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葡萄,用双面胶一粒一粒粘到化肥包装袋上,再把石榴籽用扎带绑到旁边;最后拿打包快递用的泡沫、网套点缀在周围……一件带有浓郁乡村风的时装就做好了。这些服饰的设计者并不是专业设计师,而是三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男“村播”;这些服装也不是为了在T台展示,而是用于他们在田间地头带货时走秀。
“大花”“村花”和“小花”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农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覆盖率达到83.6%。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城市回到农村,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3支花果蔬”也是这样的一个“村播”团队。
“大凉山在以前是很困难的地方,现在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得到帮助。”近日,杨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带货,大凉山水果的品牌打出去,收获更广阔的市场。
另类直播带货
把农产品穿在身上
耳朵上挂着石榴籽,脖子上戴着一串核桃,身上是用化肥袋、网套编织的连衣裙,迈着不太标准的猫步,在机耕道、田埂路、打包车间一边走秀,一边展示手上的大凉山农货……打开“3支花果蔬”的直播间主页,你会感到,这是一群主打“画风清奇”的主播。
“3支花蔬果”直播团队
不过,创意总有枯竭的时候。“做衣服时最难点其实是样式,因为材料可以找,但样式需要灵感。”杨洌透露,他们以前做的衣服主要是短裙加抹胸,很难突破到拖尾长裙、连衣裙等样式。“一般我们都是拿到材料以后开始去想怎么做,有时候灵感枯竭了一两天都想不出来合适的思路。”
走秀式卖农货
既吸“睛”又吸金
事实上,“三兄弟”的带货风格在一开始并不是这样,最初,也像大多数农产品带货主播一样,走严肃专业的带货风格。
形式的变化源于偶然的机会,一条网络视频启发了“三兄弟”,于是想能不能把这种方式用于大凉山的农产品宣传。“他们的衣服比较粗糙,我们就想着能不能精细化一点,做出来自己的风格,没想到就走出了自己的路。”
“3支花蔬果”走秀带货
不过,这样的带货方式在开始时也遭到了很多质疑,最大的质疑就是来自于“三兄弟”自己。“当时觉得太离谱了,三个大男人在外面穿上这样的衣服走秀‘特别’不好意思。”杨洌说,初期拍摄时,他们自己也不能够完全接受这种带货的形式,每次拍摄走秀都尽量找个没人的地方。再加上模特步也走不好,要么踩不对音乐节奏,要么频繁笑场,拍久一点,贴在身上固定衣服的透明胶、双面胶又脱落了。“一条视频NG次数在30次以上,都很正常。”
最近,“三兄弟”正在考虑把更多的大凉山农产品融入到服饰制作中去。“把水果穿到身上,就是我们现在想要突破的一个点。”杨洌表示,因为这“衣服”是就地取材,不能做得太精细,所以他们正考虑能不能做得更加夸张一些。比如,不再局限于抹胸、短裙,而是在背上粘翅膀,或者加长版的拖尾长裙。
单场直播销售万斤
想用带货改变果农观念
从前,留在大城市,进入名企,成为一名光鲜的都市白领,是大部分乡村青年梦想的职业路,杨洌和他的另外两个兄弟也曾有这样的想法。
原来,“小花”杨洌和“村花”是四川一所院校的师兄弟,原本的专业都与互联网相去甚远;“如花”则是二人的好友。毕业之后,三人先后都分别都拥有了稳定的工作。那时候,恰逢家里亲戚在大凉山种的苹果滞销,向杨洌求助,希望他回到家乡试一下帮助销售苹果。
“作为年轻人,不想只当打工人,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也想去闯一闯。”在多番考察之后,杨洌随即和“村花”“如花”一起递交辞呈,回到大凉山带货直播,这才有了直播间里的“花果蔬三兄弟”。
事实上,随着视频号等短视频内容创作平台作为新职业的承载地,在“家门口”铺就出创业之路,像“三兄弟”这样返乡创业的“村播”越来越多。中国劳科院课题组《2023数字生态青年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显示,数字生态在帮助农村青年“走出来”的同时,也促使更多掌握数字技术、运营技巧和创业经验的青年返乡,助力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视频号衍生的就业收入机会达到1894万个。
在杨洌看来,回乡带货不只是帮助家乡的农货走出去,也是在把更前沿的信息带给家乡果农。“我们在选品时,只收最好的货。就是希望让果农了解到,把大凉山做成品牌,应该以质量取胜,而不是以数量取胜。”
其中,变化最直观的就是在溏心苹果。村民已经习惯在每一棵树枝桠上减少挂果量,从过去的每根枝挂3个果,减少为只挂2个果,来提升品质。这也让大凉山的溏心苹果在去年卖出了十万斤。
现在,他们每一期直播都能收获20万人次的观看,带货2000单左右的水果,平均每单6斤水果,每次都能带货上万斤水果。据透露,今年的会理石榴已卖出二十多万斤。
事实上,随着回乡从事带货直播的人越来越多,“三兄弟”也感到了压力。杨洌坦言,现在直播行业竞争激烈,他们也在考虑通过把快递、包装、人工等成本降下来,在不降低品质的前提下继续带货。
至于“野模”走秀,仍然会持续做下去。“就是穿着衣服走秀而已,你要是愿意看,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那也是很好的。”杨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