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型履带吊;拆解;运输;转场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guaranteeoflargecrawlercranessafetydismantlingandtransportationsafetytoensuringsafetyoflargecrawlercranesmarket.
Keywords:largecrawlercranes;decomposition;transport;transition
一、引语
我公司是从事大型起重设备租赁的专业公司,其中90%是100吨以上的大型履带吊,由于履带对公路路面的损害,严禁在公路上行驶,因此大型履带吊在转场时必须拆解转运,如何实现大型履带吊的安全转场工作是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本文根据履带吊的基层管理经验,并借助自制的专用工具,从履带吊的拆解和运输两方面着手说明如何实现大型履带吊的安全转场。
大型履带吊的安全拆解
大型履带吊的拆解是把吊车的主机、配重、左右履带及起重臂装置进行分解。转场前要制定履带吊转场方案,分解前根据方案选择基础坚固的场地作为停车场,并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熟悉拆解过程及被拆解履带吊的结构性能。
(一)起重臂的拆解
起重臂拆解前保证转台与履带架方向一致。履带吊趴杆前注意观察主机站车位置,充分估计履带吊趴杆后杆头所处位置,远离高压线等障碍物,同时必须保证配合拆杆的起重机的安全站位。如场地不能满足履带吊全趴杆,可以考虑空中拆杆,但仍需具备配合拆杆的起重机的安全站位。
趴杆前主机站位处必须坚实(因趴杆时整车重心前移,有倾翻危险),需达到履带碾压后无明显压痕,若达不到此条件需换填碾压或铺垫路基板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作为专业起重设备租赁公司,我们为不同的大型履带吊设计制作了相应的路基板,在现场路基受限时使用。如图一:
图一路基板的使用
为防止趴杆时主机车体后翘或前方压低造成的倾翻事故,向前方趴杆时需在履带前端放置锲块,使履带与地面之间有一角度,若没有配备专用锲块(专用锲块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制的),则用枕木代替也可。向侧方趴杆时,需安装侧扳起支腿,侧扳起支腿油缸底部需铺垫钢板,增大着力点的接触面。如图二:
图二趴杆时锲块的放置
趴杆时需专人观察杆头,及履带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带塔式工况的车型,一定要注意防倾油缸或防倾撑杆的位置,否则易把防倾杆压弯,或把防倾油缸前的臂架顶裂。如图三、图四:
图三防倾油缸前的臂架顶裂
图四压弯的防倾杆
带塔式工况或副臂的车型趴杆时需利用辅助吊车,辅助吊车的作用对于固定副臂车型是保证固定副臂臂头安全平放(因固定副臂与主臂间有两个固定角度,趴杆时固定副臂臂头先接触地面),对于塔式工况的车型是平衡前后撑架的重力,配合变幅卷扬,拆除前后与撑架连接的拉板或拉绳,收幅钢绳。辅助吊车的性能必须满足吊装要求,因完成辅助过程是辅助吊车操作人员,指挥人员,履带吊操作人员三者之间的配合过程,考虑到配合不好时辅助吊车受力会加大的因素,所以选择辅助吊车及吊绳时要考虑前后撑架的重量,及塔臂臂架的重量否则易发生吊装钢丝绳断裂或辅助吊车倾翻等起重事故,辅助吊车的站位也是选择辅助吊车车型的因素之一,通常不小于25吨。辅助吊车操作时要给予技术交底,使之明白辅助的目的,配合的步骤等。如图五:
图五辅助吊车吊绳断裂后造成塔臂损坏
起重臂放到地面后用马蹬或枕木垫平整后,把配重全部卸下来。然后降低A型架,将变幅滑轮组调到适当位置,置于A型架上,断开绷绳,将主、副起升绳卸下来,分别缠入卷筒。完成上述作业后,可将起重臂连接轴销退出,依次拆卸臂节。安装或拆卸起重臂时都必须用吊装带,严禁使用钢丝绳吊装。
(二)履带的拆卸(相当关键和重要的一步)
1.将4个支腿油缸旋转到工作位置,放好支撑座。此时注意支撑座下需要垫枕木或小路基箱,垫枕木或小路基箱时注意不要占用拖车的位置,否者拖车倒入的位置不够,无法装车。支撑座下的脚垫要牢固,不允许使用朽木。因枕木易腐烂,重复使用次数不宜过多,所以我们设计制作了可以长期使用安全可靠的小路基箱,通过在大型履带吊上使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如图六:
图六支撑座下小路基箱的使用
小路基箱的作用:
(1)解决了主机顶升高度不够的问题。需要主机本体顶升的高度由拖车的拖板高度决定,目前拖车拖板高度在80cm―120cm。因油缸顶升的高度有限,经常会遇到顶升高度不够的情况,之前都是利用枕木或其它东西垫在支撑座下以增加高度,但多根枕木有时规格不一样,甚至会遇到腐烂的枕木,存在将枕木压裂或压断的安全隐患,造成支撑座倾斜,本体倾翻的危险。支撑座下垫一块小路基箱(高度约25cm)即可安全解决主机顶升高度不够的问题。
(2)减小压强。由于施工现场条件受限,通常情况地基达不到要求状态,而4个支撑座分担了整个主机和2个履带的重量,压强大,易下沉,小路基箱通常长80cm、宽50cm,垫了路基箱后,增加了脚板与地面的接触面,大大减小了压强,避免基础下沉情况的发生。
2.添加支撑座或取出支撑座时要把主机回转至不受力的一方方可操作。否则易倾翻。
3.变幅滑轮组应放到驾驶室一方,严禁往后放,因本身后方重量集中,整车重心偏后。还影响高度增加,运输易超高,不方便。
4.顶车时4个支腿必须呈八字型,否则易造成主机倾翻。
5.支腿油缸伸出将主机顶起后,此时两边履带已不受力,使用辅助起重机,把履带架轻轻吊起,并慢慢脱离底座。在只拆掉一边履带时,严禁回转主机,否则易造成主机倾翻。
6.保证主机转台与拖车方向一致,使拖车慢慢倒入主机下方,确定主机在拖板上的位置合适后,收回支腿油缸,使主机本体落到拖车上,主机装上拖车后必须先封车再移动。
三、大型履带吊的安全运输
(一)如果起重设备租赁公司无法利用自身力量来完成长途运输工作,应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法,把整个运输工作交给有实力的运输公司来承担。
(二)各个施工点之间通常路途遥远,沿途路况复杂,特别是限高、限宽、限重、限速的路段,需要事先做好路线设计,办好各种交通放行手续。
(三)运输前要做好封车工作,要注意:(1)封车用的绳子强度要够。(2)拖车平板与主机之间最好加入一些薄木板,增加摩擦力,防主机滑动。(3)当杆与配重等混装时一定要铺垫木头,防止碰撞。固定起重臂的绳子不允许用钢丝绳,且杆与车厢底部接触部位加垫轮胎外壳。
每车必须登记填写货物清单,做好实物交接工作和路途押运工作。
按照整车价值购买运输保险。
四、总结
一、发挥生态优势,加快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二是抓龙头。一方面,扩张升级现有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打破行业、地域界限,积极实施兼并、重组、联合、租赁等,推动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和扶持大型加工企业把科研、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资本运作等环节联为一体,建成全产业链经营新模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引进牵动力强的战略投资者。围绕重点发展的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白酒、乳制品、肉制品和高端苏打水九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思路,深入研究全国市场,准确把握国内大型加工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战略布局,主动接洽,抢占先机寻求合作,引进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靠品牌企业把绿色有机食品推向市场。
三是抓基地。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快速发展,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基地的集约化、标准化、科技化水平,增强基地原料供给能力。尤其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发展之路,以“生态化、减量化、无害化”为目标,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广泛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绿色生物防控等循环农业技术,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探索推广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二、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借助“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利机遇,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改革,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一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让土地“活”起来。加快土地确权,尽快完成农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农村范围内国有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为赋予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进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上市交易等各项改革打好基础,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强化服务保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开展好信息、法律政策咨询、合同签订和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二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活”起来。加快发展微型金融组织,推进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面向“三农”的中小型银行,尤其是推进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服务网点,尽快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调动和发挥“三农”金融机构作用,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向农村发展,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全面开展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资源使用权、预期收益权“三权”抵押贷款工作,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着力解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三是加快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让粮食市场“活”起来。重点是探索推进合作社入股、收购、兼并粮食收储企业,促进合作社进入市场,扩大粮食流通;鼓励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参与粮食收储企业改制,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集收储、加工、物流等于一体的大型粮食流通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粮食银行”,实现抱团发展,双赢发展;推广克山县马铃薯交易信息平台经验,探索在市级层面建立粮食交易信息平台,通过做大做强粮食购销企业,搞活粮食市场流通,促进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强化支撑保障,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全面加强农业基础支撑保障能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农业持续高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基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保障能力。加强农机化建设。充分发挥好现有191个现代农机合作社作用,加快建设新批复的16个现代农机合作社,扩大大机械作业面积,提高农机耕作水平,促进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加强水利化建设。加强生态化建设。抓好防沙治沙、村屯绿化、公路绿化、生态经济林、农田防护林优化更新五大工程建设,以黑土区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畜禽养殖方式转变,积极推进生态化养殖场建设。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种植业深入实施“2513”高产创建工程,大力推广应用高产新技术、新模式,到“十二五”末使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亿斤以上。养殖业围绕“两牛一猪”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加快标准化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普及步伐,通过良种、良法、良料、良医、良管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打牢产业基础上下工夫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在建设美丽家园上下工夫
关键词:叶维廉;中国诗学;生态美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现象学
Abstract:YeWeilianiswellregardedtheNo.1amongChinesescholarstoexpoundthesystemofChineseclassicalaesthetictheoryintermsofecologicalunderstanding.FromacomparativeperspectivebetweenChinaandWest,Yeexploitedandinterpretedtheviewof“drawingupongreatharmony”and“viewingtheobjectfromtheobject'sview”inChineseclassicalpoetics,henceassociatingittoaphenomenologicalunderstandingandalsoshowingadeepconcernofecologicalaesthetics.AllthiscastsalightontheoreticalconnectionsbetweenChineseecologicalaestheticsandecologicalliterarycriticismandotheracademicfieldsandonmodernizationofstudyofChineseclassicalaestheticsofliteratureandartandparticipationincurrentculturalconstruction.
KeyWords:YeWeilian;ecologicalaesthetics;drawingupongreatharmony;viewingtheobjectfromtheobject'sview;phenomenology
近10年来,以生态的视野和理论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特别是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渐次成为学术界一大热点。以生态之眼来看,在比较文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叶维廉先生的理论批评及其比较诗学建构,具有浓厚的生态美学色彩。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是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把生态理论与美学、诗学批评结合得比较好的,叶维廉也堪称较为成功的一个。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一、叶氏早期两本深染生态
而在叶氏用来阐释中国传统并与之对接、互释的西方最新理论思潮中,最为明显、也为大家所称道的是现象学美学。然而笔者认为,另一思潮同样重要,但迄今未能引起注意,那就是其时在美国风行的绿色环保运动和生态理论。
关于叶先生与美国绿色环保运动及其生态理论的事实联系,由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有限,在此难以妄言。但叶氏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两本代表性论著,则凸显了十足的生态美学精神。再联系到此时生态环保思潮在欧美正在风行,叶先生受到此方面的影响,我想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说笔者的上述解读是否符合《二十四诗品》的语境还不一定得到所有人认同的话,那么笔者却坚信这一解释完全符合叶维廉《饮之太和》这一书名的用心与意旨,因为我们在叶氏的那本书中读到了太多的富有生态精神的美学表述。在《饮之太和》中,叶氏历数了西方文化对“荒野的自然界”的“抗拒的态度”,深深感叹“宇宙万物与我们交谈的境界已经完全消失了!”他称引近代诗人罗拔·邓肯(RobertDuncan)的抱怨,斥责西方人“破坏与掠夺自然而不视之为罪恶,却美其名为‘改造天机’,如此之妄自尊大”!感叹“西方人对他们的生物环境(自然界)——他们食物、气力、精神的源头作了何等的破坏”!“而称工业的煤烟为‘黑色的牡丹’!称之为‘一切文明之母!’”这样,正如叶氏引美国现代诗人史德所说,导致“‘生态的平衡’被破坏了:许多鱼类被水污毒化,洛杉矶山上的松杉被浓浊的空气窒死,自然的律动完全被化学和马达的律动所取代”。[6]197-206
正如德国美学家席勒在《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里所启发的,古代诗人“就是自然”,而现代诗人则“追寻自然”。由于从自然、和谐的生态角度来看问题,对“生态平衡被破坏了”的现代情势的批评,在叶维廉那里,就与回归太和的复归意识紧紧联系起来。他说:“无怪乎过度工业化和机械化的西方不断有人呼吁回归太和,回到初民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保有的一种仪式的和谐。”而回归太和,“不是去了解他们过去如何,而是了解我们为人之本质”。(引美国近代诗人罗拔·邓肯语)而是去“掌握远古、原始的形态作为一切基本的维系于自然的文化模子”。(引美国近代诗人史德语)[6]209-211也就是说,人类的原初时期,人与自然原本是一体的,人具有与自然万物直接接触和对话交往的灵性与特质。但随着文明的深进,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作为的加强,人类开始逐渐与自然界相疏离,并成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杀手。因此,叶维廉对破坏自然生态秩序的现代情势的批评,对回归太古的和谐、自然的美学理想的追求,都体现了鲜明的生态美学精神。叶维廉接着说:
对史德和他的同代诗人,把primitive这个字加上“落后”的含义正表示人把它之为人的神圣的人性作了可耻的歪曲。Primitive就是“原”、“始”的意思。这一点必须要改正。
原始民族的世界观里含有一种我们应该经常参考和学习的智慧。如果我们已经濒临文化发展极致的后期,我们必需设法去了解原始人如何和自然的力量交谈、交往……[6]211
二、在比较视野中确认中国诗学“以物观物”的生态美学精神
你问我的诗的态度是怎样的:我想主要是要找出人与自然适切的关系,个人、自我不应该是一个掠夺者,自然应该能为自己说话,在某种适切的关系里说话——不只作背景或象征用。[7]183
把这种诗歌主张和叶先生所阐释、所发掘的中国古典美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即物即真”的传统进行汇通,凸显出的思想和追求,就自然深契于生态的美学精神了。
以物观物,不以身观物,消除主客而齐物,肯定物各自然、各当其所的自由兴发:不封、不隐、不荣华。语言文字,不应用以把自我的意义、结构、系统投射入万物,把万物作为自我意义的反映;语言文字只应用来点兴逗发素朴自由原本的万物自宇宙现象涌现时的气韵气象。所以复得素朴自然胸襟的诗人,在诗作里逐渐剔除演义性、解说性的程序,增高事物并生并发的自由兴现,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不刻意调停、尽量减少干扰的表达方式来接近自然现象的活动。[8]
叶维廉紧紧抓住这对中国固有概念,并以中西比较的宏观视野,以富有生态精神的现代意识对原本就潜含生态意蕴的“以物观物”进行了重点阐释,从而使这一古典概念通向了现代,焕发了生机。在叶氏看来,由于“以物观物”消解了自我中心、人类中心的偏执,将自己的智识忘掉,让主体虚位,“虚以待物”,如此便可包容万物而不伤害万物,任由万物自由兴发。这种境界,庄子称之为“心斋”、“坐忘”、“虚静”,是摆脱了一切功利是非之心的审美境界,达到这种境界而与外物相接便可“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便可“胜物而不伤”。[10]《内篇·应帝王第七》叶维廉这样解说道:“物既客亦主,我既主亦客。彼此能自由换位”,诗人依着万物“各自内在的机枢、内在的生命明澈地显现;认同万物也可以说是怀抱万物,所以有一种独特的和谐与亲切,使它们保持本来的姿势、势态、形现、演化。”[7]107“以物观物”的运思方式一直为中国诗人看重,故而能够物我自由兴发,接近“真实世界”。
对于“以物观物”的运思方式所导致的中国古典诗学具有生态精神的美感视境,叶维廉说:“由于诗人不坚持人为的秩序高于自然现象本身的秩序,所以能够任事物毫不沾知性的瑕疵地从自然现象里纯然倾出”。中国山水诗,“景物自然发生与演出,作者毫不介入,既未用主观情绪去渲染事物,亦无知性的逻辑去扰乱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的姿态。在这种观物的感应形态之下的表现里,景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因为作者不介入来对事物解说,是故不隔,而读者亦自然要参与美感经验直接的创造”[6]14-15。
三、现象学与生态美学的会通
毋庸讳言,叶维廉那种主张任由自然景象自动、自发、自然显现的诗观,既是生态精神的,更是现象学的。叶氏的那种具有生态美学精神的诗歌美学理论,体现了现象学与生态美学的会通。目前国内学术界往往把生态批评与现象学存在论联系起来,叶维廉似乎应该算着华人世界中最早的一个。
如果说庄子的“以物观物”的自然美学与西方古典美学存在着上述重大差异的话,那么在叶维廉看来,庄子所代表的中国古典审美感应方式却又与西方现象学美学获得了“会通”。因为现象学美学的一个最大的努力,就是要回到现象本身。纵观西方思想,叶维廉认为:
现代西方对于宇宙观的调整,颇为繁复,……但我们在此只欲指出:所有的现代思想及艺术,由现象哲学家到JeanDubuffet的“反文化立场”,都极力要推翻古典哲人(尤指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抽象思维系统而回到具体的存在现象。几乎所有的现象哲学家都曾提出此问题。[7]56
叶氏指出,现象学美学家、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所致力的回到苏格拉底以前的原真状态,力求呈现“存在的具体性”,以及梅露彭迪所主张的回到“概念化之前的世界”,重建与世界的直接、原始的接触,这些与道家“以物观物”的感应方式极为相似。他说:“要消除玄学的累赘、概念的累赘也可以说是海德格哲学最用力的地方。像道家的返璞归真,海德格对原真事物的重认,使到美学有了一个新的开始。”[11]按照叶先生的言下之意,以现象学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现当代美学的走向已与西方古典美学大为不同,而道家“以物观物”的自然美学与西方“以我观物”的感应方式所导致的古典美学视境迥异,倒是道家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诗学“以物观物”的自然美学与西方现当代美学大潮有共通之处。正是从这一“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叶维廉深爱庄子,他经常“进出于西洋作品之间”,“始终不信服柏拉图以还所强调的‘永恒的轮廓’,……还是认为庄子的‘化’的意念才迹近实境”。[12]
如前所述,叶维廉针对“生态平衡被破坏了”的现代情势,提出了回归太和的主张。这一回归也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复归。钱钟书曾谈到三种不同的处理天、人关系的学术思想:“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13]这三种天、人关系影响到不同的美感视境。而且,“人心之通天”的境界更容易在人与自然尚未疏离分化、生态环境尚未遭受破坏的自然远古时世得到实现。有趣的是,叶维廉也引禅宗《传灯录》那段有名的公案来说明不同的感物方式所引发的不同的美感视境: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注:参见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叶氏在引用时有些出入,据此本更正。]
叶氏并以胡塞尔的现象学概念来解释这三种观物、感物方式。“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无疑是经过“解蔽”之后所达到的澄明、透彻之境。
不妨这样认为,西方现代兴起的对远古原始文化研究的兴趣,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对现代人的思维、对文明人的存在状况日益陷入困境的危机感使然。影响更大的、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哲学、美学,正是这一思潮的集大成式的表现者。海德格尔主张抛弃统治西方2000多年的形而上学理性思维体系,返回苏格拉底以前的观念,其核心就是要恢复概念前、语言前的原真状态,以建立与自然世界原始的、直接的接触。海德格尔的这一终极性思路很容易使人们把他与老庄的复远古思想联系起来,因为“双方的思维方式都是一种源于(或缘于)人生的原初体验视野的、纯境域构成的思维方式”[15]。这种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是诗性的,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叶维廉.中国诗学(增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福永光司.庄子[M]∥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57.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348.
[5]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叶维廉.饮之太和[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0.
[7]叶维廉.比较诗学[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
[8]叶维廉.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M]∥叶维廉.饮之太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0:259-260.
[9]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叶维廉.道家美学·山水诗·海德格[M]∥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169.
[12]叶维廉.秩序的生长[M].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