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上述问题,10月20日,在二十四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上,主办方特别策划了“打造中国肥料产业硅谷”论坛,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协会领导与头部企业高管齐聚一场,共话我国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粮食安全与肥料产业机遇等。
打造中国肥料产业“硅谷”论坛现场
众所周知,化肥工业起源于欧洲,是工业革命的的产物,我国化肥工业起步于上世纪40年代,建国初期,全国只有5个氮肥厂,年产量仅6000吨左右;磷肥工业更是到1958年才建立了第一家大型过磷酸钙厂,钾肥更是长期依赖进口。
“但经过几十年的筚路蓝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化肥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化肥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农业生产需要,同时还为国际市场提供优秀化肥产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高永峰在报告中分析说,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化肥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成长的态势,至2015年达到最高点,年化肥产量约为7165万吨,消费量为6200万吨;之后逐年下滑,产量近5年维持在5500万吨左右,消费量每年约以3%的速度在下滑。
“尽管如此,我国化肥供应满足率仍达110%左右,也就是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高永峰指出,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氮肥消费量约为3600多万吨,而生产量是4400多万吨;2022年的中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为5573.3万吨(折纯),而使用量不超过5300万吨。
综合目前我国化肥产业现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的化肥行业整体进入了发展的成熟期,主要产品基本都供过于求,企业开工率低,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整体利润低,生产企业数量由顶峰开始减少,大型、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增加,基础肥料产品逐渐向资源产地集中,复合肥产品逐渐向市场地集中。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高永峰
随着传统大肥行业的不断调整,一个新的品类在行业异军突起,那就是始于2015年火爆出圈的特肥。
近10年来,随着化肥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负增长的政策倒逼下,我国特种肥料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特种肥料的企业数千家,产品数万个,2022年中国特种肥料消费量占肥料总消费量的23%。
“截至2023年6月1日,仅在农业农村部登记的特肥产品就有21566个,涉及水溶肥料、缓释肥料、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而无需在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增值类肥料、稳定性肥料以及生物刺激素等,也属于特种肥料范畴。”高永峰指出。
“相比传统肥料,特肥具有功能多样化,营养精准化,施用便捷化等多种重优势,特别是特肥的生产,能耗相对较低,更加低碳、环保,更加符合绿色农业发展方向,所以未来几年,特肥的市场容量仍将进一步提升。”临沂大学耿计彪副教授在会上分析说,目前临沂市也正在推动当地的大肥企业绿色转型,特肥化就是一个重要方向,已围绕绿色改土培肥、障碍与污染土壤改良修复等方向进行科技攻关。
“特肥目前已是我国肥料行业的一大重要分支,未来它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高永峰进一步分析说,以水溶肥为例,目前农业农村部水溶肥生产企业登记数量5000多家,水溶肥料产品登记数量占特种肥料总登记数量的61%。据了解,水溶肥备案政策执行以来,水溶肥备案产品数量快速增长,年新增6万余个。2018-2022年间约增加4%,至2022年我国水溶肥产量约462万。
“未来水溶肥产量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因为我国的设施农业以及节水农业正在日趋完善,这将有力推动我国水溶性肥料消费增加。”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徐勤政分析说,加上施肥设备也日益增长,比如,截至2022年底,仅大疆农业无人机全球累计保有量突破20万台,所以,他判断:未来五年,水溶肥预计将以6%的速度增长。
“土壤修复类、中微量元素类、生物刺激素类等,这些特肥也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都将继续快速成长。”多位专家在会上表示。
肥料作为粮食的“粮食”,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而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农业农村部今年也启动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为肥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多、地少、水缺等不利因素,加上极端气候增多,肥料生产推广也必须转型升级,以匹配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需要。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肥料生产必须把传统的高资源消耗降下来,把农业生产者从大的劳动强度中替出来,把较低的低的农民收入提上来这是农业发展的目标。
“肥料的发展还需要与区域农业发展相匹配。”高祥照说,目前我国约有10万亩旱作耕地,那里适宜大力发展长效肥料;有1.5亿亩的精灌区,可以大力发展水溶肥;有4亿亩的水浇地,适宜发展新型复混肥;4亿亩的水田区,改进现行复混肥,提高营养的精准性和养分利用率。“还要针对干旱、冷冻、干热风等极端气候,研发出抗逆救灾肥,针对酸性土壤、盐碱地、重金属污染地,研发相应的改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