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制”到“创智”,看高性能计算如何提速绿色农药创新发展?化合物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对于保障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数据显示,使用农药每年可为全球农作物挽回三到四成的产量损失;而在中国,使用农药每年挽回的产量损失更是超2800亿斤。

当前,对人类健康安全无害,对环境友好,超低用量,具有高选择性,以及通过绿色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绿色农药既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也是建设农业科技强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

但也要看到,绿色农药的创制是国际公认的重大科技难题,涉及广泛学科交叉,往往需合成大量化合物,并需要历经多年验证,成本高昂且风险巨大。也正因此,将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绿色农药创制研究,提高绿色农药创制效率,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之下,华中师范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华为,开发出的全球首款软硬件全栈创新领先的农药分子设计“神农”一体机,为农药创制人员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和算法支持,无疑就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

01.

绿色农药亟待高质量发展

作为农药生产、使用、出口大国,中国农药创制经历了“低效高毒-高效高毒-高效低毒-绿色农药”的发展过程,整体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在“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但随着重大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防控任务加重,加之林草、卫生等领域需求的增加,以及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提供安全多样的农产品,都对农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农药的创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农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优化协同创新路径,加大优势科研资源整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农药产业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绿色农药的创制一直是国际公认的重大科技难题,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多学科集成的系统工程,平均耗资巨大,且耗时长。数据显示,由于农药登记要求的变化以及对农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在成功开发一个新农药,需要合成筛选约15.9万个化合物,耗资超过3亿美元,从首次合成到上市平均历时11.3年。

不仅如此,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其还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作物种植习惯以及害虫发生规律,智能化推荐最适宜的农药品种和施用时机。这种定制化的农药使用策略,能够在保证防效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负担;此外,人工智能还在农药的风险评估与监控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AI能够及时预警可能的风险,并指导农户进行科学施药,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与健康。

由此可见,通过引入包括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新技术,持续提升绿色农药创新研究水平,推动国家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新质生产力的打造可以说不仅是“趋势所在”,更是“迫在眉睫”。

02.

智慧平台建设“创新先行”

在这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可谓“一马当先”,其团队一直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绿色农药分子设计,不仅率先建立了人工智能辅助的类农药性预测模型,打造了全球首个基于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绿色农药分子设计专用软件技术平台PesticideDiscoveryAI(PDAI)。

PADI软件涵盖了靶标发现、苗头产生、从苗头到先导、先导优化、候选化合物选择、毒性预测、抗性预测等多个农药创制的关键环节,同时还整合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原创性分子靶标发现新算法、人工智能辅助的原创性先导结构发现新算法、人工智能辅助的类农药性分析新算法、人工智能辅助的农药代谢行为及环境毒理学性质预测算法等,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之下,该平台能够大幅减少需要合成筛选化合物数量,大幅降低研发资金投入,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同时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助力发现高效、安全、经济的绿色农药先导化合物,推动绿色农药创制技术的变革。

该一体机采用鲲鹏服务器做计算、存储与管理,中间通过高速网络互联,能够提供计算、存储可弹性扩展灵活架构,帮助用户获取极致有效算力,同时基于全栈软硬件的深度优化也使得搭载在“神农”一体机之上的PDAI平台能够应对复杂的农药分子设计任务时更好发挥性能潜力,真正为农药创制人员提供强大的算力和算法支持。

一方面,基于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技术,持续创新绿色农药的创制,将为破解绿色农药创制这一国际公认的重大科技难题提供“新路径”,为未来绿色农药的创制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一方面,借助鲲鹏CPU、欧拉操作系统等“根”技术打造的全栈创新领先的一体机,则为突破绿色农药分子设计中所面临的“卡脖子”技术提供了“新选择”,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全球首款软硬件全栈创新领先的农药分子设计“神农”一体机的成功推出,背后同样也是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强强联合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标杆”案例,相信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技术,也将在新时代绿色农药创制的过程中“大展拳脚”,持续推动绿色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创“新篇章”。

THE END
1.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发展二、实现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措施 推广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土壤测试、植物营养诊断等手段,精确掌握作物需肥规律,减少过量施肥现象。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利用天敌昆虫、物理防治、生物农药等方法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发展有机农业:鼓励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采用轮作、间作等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从根本上减少对化肥和https://news.lotut.com/news/iprNewsPreview.html?newsId=734690
2.化肥农药利用率究竟多少?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12月2日在北京表示,经科学测算,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比2013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6.6%,比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 这是“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以来,农业部首度发布上述数据。曾衍德介绍,今年农业部在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08/17/72880_613051755.shtml
3.小麦玉米)化肥利用率平均为41.3%,2023年农药利用率为42.7%,提2022年,我国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化肥利用率平均为41.3%,2023年农药利用率为42.7%,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举措需进一步加强落实。经济作物亩均化肥农药用量约为粮食作物的2—8倍,减量潜力大。违规生产销售使用非标农用地膜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比较突出,地膜回收机械适用范围、性能、作业成本有待优化,地膜厚度标准亟需调整https://xueqiu.com/9472407023/305841845
4.利用率过40%: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现目标新闻新闻 新华视频 2021(上) 00:00/00:00 自动 倍速 利用率过40%: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现目标 节目简介https://www.mgtv.com/b/357469/10919428.html
5.农业部:2020年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农业部自去年开始推进的一项措施,旨在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以及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将助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从而有效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https://www.chinabgao.com/info/95581.html
6.阳谷县化肥农药两减措施存在问题及建议.docx阳谷县化肥农药两减措施存在问题及建议.docx,PAGE PAGE 1 阳谷县化肥农药两减措施存在问题及建议 阳谷县化肥农药两减措施存在问题及建议 引言 20世纪,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化肥、农药利用率在降低,病虫害加剧[1],土壤对农作物的供肥、供水、供气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13/7005002003004122.shtm
7.农药利用率(精选六篇)农药利用率 篇1 静电喷雾法:在喷药机具上安装高压静电发生装置, 使带电喷施的药液雾滴在作物叶片表面的沉积量大幅增加, 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达90%~95%。 胶囊化施药法:比较适用于水田。只需把加工好的药丸均匀地撒施于田中即可, 可比常规施药法提高十几倍工效, 而且没有农药漂移现象。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x7o1uk.html
8.农资网·农业农村部:中国化肥农药利用率正12/30 ·三聚氰胺市场周度开工率分析12/30 ·钾肥市场平淡运行,后市难言利好12/30 ·中国磷肥行业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湖12/30 ·2019年复合肥这样走过12/30 ·尿素短期关注1700附近支撑12/30 ·尿素止跌反弹 市场已然好转?11/25 http://www.amp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