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面肥使用不当效率低、肥效差,如何高效使用?农民做到以下4点
叶面施肥是除土壤施肥之外的一种重要追肥方式,尤其是在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种植、规模种植模式下,叶面施肥可以充分发挥其直接吸收、高效利用,用量小、吸收快、效率高、针对性强、节支增收的特点,而且节水、节肥、省时、省工,是一项效益非常高的用肥技术。
一、叶面肥的种类
随着叶面肥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种类不断增多。由最初单一的叶面肥发展到现在多类复合型叶面肥。目前叶面肥主要类型有营养型叶面肥、调节型叶面肥、生物型叶面肥、单一型微量元素叶面肥、复合型叶面肥等。
营养型叶面肥含有大量元素氮、磷、钾,还含有中量元素钙、硫、镁以及作物所必须的微量元素锌、硼、钼等。能够为作物提供各种营养元素,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特别适宜于作物生长后期各种营养的补充。
调节型叶面肥含有调节作物生长的物质,如生长素、矮壮素类等成分,主要是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适用于植物生长前期、中期使用。
生物型叶面肥含有微生物体及其代谢物,主要是能刺激作物生长,促进作物代谢,减轻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单一型微量元素叶面肥,只含有一种作物必须的微量元素,主要针对某些作物对特殊微量元素的需求而使用。比如,豆科作物需钼,开花结实需硼,果实生长后期需要补钙等。
这类叶面肥成分比较复杂,根据土壤中所缺的营养成分,按比例加入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物质,其最大的特点是营养齐全,功能多,针对性强。
二、叶面肥在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叶面肥可促进作物植株增高、茎增粗、发芽率提高,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如辣椒喷施叶面肥后,株高比对照增高1.3cm,叶片数增加3.4个,分枝数增加0.9个,开花数增加3.5个;茶树喷施叶面肥之后,发芽比对照提前1~2天,发芽密度提高3.5%~4.1%,百芽重增加13.3%~21.8%;水稻喷施叶面肥之后,其株高比清水对照增加3.4cm,剑叶长增加2.4cm,总分蘖数增加4.4cm。
叶面肥可提高作物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经济部位的形成,进而有效地提高产量。如喷施叶面肥后的茶树、结球甘蓝、油菜可分别增产24.2%、14.1%、14.8%;而喷施了叶面肥后的柑橘,平均每棵树比对照的产量提高5.8kg。
作物喷施叶面肥可有效提高有机酸的含量,降低有害成分,从而使品质得到改善。如茶树喷施叶面肥后,其氨基酸、儿茶素、茶多酚等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增加,茶叶的品质也提高了;大豆喷施叶面肥后亚麻酸含量相对升高,其食用价值有所提高;大白菜喷施以硝酸钙为主的叶面肥,可以避免心腐病的发生,同时降低硝酸盐含量15.1%、增加Vc含量23.8%。
作物喷施叶面肥能增强其抗逆性。如西瓜植株在喷施叶面肥之后表现出较强的抗性,比没有喷施的西瓜冻害减少10.1%;紫苏在喷施叶面肥之后抗冻性增强5.7%,比清水对照增强1.5%。
作物喷施叶面肥之后,可有效地增强其抗病性。如施用叶面肥在防治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及柿子椒的病毒病等方面效果达85.2%以上;大豆在喷施了螯合钙叶面肥后脐腐病、菌核病的发病率降低50.1%;茄子喷施叶面肥后黄萎病的病情指数降低6.0%~10.5%、病株率降低8.6%~15.0%;喷施了叶面肥后番茄的青枯病、霜霉病发生率降低10.8%~15.0%。
三、影响叶面养分吸收的因素
叶面肥的喷施效果,依赖于作物叶片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其中,养分是否能够进入叶肉细胞,是叶片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关键。
养分在叶片角质层的透过率和数量,受到养分离子本身的性质、浓度、外界温度、叶片表面性质、作物营养状况等很多因子的影响,这也是叶面养分喷施效果不太稳定的主要原因。
对叶面养分吸收的影响一般叶片宽大、蜡质层与角质层薄的作物叶面养分吸收效果好,反之则差。
作物种类甚至品种不同叶片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液滴在叶面的附着及养分渗透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不同品种的苹果叶片对喷施钙的吸收量不同;大多数作物叶面喷施尿素效果较好,但有些作物,如樱桃、桃等喷施尿素效果则不太理想。喷施硼(B)桃树叶片吸收率仅为0.2%~0.3%,而苹果可达5.2%。
另外,叶片表、背面因解剖结构与蜡质层厚度以及气孔分布等的差异,使得二者对养分的吸收也不同,一般养分喷施到叶背面可以提高吸收量,所以,在施用叶面肥时应将肥料多喷施于叶片背面。
一般而言,作物发育健壮、营养状况良好有利于叶片对养分的吸收。如,叶片氮素营养充足则可促进叶片对镁的吸收,喷施液中加入尿素可促进叶片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其原因之一就是改善了叶片的氮素营养。
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养分利用效率也有很大差异。如作物苗期和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降低,叶面施肥可以及时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利于作物延迟衰老和增产。而旺盛生长期,作物生长量大,叶片对养分吸收量也大,这一时期给作物补充微量元素效果较好。
四、叶面肥喷施方法
叶面肥的肥效,受气温、风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有试验表明,叶面肥的适温范围为10~25℃,在17~22℃喷施叶面肥效果最佳,气温太高,易产生肥害,气温太低,叶片吸收功能差。
在阴、无风天喷施效果最好,无风天气可保持叶面肥湿润状态,有利叶面吸收。如果在大风天气喷施,叶面肥中的水分蒸发太快,叶面肥成斑点状分布在叶片上,叶片无法吸收,而且容易造成损伤。
叶面喷肥时要先上后下,均匀周密,喷施以嫩叶为主,主要喷施背面。因为嫩叶对养分吸收快,叶片背面吸收养分比正面吸收好,喷施至叶子开始滴水为止。
为了增强叶片对肥液的粘附能力和肥液在叶片上的扩散作用,可加入中性洗涤剂,100kg肥液中加入50g洗涤剂即可。氮钾肥喷施后,吸收迅速,能较快到达果树各部位,故在需肥关键期喷1~2次即可。磷肥及微量元素移动速度慢,一般喷3~4次,每隔1~2周喷1次。叶面肥长期喷施会影响根系生长,削弱根系的生理功能,所以应在土壤施肥的基础上,把叶面喷肥作为一种迅速补给营养的辅助措施来应用。
叶面喷肥可单独进行,也可几种肥料混合喷施或与农药混喷兼防病虫害,以节省人力。混喷要注意肥料之间或与农药混施不能产生肥害或药害,肥料与农药混用前先将肥药各取少量溶液放入同一容器中,若无混浊、沉淀、冒气泡等现象产生,即表明可以混用,否则不能混用。
叶面肥直接喷于地上部,与土壤施肥不同,没有土壤的缓冲,因此,喷肥时浓度非常重要。浓度低作物接触的营养元素量小,作用不明显,浓度高往往灼伤叶片,造成肥害。
3.1浓度选择的依据
喷施叶面肥,要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气候条件来决定。一般而言,幼叶浓度宜低,成龄叶则高;气温低时浓度要低,气温高时,可适当高些,多雨天气可高,反之宜低;在不发生药害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浓度增加次数,以加速肥料的吸收,最大限度地满足果树对养分的需要,以达到优质高产的效果。
3.2常见肥料的喷施浓度
①氮肥(尿素为例)
一般应在生长前期使用,即从萌芽、展叶至开花前后喷施氮肥;后期适当配合磷、钾肥。喷施浓度适当可有效促进新梢生长,提高坐果率,有利花芽分化。禾谷类作物喷施浓度1%~2%;蔬菜、瓜果等喷施浓度为0.5%~1%;育苗期的幼苗喷施浓度不能高于0.2%。注意,尿素中的缩二脲的含量超过1%时,对作物有毒害作用,不能进行叶面喷施。
②磷肥的使用
喷施应掌握前期少、中后期多的原则,磷酸铵浓度为0.5%~1%;磷酸二氢钾使用浓度为0.2%~0.5%,禾本科作物可以用到1%;过磷酸钙浸出液使用浓度为1%~3%。
③钾肥的使用
多在中、后期使用,可有效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质量,增强抗病力。硫酸钾和硝酸钾使用浓度为0.3%~0.5%;草木灰以5~15kg水加500g灰浸泡24h后,滤其渣即可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