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玉米行情可以以临储政策取消前后为分水岭,2014年-2015年3月末,在临储价格支撑下国内玉米价格在高位平稳运行,价格随收购节奏调整,收购阶段玉米价格上涨,收购结束,玉米价格随即回落。临储收购价逐年上调,收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整体处于震荡偏强的走势;15年4月-16年9月,玉米迎来一波大熊市,2015年国内玉米出现高库存、高产量、高进口的三高现象,供给严重过剩,而需求疲软,该阶段最终以玉米市场大跌,收购政策改革收尾;15年10月-2023年,玉米走出了一波大牛市行情,从底部1382元/吨,最高涨至2022年5月份的3046元/吨,上涨120.4%。产需缺口长期存在是支撑玉米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从大类影响因素来看,我们习惯于把影响玉米价格的因素分为供求因素(玉米本身及其替代品的供需)、政策因素(收储抛储,拍卖等)、天气因素(国内外天气、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市场主体情绪因素(农户种植意愿、企业收购信心等)。这些因素在大级别的牛熊周期中又发挥着阶段性的作用,对阶段性行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玉米期货近十年行情回顾
图1:2014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2:2015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2016年,玉米盘面迎来了临储改革的元年,盘面巨幅下跌,区间高点1981元/吨,低点1382元/吨。2月中-3月末,年后产区基层农户集中售粮,而需求疲软打压玉米价格。同时关于2016年临储收购政策改革以及低价大量抛售陈玉米的传闻不断,市场利空氛围弥漫,3月28日收储改革消息正式落地,玉米价格跌至低点后企稳。4月初-6月中,4月底玉米临储收购正式收官,收购总量12543万吨,天量收购令市场可流动性粮源趋紧,同时下游需求回暖,深加工产品进入消费旺季,生猪价格大涨推动生猪补栏和饲料需求,带动玉米价格提升。6月中-9月末,因储量抛售加速,出库力度空前,供给端叠加新粮上市压力,而下游需求受深加工利润下降,饲料需求下降影响表现疲软,基本面承压,玉米震荡下行。10月初-11月中,深加工补贴政策频频出台,天气不佳,适成优质粮紧缺以及运费成本增加,支撑玉米价格底部反弹。11月中-12月末,年关将近,农户考虑还贷压力,售粮积板性提升,玉米集中上市,阶段性供过于求,导致玉米价格下跌。
图3:2016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2017年是国内玉米市场取消临储制度后市场化改革的第二年,DCE玉米在2016年9月末跌破1400元/吨后,重大利空出尽,底部已现,2017年展开全面反弹。区间高点1836元/吨。一季度因政策补贴及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期价触底反弹,由1500元/吨回升至1700元/吨,二、三季度伴随临储拍卖维持1600-1750元/吨区间震荡,四季度因深加工利润刺激及新增产能投放,而华北粮质不佳,东北粮源遭遇哄抢,期价大幅拉涨,突破1800大关。
图4:2017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5:2018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6:2019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7:2020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8:2021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9:2022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图10:2023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2影响玉米价格的关键因素分析
从大的类别来看,我们习惯于把影响玉米价格的因素分为供求因素(玉米本身及其替代品)、政策因素(收储抛储,拍卖等)、天气因素(国内外天气、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市场主体情绪因素(农户种植意愿、企业收购信心等)。
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跟随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008年开始实行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幅度明显,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高位。之后我国开始对临储政策实行改革,2016年临储政策退出市场,国家政策引导开始调减非优势主产区的种植面积,从2016年开始种植面积连续5年下降,2020年玉米种植止跌企稳,2021年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从政策方面来看,玉米种植面积受国家政策的指引,特别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影响,从2021年的“两稳一增”到2022年的“两稳两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给出了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关键词,那就是“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虽然国家依然再提倡油料作物的种植,但从去年调研的情况来看,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恢复性增加。
图11:2014-2023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千公顷)
中国玉米产量的变化跟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20年玉米市场供需环境发生明显转变,临储去库存化完成,市场由前期供应宽松向供需紧张转变,在玉米收割季之前,东北产区遭受三场台风的影响,单产水平下降。2021年由于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产量继续恢复性增长。2022年在黑龙江面积下降,辽宁、吉林和华北地区遭遇连续降雨的共同影响下,玉米产量出现下降。2023年部分地区受台风影响,单产水平下降,但从全国来看,天气条件整体有利于玉米生产,玉米单产水平较2022年有明显的提升,在种植面积和单产双增的情况下,玉米产量增长。
图12:2014-2023年我国玉米产量(万吨)
图13:2014-2023年我国玉米单量(千克/公顷)
图14:我国玉米年度进口量
图16:我国高粱年度进口量(万吨)
图17:我国大麦年度进口量(万吨)
图18:我国玉米及替代品年度进口量(万吨)
需求层面,当年的消费量,主要包括饲用消费、深加工消费及其他(种用、食用等,正常无需考虑)。饲用消费主要包括,生猪、肉禽、蛋禽和其他动物,饲用量变化既需要考虑养殖周期的变化,又需要考虑与替代品的相对性价比,主要有能量蛋白配方调整、饲用小麦以及其他替代品等。饲料配方的变化,国内饲料配方在应用小麦、大麦、高粱还有其他非主流能量饲料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最近十年,国内玉米饲用量呈现上行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快速增长。玉米饲用量中,猪料占比约50%,肉禽料和蛋禽料各占20%,牛羊兔子等占10%。
作为玉米下游最大的需求端,生猪存栏,尤其能繁母猪存栏和养殖利润是决定玉米下游饲用需求的关键变量。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最新《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通知,我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应稳定在3900万头左右。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2%—105%区间(即3588万—4095万头),处于产能正常波动区间。
图19:中国玉米饲用量(百万吨)
图20:生猪存栏量(万头)
图21:能繁母猪存栏量(万头)
图22:生猪养殖利润情况
玉米深加工大致可分为两类:玉米淀粉(80%)和玉米酒精(20%)。深加工消耗量主要取决于产能的扩张,加工利润的变化影响开工率的变化。另外,还需要考虑产能过剩率,下游需求变化,替代品的竞争,出口情况等等。近十年来看,深加工消耗玉米的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得益于国内经济发展带来需求的增长,深加工消耗量在18-19年达到高点,随后因为疫情等外部原因,深加工企业开机率、消耗量有所下降,随着疫情有所好转,消费量再次有所上行,随着2023年消费恢复的好转,深加工企业的开机率消耗量来到了近几年的高点,深加工玉米消耗量再次呈现上行趋势。
图23:中国玉米深加工消耗量(万吨)
图24:119家深加工企业玉米加工量
图25:66家淀粉企业开机率
图26: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平均收购价(元/吨)
图27:深加工企业玉米库存(万吨)
天气因素方面,国内外玉米种植、生长发育、收获、出口阶段的天气情况往往成为盘面炒作的热点,玉米种植生长阶段,需要适宜的水热条件,而台风、干旱天气往往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例如2023年5-9月,玉米2309合约震荡拉升近400点,原因就是炒作东北地区的台风天气对新季作物可能造成减产影响,担心产量下降;后被证伪,台风天气对东北地区产量影响较小,故后期盘面震荡下行。另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天气会对南美巴西和阿根廷,北美美国等玉米主产国天气造成影响,易引发干旱或者洪涝等灾害天气,也会阶段性的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
图28:我国玉米小麦国内流通图
3总结与展望
图29:近十年玉米行情走势
关于玉米月间价差方面,活跃合约为1月、5月、9月合约。相较于5月,1月新粮卖压较大,且恰逢过节前夕,资金需求压力下会加速售粮进度,故从近10年平均水平来看,01合约贴水05合约;9月为新旧玉米青黄不接时期,旧作消耗基本结束,新作尚无大规模收割上市,市场处于供应压力较小的时期,且需求也处于由清淡转向旺盛的转折时期,故从近10年平均水平来看,9月合约价格较5月更为坚挺。
图30:玉米15价差
图31:玉米59价差
图32:玉米91价差
基差方面,从趋势上看,玉米基差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特征,每年7—9月是基差最大的月份,1—2月、11—12月是基差最小的月份,玉米价格季节性特征从基差上可以较好得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