几乎占残留地膜的2/3,其余则分布在10~30cm的土壤中。残膜的形状各异,主要有片状,卷缩的圆筒状和球状等。它们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残留地膜往往出现龟裂、分层现象,而且这种变化与存留在土壤中的年限有极大的关系。塔城市耕地土壤残留地膜平均达到39.8kg/667m2,去除杂质、碎土耕地土壤残留地膜平均达到23.8kg/667m2,平均年残留量在1.2~1.6kg/667m2,之间。塔城市残留地膜达1156.68吨,连续种植地膜作物15年以上的大田,地膜残留量最高达到45.6kg/667m2,地膜残留量最低也7.8kg/667m2;连续20年以上种植地膜作物的田块,残膜量最高达到30.6kg/667m2,地膜残留量最低也12.7kg/667m2。

二、治理农田残膜污染的现状

随着残膜污染的逐年加重,政府部门及广大老百姓对残膜污染也逐渐被重视,但与残膜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的发展速度以及潜在的威胁性相比仍然显得步履蹒跚。

1.各级党委、政府对地膜污染的严重性都有清醒的认识,但实践证明:治理地膜污染是一项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地膜生产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农资销售市场的监管,农膜质量的技术监督,机械技术的成熟程度,农民投入产出的成本核算,计划、财政、科技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农艺技术、耕作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单靠那个部门都是行不通的。这是地膜污染多年来没有得到治理并逐年加重的根本所在。

2.调研组一行在与村民交谈中了解到,村民普遍认为耕地残膜污染严重,地块板结越来越厉害,上化肥也感觉自己秧苗没劲,但又无可奈何。反过来村民还都大量使用0.006mm的超薄膜,而且不采用机械回收,究其原因:一是采取超薄膜每亩地可节省8元的开支,如果采用机械回收又要增加一个作业环节,增加开支,若采用厚度为0.008mm以上地膜并进行机械回收,每亩农民就多支出16元钱.。

3.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十多年来虽然在残膜回收机引进、示范工作中做了很大努力,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引进、研制出适合本地推广的残膜回收机械,但最终未能推广的原因,一是由于残膜回收作业要增加一个作业层次农民不愿意多支出机械作业费,二是残膜回收机价格高,又没有补贴政策农机户无购买欲望。

三、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措施

1.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残膜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教育农民使用合格地膜,增强维权意识,并动员他们自觉采取措施治理残膜污染逐步降低耕地中的地膜残留量,防止残膜污染面积进一步扩大。

3.积极引进各类残膜回收机进行试验示范。农机部门在春播和秋后进行残膜回收机的试验示范,农机推广部门首先掌握各种机具的性能,以便给广大农牧民推广更先进的残膜回收机。

四、农用地膜污染的建议

治理农田残膜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

建议一:制定残膜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对进行残膜回收和从事废膜再生利用单位和个人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对策

一、污染农村环境的源头

(一)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依靠的是农药和化肥,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农民为了增加产量而盲目的使用。第一,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化肥使用量达到4300万吨,按照播种面积,预计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在400公斤,而我国防止化肥对水资源污染的限定在每公顷225公顷,远远的超过此项标准。此外,由于化肥利用率比较低,导致土地水资源富营养化,减弱土壤净化能力。第二,大量的农药使用之后其内在有毒物质将直接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的物种下降或者灭绝。第三,我国白色污染的垃圾每年有45万吨保留在土壤中,这些垃圾由于分解能力弱,极易破坏土壤内部结构,影响了土壤的呼吸能力,增加了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等,再加上铅、汞、锡等重金属原因,土壤遭到严重污染。

(二)畜禽养殖

随着农村养殖专业户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比方说,水体污染,畜禽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质,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土壤富营养化;大气污染,畜禽业的粪便发酵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破坏生态的同时影响周边居民安全;农田污染,粪便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影响土壤呼吸能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传播病害,养殖场中会寄生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倘若处理不及时,将会危害人类的健康。

(三)农村生活

农村生活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比方说,废气的旧电池、农药瓶、丢弃的塑料物品、不穿的旧衣服等,这些垃圾中有丰富的有害物质,据统计,农村生活垃圾每年产量约2.8亿吨,农村生活污水产量约90亿吨,大量的垃圾和污染严重破坏土壤和地下水资源。

(四)乡镇工业单位

大多数的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对于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单位使用地方保护,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为降低环境防治成本,认“利”而不认“理”,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

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提高环境监管,注重农村面源污染

注重测土配方施肥计划,确保生物、农业和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注重病虫的防止工作,增大液态地膜的推广,降低或者少使用白色污染。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科学的方式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采取科学养殖方式,确保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结合

(三)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设立农村垃圾集中管理中心

(四)加强行政管理力度,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乡镇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应该制定和落实环保日行责任,换句话说,应当将环保归结到各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中,只有注重政府决策能力的提高,才能打破原有的行政体制的限制;加强对乡镇工业单位的环保投入,确保在提高GDP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注重农村环境监管系统的设立,加强政府环境监管力,设置环保评估机制,确保所有的地区和单位在排污种类、数量和环节的公开,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或者个人要予以详细的记录,以便永久追究。

(五)众筹资金,注重基础环保设

(六)增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政府应当注重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中,促进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此外,还需要政府部门抛弃掉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思想,时刻牢记经济发展不应当以破坏环境来实现的。

三、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得以转变,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激引发了农村环境问题,尤其在农村污染和生态平衡上矛盾显著。此外,由于农村环境保护和防治工作相对薄弱,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难度。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就需要注重社会机制、政府行为、企业单位和个人方式的改变,只有注重农村环境的治理和农村环境质量的提高,才能坚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60-62.

[2]王聪,杨丽霞.浅论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和防治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24):112+116.

[3]周伟.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88-89.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对策;河南漯河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卫生的的一个主要因素[1]。为探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对策,笔者深入漯河市农村,实地调研了当地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防治情况,认真分析了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并就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化肥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化肥折纯138520t,其中氮肥56865t、磷肥17948t、钾肥8187t,化肥平均施用量折纯735kg/hm2,高于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的上限。施用肥料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化肥投入占粮食生产现金成本的37%左右[2]。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大量养分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作物减产。过量施肥引起氮素的大量损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破坏臭氧层,同时也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背离了当前世界发展“低碳农业”的大趋势。大量增加农业化学投入品,也容易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致使农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1.2农药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农药2441t,平均施用量为12.75kg/hm2。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保护农作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药的大量使用也污染了环境,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滥用农药。据统计,该市每年因食用农药污染的蔬菜而中毒的人数达近100人;二是过量使用农药[4]。农业生产中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农药施用量通常是推荐量的2~4倍,其大量使用,在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有益生物,加速了水源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3农膜污染

1.4畜禽粪便污染

近年来,漯河市以双汇集团为龙头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迅速扩张。目前,该市年存栏生猪逾200万头、奶牛4万头、肉牛8万头、家禽1845万只。每年养殖业产生的粪便量逾200万t,其中经无害化处理的仅73万t左右。大量的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污染,是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同时,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理,不仅会造成蚊虫大量滋生,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疫病传播,威胁人类和畜禽健康。

1.5农业废弃物污染

漯河市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年产各类作物秸秆220万t,约1/5秸秆被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由于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大量秸秆因无法有效利用而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内及道路两侧,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5],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也影响了附近的机场和公路的交通安全。

2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kg/hm2,而当地施用量是其安全上限的3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t,1.2亿hm2农田的平均用量达14.17kg/hm2,漯河市农药施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约有50万t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当地残膜率与此相当。这些化学合成物质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耕地污染严重威胁到粮食和食品安全。耕地中的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不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还会继续在人体内累积,最终引发各种疾病。因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3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相对点源污染而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特点,其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点。

3.1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农业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因缺乏管理手段和法律支持,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3.2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职责不明,存在权责不一致的现象。农业部门多从技术角度指导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约束手段;环保部门多是通过政府行为下达环保目标,要求有关部门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3.3财政投入不足

3.4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3.5监测服务体系不健全

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1化肥污染防治

2005年,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化肥过量使用控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过量施用化肥问题。一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切实提高该项技术的入户率、覆盖率和贡献率。2006―2010年,连续5年制定了《漯河市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方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二是搞好有机肥资源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推广有机肥积制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开发精制(商品)有机肥应用技术、实施节水农业及农业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等土肥新技术10余项。每年积造施用有机肥5.33万hm2以上,开发研制有机肥、生态肥10万t以上。三是建立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该市每年安排新型高效叶面肥、高效配方微肥等中试试验基地12处。四是建立健全了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提高土壤农化的预警预报能力。目前,该市已建地力监测点42个,在全市形成了覆盖四大土类的金字塔式监测网络体系。五是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户自觉自愿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积极性。

4.2农药污染防治

为做好农药的科学使用,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农药过量使用控制规划》,切实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农药科学使用知识。要求农药经营网点,采取专家坐诊、播放录像资料、发放明白纸等措施,对来购买农药的农民开展技术咨询。二是大力试验、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针对当地主要作物害虫,积极开展用药品种和使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高毒农药替代工作。三是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管理力度。把季节性市场大检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农药举报制度和案件查处联动制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和禁用农药。每年对蔬菜生产区农药经营门店进行不定期的全面检查,严禁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4.3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2003年,漯河市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市的目标,先后组织制订2卷《漯河市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类49个品种。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27家。目前,该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2.27万hm2;有178个农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该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双汇集团、龙云集团的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全国“一荤一素”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大提高。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2003年10月,该市在市区对蔬菜等重点监控农产品实施了市场准入;2005年8月,又在全市3个区2个县全面实施市场准入。通过在农产品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专卖区,定期不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监测,监测结果通过媒体和漯河农业信息网对外公布等措施,禁止监测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布国家禁、限用农(兽)药产品目录,严禁购买使用。实行生产基地投入品登记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行,不但有效治理了农业面源污染,而且显著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4大力发展沼气,有效解决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粪便污染

漯河市将沼气建设纳入《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并专门下发了《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沼气建设,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通知》,致力通过发展沼气解决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截至2010年底,该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达20.5万座,年消化养殖粪便逾40万t,提供优质沼液沼渣肥料逾80万t,减少化肥施用量20万t左右。同时,积极推广沼气及“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5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焚烧秸秆情况逐年减少

据统计,漯河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20万t左右。自2005年起,该市通过全面实施禁烧,推动了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0%以上,比2005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夏季小麦秸秆主要以机械还田、工业化利用为主,基本得到有效利用;秋季重点推广秸秆机械还田和青贮技术。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生物质发电,对原热电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利用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年可消耗秸秆约30万t。

5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漯河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

5.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训无害化生产技术,强化清洁生产观念和农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5.2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提升监管检测能力。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

5.3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及时回收废农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法防治,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施药规程,保证用药安全。推广可降解农膜和生物全降解塑料,从源头上消除白色污染。

5.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大力推广施肥新技术,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加大合理耕作、洁净操作等无害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利用规模。

5.5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

以沼气为纽带,实施种养相结合,是解决养殖污染的重要途径。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6发展循环农业,有效利用农业废弃资源

大力示范推广秸秆饲料、秸秆沼气、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质发电、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新模式和技术,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减少交通隐患;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其施用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轻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达到农业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

6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2010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组织会议,2011.

[3]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一、泾川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化学肥料污染

2012年全县化肥总用量(实物量)约6.97t,其中N肥2.25t,P肥2.41t,K肥0.73t,复合肥1.58t,平均化肥施用折纯量为564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16%。施肥中约有1/3的N、P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导致对水体的污染,同时,过量施用N肥,引起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高,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危及人的健康。

2、化学农药污染

2012年全县农药总用量66.62t,其中杀虫剂31.69t(有机磷类16.13t、氨基甲酸酯类3.56t、除虫菊酯7.95t、其它类杀虫剂4.05t),杀菌剂24.1t,除草剂7.83t,植物生长调节剂2.58t,杀鼠剂0.42t。农药施用量越大,残留性就越大,对人体的危害也越大。残留在食品中的农药能引起人的急慢性中毒,特别是对致癌、致畸、致突变及后代的影响;农药对其它生物的危害有直接杀伤、慢性危害、破坏生态平衡等。

3、农膜污染

全县每年农膜使用总量为2422t,其中地膜1382t,平均回收率为57%,即每年大约有1040t农用薄膜残留在土壤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残膜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同时,残膜被丢弃于田间地头,积存于排泄渠道中,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上。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4、生活废弃物污染

全县年生活污水排放量1788.5t,固体废弃物排放量70t,生活用洗衣粉用量3880t。农村因人口居住分散,村镇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在路旁、农田、河流,已成为污染农村水源和土壤的一大公害。

5、畜禽粪便污染

全县畜禽粪便年产生量1295.5t,养殖业废水排放量467.4t,其中规模养殖户废水排放量27.74t,每年直接进入水体的污水有8.8t;鸡粪年产生量13.28t,其中进入水体的有10.6t。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专业化畜禽养殖场地处于居民区内,23%的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不超过50m,52%的养殖场距离居民区或水源地不超过150m。100%的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90%左右的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5、农作物秸秆

全县年产秸秆总量基本稳定在23t左右。2012年全县秸秆资源总量23.34t,利用量达13.24t,利用率56.72%,尚有10.1t未合理利用。近1.74吨的秸秆被弃或者直接露天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影响到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的正常运行,同时污染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1、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识十分薄弱

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产量,追求规模效益,导致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而沉积在土壤中,进一步加剧了污染。一是农民观念落后,没有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更不考虑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二是个别基层组织、领导干部的思想中还没有生态忧患观念,加之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又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人们对农村面源污染认识不足,特别是农业生产者没有防治意识,没有成为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致使面源污染持续发展。

2、基础性工作严重不足

面源污染防治涉及垃圾收集、运输、分类利用、生物发酵、土壤肥料、生物预警、品种选育栽培、能源、交通、水利、测绘、规划等多学科的协调和配合,缺一不可,但目前的情况相当不容乐观,缺乏对农村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系统的基础数据不完善,导致有效的防控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定,而农业部门作为农业面源污染主管之一,既无资金、更无设备,从事面源污染防治力不从心。

3、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强制性、引导性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农民掌握使用的技术规范更少;在政策层面支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优惠措施不明确。环境执法经常遭遇当事人、政府部门的阻扰,执法部门往往对破坏环境的事件只能给予象征性处罚,这种局面大大降低了违法成本,加速了环境破坏的进程。

在发展生态种植业方面,南昌县正在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目前依托其传统优势的粮食、蔬菜产业,建立两大基地:滨湖地区绿色水稻基地和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水稻种植业是南昌县传统优势产业,水稻供应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水稻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5.63万hm2。绿色水稻对于水源、土壤、大气质量标准都有严格要求;在蔬菜种植方面,南昌县正加快转变蔬菜种植模式,由传统的散户种植转变为(200×667)m2以上的连片种植,讲求产业化与规模效益。在大力发展粮食和蔬菜种植的同时,该县还大力推广科技,千方百计减少农业污染。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南昌县通过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减轻农业自身污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化肥施用量减少,有机肥施用量增加

1.2传统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生物防治技术得以推广

传统农业农药用量高,加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为减少农药的使用,南昌大力加强农民用药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农民提供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使其能安全、合理、科学地施用农药。调整农药结构,推广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新技术。2010年该县农药使用总量(即商品量)为786.3t,平均每667m2施用311.5g,仅为2007年的1/10左右。特别是在蔬菜种植方面,南昌县通过大力推广黄板、性诱剂诱捕器、频振高压杀虫灯等生物、物理综合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主要害虫平均防治率达90%以上,农药使用量更是降低50%以上[3]。

1.3可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农膜

据统计,2010年全县农膜使用量达2500t,且绝大部分属于不可降解地膜。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还会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大量的农膜在土壤中积累恶化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土壤的通透性变差,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南昌县正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薄膜。降解地膜具有普通地膜同样的功能,无论在保温性能、产量水平、经济效益上与普通地膜均无显著差异,但降解地膜对土壤无污染,是治理农田白色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想地膜。

2南昌县生态养殖业发展

生态养殖方面,南昌县重点打造两个基地:生态养猪基地和健康水产品养殖基地。2010年,该县生猪年末存栏68.15万头,同比增长5.98%;生猪出栏119.34万头,同比增长5.59%。养殖业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就是生猪养殖,南昌县以此为突破口,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对60多个大中型生猪养殖场进行粪污治理改造,建设沼气池3万多m3,推进了全县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为进一步实现生猪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南昌县一方面设立了养殖区、禁养区、限养区,另一方面,对年出栏达5000头以上的大户给予政策扶持,并资助建立沼气池。这样既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又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南昌县政府对大型沼气项目建设设立了政策扶持,并且给予大型沼气项目的名额每年递增,2010年申报单位达18家。

2.1“生猪—沼气”模式介绍

“生猪—沼气”是一种典型的庭院生态模式,这种模式在南方地区非常普遍,其主要内容是实施生物链工程,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的清洁生产以及农业的高效益[4]。由其衍生出来的模式有“生猪—沼气—果园”,“生猪—沼气—蔬菜”,“生猪—沼气—鱼塘”,这几种模式在南昌县也都普遍,但适用于大型养猪场的“生猪—沼气—电力”模式直到2009年才逐步得以发展。“生猪—沼气—电力”模式,其沼气生产出来既可以充当燃料用于猪场保温,还可以发电以满足猪场的电力需求,剩下的沼液沼渣则用于出售给附近的农场或渔场,可较好地解决困扰当地多年的大型生猪养殖面源污染的问题。和一般的“生猪—沼气—果园”,“生猪—沼气—蔬菜”,“生猪—沼气—鱼塘”模式不同,“生猪—沼气—电力”模式要求的条件更为苛刻,因为发电对沼气的需求量大,故而这种模式一般只适于大中型养殖场。

2.2“生猪—沼气”模式效益分析

3南昌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

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是南昌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亮点,以黄马乡和蒋巷镇为代表。南昌县生态园的特色是主要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依托,把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如黄马乡的凤凰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即是基于江西省农业厅的科研力量而打造的,集“生态模式、科技集成示范、品种展示、科普教育、技术培训、农业体验和休闲观光”为一体,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3.1观光生态模式介绍

观光生态模式一般指集采摘、观光、休闲及会议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包括观赏植物展示园、生态养猪示范园、生态茶业展示园、果业展示园(百果园)、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园、蔬菜瓜果展示园、农机展览馆、水产展示园(渔乐苑)和蚕业展示园等园区。生态示范园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利用间作、套作、互利共生等在园区建立起持续、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的质量,大大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减轻对土壤、大气以及附近水体的污染,有效保持土壤肥力和地下水清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观光生态模式效益分析

(1)政府应牵头设立生猪养殖场与当地蔬菜基地的合作平台,建立信息交流中心,使沼液沼渣的供求量透明化,使得生猪沼气模式的沼液、沼渣能够被合理利用,被完全消纳。并且建立统一的平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完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增加南昌县、南昌市区直达生态示范园的公交线路,在相近站点设立入园引导服务站,以使交通更加方便。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

THE END
1.各种肥料,每亩到底施多少?有了这个表,一看就知道!钾肥磷肥有机肥作物施肥量是指施用某一养分元素的量。 具体到化肥品种,实物化肥用量则要通过下式推算: 计划作物施肥量(kg)=实物化肥用量(kg)×有效成分含量(%),其中: 1.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kg)=(计划产量/100)×每形成100kg产量所需养分数量(参照不同作物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大致数量表)。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0EAUO80552P1D3.html
2.积极实施化肥减量定额制,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实施方案化肥减量技术,就是要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这不是简单的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精准地计算和施用,确保作物得到所需的养分,同时最小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精准施肥技术就像是一个智能的“营养师”,根据作物的不同阶段和土壤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施肥计划。 http://www.ruixueren.com/hf/23144.html
3.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保障国内化肥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用肥需要,做好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化肥商业储备运行遵循企业承储、政府补助、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基本原则。 第三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统筹管理国家化肥商业储备。 https://www.zjzqy.org.cn/notices/getNoticesByNoticesId?noticesId=de2c476b-f974-4532-b095-fd8f28a54f00
4.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方案1.基肥。移栽前,每亩基施猪粪、鸡粪、牛粪等经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5~8方,或施用商品有机肥(含生物有机肥)400~800公斤,同时根据有机肥用量,基施45%(18-18-9或相近配方)的配方肥30~40公斤。 2.追肥。每次每亩追施45%(15-5-25或相近配方)的配方肥7~10公斤,分7~11次随水追施。施肥时期为苗期、初花期http://www.zhongguonongziwang.com/article/20241128236380.html
5.河南:农药施用量(实物量)河南省统计年鉴区域宏观经济数据河南: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年)万吨1978 - 2021进入查看 河南:农村用电量(年)亿千瓦时1978 - 2022进入查看 河南: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年)万吨1990 - 2022进入查看 河南:播种面积(年)千公顷1978 - 2022进入查看 河南:播种面积:粮食(年)千公顷1978 - 2022进入查看 https://d.qianzhan.com/xdata/details/ae736edfa9e5d56f.html
6.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年数据解读报陕西省安康汉阴县耕地面积、农 用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化肥施用 折纯量 3 年数据解读报告 2020 版 前言 安康汉阴县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数据解读报告 围绕核心要素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等 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安康汉阴县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化 肥施https://doc.mbalib.com/view/3a5eb2ae5ece154460f35f977b42ba80.html
7.薄膜使用量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经管文库(原现全国31个省份2000-2022农业总产值农用柴油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有效灌溉面积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667403-1-1.html
8.19872021年全国31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数据各省肥料的使用量1987-2021年全国31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数据 该篇文章详细介绍了1987年至2021年间中国31个省份农用化肥施用量的数据,包括折纯量和各类型化肥(如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的数据,以及数据来源和1997年后部分地区的缺失情况。数据可用于研究农业化肥使用趋势和政策分析。https://blog.csdn.net/m0_71334485/article/details/135889306
9.化肥市场分析报告2025图表2020-2024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的变动情况 图表2024年中国化肥产量前十省市占比情况 图表 化肥农药行业上市公司名单 图表2020-2024年化肥农药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及结构 图表 化肥农药行业上市公司上市板分布情况 图表 化肥农药行业上市公司地域分布情况 图表2020-2024年化肥农药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长率 https://www.chinairr.org/report/R02/R0203/202411/27-628076.html
10.全国各省份农业包含全国各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站及用电量-相关指标共计15个,数据年份为1990-2021年,更新时间为2022年12月11日。内含原始数据、线性插值、回归填补三个版本数据,下载链接在底部,登录即可免费下载 一、数据介绍 数据名称:全国各省份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站及用https://www.macrodatas.cn/article/1147467504
11.河南省安阳汤阴县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河南省安阳汤阴县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pdf,河南省安阳汤阴县化肥施用折 纯量、农药使用量 3 年数据解 读报告 2020 版 引言 本报告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安阳汤阴县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现 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安阳汤阴县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105/7000102131006025.shtm
12.云南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站及用电量年度数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183.38 187.33 196.65 204.03 217.37 231.94 235.58 231.87 226.86 农用氮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83.11 86.51 94.43 98.54 105.03 112.93 115.5 115.29 113.29 农用磷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24.16 24.82 27.05 28.15 31.33 34.66 34.97 34.54 33.41 农用钾肥施用折纯量(万吨) 20.78 21.19 22.72https://www.chinairn.com/ndsfsj/moref25f13f7.shtml
13.重庆市2017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免费共享数据产品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一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http://www.dsac.cn/dataproduct/Detail/30040910
14.1966~1976年农村粮食生产及产量研究折纯量是指化肥实物量乘以养分含量的比例得出的养分量。)特别是1976年以后化肥施用量大幅度上升,这主要得益于70年代以后“五小”工业(“五小”工业主要指地、县、社、队办的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工业,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投入,包括农用机械、水泥、化肥、钢铁和能源等领域。起步于1968年,在当时http://hprc.cssn.cn/gsyj/jjs/qyjjs/201708/t20170818_4147659.html
15.耕地利用结构范文8篇(全文)(1) 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利用率较低。黑龙江省化肥施用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80年~1995年,施用化肥折纯量从34.6万吨增加到108.9万吨。2000年化肥施用纯量达到121.6万吨。全省化肥亩施用量现在已达到20公斤,比70年代增加了一倍。目前,黑龙江省化肥利用率平均为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比世界农业发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lldne3h.html
16.化肥施用强度增加(化肥使用强度计算)什么叫化肥使用强度 化肥施用强度是指本年内单位面积耕地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折纯量是指将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 湖北长江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https://liumingwang.com/69063.html
17.上海市主要年份农业技术应用和综合开发情况统计(2000化肥施用量(实物量)(万吨) *** *** *** *** 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万吨) *** *** *** *** 农药施用量(万吨) *** *** *** ***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万吨) *** *** *** *** 地膜覆盖面积(万公顷) *** *** *** *** 摘编自《上海统计http://www.bjinfobank.com/DataList.do?method=DataView&id=502350&db=TJ&view=view&str=FFF4e2d;FFF56fd;FFF5851;FFF6599;FFF5de5;FFF4e1a;FFF5e74;FFF927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