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武汉与春天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这份藏在季节交替中不易察觉的变化,总能被田间地头的农耕者敏锐地捕捉住。
不过,与过往主要以人力为主的耕种模式相比,现在愈加智能的农机具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将农业生产者从田垄间“解放”出来,以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精准的方式完成秋收、冬播、春耕与夏收。这也是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繁忙的冬播岁月里,我们走进了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的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近距离感受并见证智慧农机如何助力现代农业高效生产。
12月中旬,记者驱车来到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见到合作社理事长郭松时,他正在与负责智慧农机的同事讨论当下的冬播与即将到来的春耕中,如何在合作社5000亩农田上更加高效地应用智慧农耕系统。
站在田垄之上,记者眼前正好有一台智能旋耕机正在对整片农田进行翻土、平整的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充分准备。
农田里,加装了农用北斗智能系统的旋耕机称得上是大显身手——翻耕、旋地,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有序,而且始终按照既定路线进行工作,效率比人工高出许多。
郭松告诉记者,加装了“智慧大脑”的农机设备在工作时的误差大概只有一两厘米,不会存在重播和漏播的情况,这就给合作社节约了一笔不小的生产资料成本。
这样的智能旋耕机只是郭家台农机合作社“智能农机队”中的代表之一。原来,在武汉市启动智能农机示范项目以后,郭松主理的这座智慧合作社就陆续升级了多种粮食生产中所需的新型耕种收管农机装备,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机收损耗、增加了农业收益。
比如,玉米专用的种肥同播机可以精准设置每亩农田所需的种子数量,控制播撒的行距和间距。如果在工作中出现漏播的情况,同播机驾驶室里的智慧系统会及时预警。
再比如,通过植保无人机进行田间管理时,雾化后的农药能更加均匀地喷洒在田间麦苗上,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50亩,既省力又省钱;多光谱无人机则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提供多光谱成像系统,实现航测作物生长情况,从而进行变量施肥,让农作物生长弱势的部位快速补齐……
更令人感叹的是,这些智慧农机装备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软件系统实现互联。操作者在弹指之间就能“指挥”农机完成充电、启动、自动打火。“智能农机具上有专门的定位,我们事先完成点位布局后,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状态下的自动作业。”郭松说。
目前,郭家台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智慧农机的助力下,除了服务东西湖的辛安渡、走马岭、新沟、径河等街道,还计划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将农业生产的“智慧种子”撒播到更广袤的土地。
近年来,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持续将粮食生产摆在“三农”工作首要位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智能农机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为实施乡村振兴不断提供智慧装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