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精选5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5.00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有害生物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田地环境治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对数据进行公正、客观和准确评判,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1.1建立检测机构并配备了设施和人员

1.2开展日常监测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立后,在设备齐全、人员充足的基础上,开始了监测工作,从2000年开始,陆续建立了100多个监测点,其监测工作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了最基础、最科学的数据,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水平得到保障。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县级检测站建设难度大,职能划分不明确

2.2缺乏专业检测人员和资金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一项技术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正常运转来说,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技术落后,缺少专业人员。缺少专业人员主要是因为检测机构内部人员流动不顺畅,没有面向社会进行招聘,检测机构筹建时没有明确设置,对内部人员安排不妥当。另外,资金的缺乏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顺利运转产生了阻碍,这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正常运转的最大阻碍。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现有检测设备与检测职能不相符,导致很难做好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对策

3.1对经费使用方法进行改革

一是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经费进行预算,以改革目前经费使用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是公益性质的机构,不是经营机构,所以应当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经费预算,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正常进行。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正常进行的关键;二是地方政府应在能力范围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行相应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机构的设备正常购买,并将检测机构的预算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内,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最大力度的支持。

3.2加大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

3.3进行资源整合,按照标准整体化推进

4结语

参考文献

[1]任红彦.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现状及优化策略[J].论苑,2011,(06).

总体目标:通过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全年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总体任务:实施农业标准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建立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机制,落实监管措施,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

重点工作:

1.以农业标准化为主线,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

1.1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一是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修)定”工作步伐,计划新制(修)定50项农业标准。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吉林省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为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执法依据。二是加快标准示范推广,结合我省“五百工程”,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基地、企业),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1.2建立与国际建设标准相接轨的检验检测体系结合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特点,以“建设体系、完善设施、强化手段、提高素质”为目标,尽快完善检测功能、提高检测质量、提升检测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按照国家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要求,逐步建立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好国家投资的1个省级质检中心和36个县级质检站。

1.3建立与国际认证标准相符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一是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的培育、认证、登记保护和开发;二是做好认证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实现“三品一标”在规模上的扩张,质量上的提升;三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农产品;四是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GMP、种植业GAP和农产品加工业HACCP认证。逐步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配套的认证格局。

2.以全程监控为重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本着“突出重点,全程监管”的原则,重点抓好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三品”和蔬菜、水果的质量监管,对主要种植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重点监测和抽查,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惩处力度。

2.1抓好源头治理,把好农产品生产头道关口一是把好产地环境关,认真开展“三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和“三品”基地污染监控等产地安全管理工作;二是把好投入品质量关,以农药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农资生产和经营秩序,从源头把住农资产品质量关和市场准入关。

2.2抓好产品监管,把好农产品产地准出关对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全程监管,探索产地准出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一是引导基地、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建立生产经营记录和档案;二是指导和培训生产者开展农药选型及科学合理规范使用;三是监督指导基地蔬菜开展质量安全准出性检验;四是鼓励生产者使用包装及标识,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奠定基础。

2.3强化政府监督,把好生产与流通两大领域监测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确保“基地监控”与“市场监督”的“双重”监管。一是将监测工作制度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二是将监测工作科学化。要按照国际风险评估的理念来确定监测目标,确保监测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三是将监测工作系统化。以蔬菜、水果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开展例行监测工作。以人参、食用菌等特产品为切入点,开展专项抽查工作。以水稻、花生等优势粮经作物为初步探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

3.以完善监管制度为切入点,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3.1建立监管制度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产地准出和例行监测、产品追溯”等质量安全十项监管制度,全面构建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3.2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各级农产品执法监管队伍的公正、廉洁、高效。

3.3建立监管模式通过法及配套制度的全面实施,建立自上而下,由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到终端产品全链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3.4优化监管机制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关系,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长效化。

4.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为支撑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4.1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危害因素摸底调查,摸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隐患和产生环节。针对质量普查、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群众举报和媒体披露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4.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切实加强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4.3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上下联动、信息通畅、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甄别、分析、评价和等工作程序加强舆情监控,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

5.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建设

5.1完成《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世行贷款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工作。

5.2继续深入开展《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项目》吉林省投资项目实施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六大体系构建提供基础保障。

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落实责任确保抓好省市县三级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特别要加强乡镇级监管队伍建设。

2.配套政策,保障运行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有关生产、经济主体开展农业标准化活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顺利推进。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和顺县义兴镇凤台村村位于和顺县城西部,距县城4公里,全村区域面积为4.5平方公里,总户数400户,村总人口906口,2011年底,全村耕地面积1062亩,其中:蔬菜大棚60亩,玉米840亩,谷子65亩,马铃薯52亩,杂粮4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年均气温6.3℃,平均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582mm,清漳河从村南流过,村北面是云龙山,南面是凤山,207国道从村中通过,距村200m有年产量90万t的一缘煤矿,农民收入主要以煤矿打工及种植为主。

全村施化肥42000kg,种类为: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玉米、谷子全部采用地膜覆盖,亩用地膜2kg,全村覆盖地膜1810kg,使用农药182kg,一户养鸡,规模是20000只,一户养猪,规模是220头,鸡、猪粪便年排放量80t左右,粪便堆沤后,大部分施入蔬菜大棚中,小部分施入农田。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

二、存在问题

1、农药污染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安全用药意识薄弱,不注意用药造成的污染及对人畜的影响,有些农民打药后,随意倾倒喷雾器中剩余的农药,导致污染了饮用水源;二是农民对科学用药认识不足:有些农民用药时,不对症下药;有些人用药时,恨虫不死,不按使用标签上的使用方法适量用药,而是擅自加大药量,不仅浪费农药,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还有的农民不按照安全间隔期喷药,农药残留屡屡使农产品食用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2、化肥污染

一些农户只施氮肥,或基肥施用比例过大,在灌水早且额度大的条件下,导致土壤径流渗失,降低了肥料养分利用率,从而造成土壤坂结,生产出的农产品品质差,产量低。

3、农膜污染

4、畜禽粪便污染

据调查:每头猪每天排粪1.9kg,含氮19g,含磷13.3g;每头牛每天排粪30kg,含氮129g,含磷51g;每只鸡每天排粪0.14kg,含氮1.9g,含磷0.78g;可见畜禽养殖业排泄物严重污染了农业环境。

三、做好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宣传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同时,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明知故犯、不讲道德、恶意使用有毒有害投入品行为者要给予严厉打击,要进行媒体曝光,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步入正确轨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三是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全面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提倡用沼肥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模式,拓宽“三沼”使用范围,延长沼气产业链,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确保沼气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等基层体系。农产品生产的地点在乡村,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最基础、最基本的监管环节,必须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真正形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上下贯通、左右合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园区、生产企业,努力壮大自己的内部监管员队伍,促进企业自律,促进企业落实农产品生产的主体责任。

五是要狠抓基地建设,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要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农产品认证,抓农产品的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认证产品的监管,深入开展“三品”的监督抽查;整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规范企业用标行为,确保农产品包装标志信息真实完整;完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记录,加强技术培训和监督指导,确保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和销售记录完整。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2011年敦化市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农业、牧业、特产、水利、环保、财政、科技、广电、粮食、烟草、技术监督、药品监督、工商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推广和质量检测机构,确保技术有人推,工作有人管。各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并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2.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2.1编制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规程收集整理了18项地方、行业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8项敦化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汇编成《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手册》,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全市实际编写《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知识手册》,共印制7000册,发放给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户进行推广使用,发挥了明显的技术推广作用。

2.2严格落实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印制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日志》5000册,完整记录标准化生产全过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目的。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农业生产环节定期到村屯进行检查指导,避免违反规程操作,严格监督生产全过程,从生产环节上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年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30万亩,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有效解决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效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2.4创新科技推广服务方式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项目,结对培育农业示范户2000多户,加快了农业标准化技术成果转化。主要技术成果的入户率和应用率达到75%以上,对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2.5规范核心示范区,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作用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选择一批基础好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新格局。2011年,组建了市、乡二级科技示范园区21处,其中市级园区2处、乡级园区19处。示范园区总面积2764.5亩(其中:食用菌100万袋)。

2.6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引导和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订单农业,带动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全市共有2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11万多公顷订单农业,带动4万多户农民生产,带动标准化生产种植面积达到40多万亩。

3.做好检测服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敦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现有检测人员8人,检验(化验)室11间,仪器设备41台(套),能够定期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的土壤、农药、化肥等质量问题进行检测监控,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进行检测监督。制订了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检测标准:禁止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保护利用天敌资源;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为及时了解农产品安全状况,根据各个农事季节、重要节假期及重大活动,坚持日常检测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全年对全市范围内中心市场、万客隆超市、康惠批发市场、江南镇蔬菜基地等重点种植区提供检测服务。形成了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中心,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生产基地、超市检测点为基础,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2011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联合5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检测次数10次,检测种类15种;对中心市场检测4次,检测种类11种;对江南镇双胜村、站北、六顶山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19次,检测种类13种,全市累计检测面积6000公顷以上,检验合格率90%以上。

4.开展优质品牌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品牌是标准化的产物,更是企业的生命。敦化市高度重视培育特色品牌、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农交会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名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转变。截至目前,全市有鸿发食品等2家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企业,有机产品9种,年产量1000吨;有敖东食品等4家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绿色产品8种,年产量6800吨;草还丹等4家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企业,无公害产品13种,产量620000吨。被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批准可使用省级无公害基地标志的企业有10家,产品20个,发展规模11000公顷。还有雁鸣湖工贸、宝利祥蜂业等5家企业,14种产品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吉林省名牌农产品”。

5.整顿市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1整顿农资市场,规范经营秩序,把好投入品质量关敦化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业人员和专用车辆,以经常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明察和暗防相结合的方式,以品种专项治理为重点,标签管理为突破口,加强与公安、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全面加大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

5.1.1突出重点产品整治在农资的购销旺季,结合省、州农委《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打击侵犯农作物品种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及制售假冒伪劣种子专项行动方案》的有关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对重大的案件及时曝光,震慑不法分子,发现不具备农资经营资格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并将群众反映强烈、市场检查中问题突出的区域、市场、产品和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范围,提高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实效性。对违法生产、经营不合格农资产品进行立案,坚决查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执法过程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执法监管效能和快速反应能力,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对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和日常执法巡查力度,保证农资监管工作不留死角。

种子监管方面:以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种子为重点,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超范围经营、越区种植、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未按规定建立经营档案、品种包装标签介绍与审定公告表述不符等违法行为。

农药监管方面:严格按照2007年底颁布的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规范农药登记管理,加大农药产品质量和农药标签检查力度,以杀虫剂、杀菌剂和种子包衣剂为重点,坚决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分、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证或冒证、标签不符合规定以及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农药以及掺杂和销售高毒剧毒农药的违法行为。

肥料监管方面:以复混肥、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及床土调酸剂为重点,严查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测,建立完善配方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加强对肥料登记产品的后续管理。

5.1.2引导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加快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宣传、培训、监管等手段,强化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意识。并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市场主体资格审查情况、消费者投诉状况、公众评价等信息,逐步建立农资生产经营诚信档案,构建信用管理平台,实行分类监管。并要求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农资生产经营台帐,并定期依法进行排查,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改正。通过建立和完善假劣农资黑名单制度,将屡教不改的假劣农资生产经营者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和完善重要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逐步实现重要农资产品销售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目标。与工商、消协共同树立了农资企业标兵店15家。

2011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58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65台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278家,查处农资违法案件17起,为农民查看苗情28次,调解经营企业和农民消费者纠纷33起,有效地震慑了农资违法违规行为。

5.2整顿产品流通市场,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全市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点,加大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抽查力度,监督指导农产品市场履行质量安全义务。保证每次抽检果蔬6个样品以上,并把检测结果实时,引导消费者消费。还对农民产业协会、农产品运销大户等市场主体的进行登记管理,引导和督促农产品经营者建立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商品备案、质量安全等制度。

6.提高种植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体系

为保证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坚持从源头抓起,整合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冬春农民培训等项目资源,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班,通过集中授课、多媒体教学、田间指导等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让示范户掌握标准化生产种植要点,提高他们对标准化的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7.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监管

1睢宁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近年来,地方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县、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措施不完善、监管手段不配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持续开展。

1.1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使农产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按农业部及省农委的文件精神,2011年底我县各镇均在镇农技服务中心相继挂牌成立了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结合“五有”乡(镇)站建设和利用省奖补资金,配置了必备的服务设施,建立了镇级农产品安全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队伍,对镇域农产品生产开展日常监督巡查和技术服务工作。至2013年9月,市、县按照“江苏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考核评价”标准,分别就组织保障、制度建设、日常监管、标准化技术推广、质量安全等进行综合评价,考评结果,合格镇10个(70~80分)占62.5%,其中优秀镇3个(90分以上),占合格镇30%。说明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已经起步,使监管关口前移。

1.2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并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促进作用2012年以来,分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3个(魏集镇、王集镇、双沟镇),在镇农技中心建成镇中心检测室3个,建立蔬菜基地农残检测点9个,均配有实验操作台、农残速测仪、样品冷藏箱、冰箱、电子天平等检验检测设备。在示范镇示范推广应用技术标准,开展农药残留检测、投入品控制监管,规范使用包装标识等,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这些对增强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均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促进作用。

1.3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近年来,我县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发展加快。全县蔬菜年种植面积2.67万hm2以上,设施蔬菜(瓜)种植面积0.8万~1.0万hm2。蔬菜优质栽培技术服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农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多年来,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财政项目支持等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技术标准(规程)应用、开展农药残留自检和监督抽检、建立生产农事档案、规范使用包装标识等规范生产行为,提高企业(基地)产品质量意识和监管能力。目前,全县规模基地技术标准普及率85%以上,建有蔬菜基地农残检测室11个,占规模基地的30%左右。建设示范基地对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及合理投入品控制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县、镇农技推广网络呈“线断、网破”状态。目前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人、财、物均归镇政府管理,在编人员一般10~12人,实际在职只有3~5人;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重点多为政府日常事务,技术推广实际处于应付状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又普遍为兼职,镇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人员和精力难以保障,有些乡镇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没有固定工作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设施简陋、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内检员和检测设备配备不全,有的生产基地没有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企业质量安全自我把关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1.2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是阻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经济增长,轻质量监管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在工作中没有将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摆上应有的位置。二是广大基层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仍处在分散经营状态,广大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缺乏约束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序推进。部分群众特别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和企业,对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何标准和要求等等知之不多,或者不甚了解,对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也缺乏信心。三是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农业企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但农业企业,尤其是初级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普遍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目前产品质量与市场价格没能有效对接,市场优质优价机制未形成,受眼前利益驱动,致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认识滞后、措施不力。

3.1.3资金投入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少资金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宣传培训、监督巡查、监测抽检、村协管员补帖等)均未能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因地方财政紧张等诸多因素制约,短期内很难得到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

3.2对策与建议

3.2.1加大工作目标考核力度一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明确责任,督促其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人力、物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二是加强对职能部门日常监管工作的考核,制订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考核目标与方案,促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

3.2.2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目前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现状不能适应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的要求。在可能的条件下,对镇农技中心实行县农业职能部门与镇政府双重管理机制,有利于人、财、物的调配,利于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与措施的落实。

THE END
1.肥料常规检测第三方测试机构主营产品有害物质检测,安规检测,EMC检测,环境安全检测,电子电器产品可靠性与失效分析,材料可靠性与失效分析,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分析,纺织品、鞋类、皮革检测,玩具产品检测,建材与轻工产品检测,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检测,食品、药品、化妆品、饲料及食品包装和接触材料检测,验货与合规服务,审核服务,计量校准及仪器销售,https://product.11467.com/info/17732647.htm
2.土壤成分分析,土壤检测土壤成分分析/土壤检测中心检测范围:红壤、黑土、黄壤、黄土、褐土、碱土、潮土、废土、岩土、粘土、紫色土、黑钙土、沼泽土灰化土、盐碱土、黑炭土、泥炭土、营养土、膨胀土、氧化土、坝堤土壤、盐碱地土壤、海洋沉积物等。 检测领域:蔬菜种植土壤检测、果园果树种植土壤检测、水稻种植土壤检测、花卉种植土壤检测、茶园种植土壤检测、草坪种植土壤http://gzzkjcjsfwyxgs.51sole.com/companyinfodetail_106341045.htm
3.中国土壤检测公司排名(排行榜)材料检测 1.0%(17) 环保咨询 1.0%(17) 展开更多 说明:中国土壤检测行业相关产业有哪些?主要分布如下:检测占9.0%,环境监测占7.1%,环境检测占6.8%,检测服务占4.0%,水质检测占4.0%,检测机构占3.9%,色谱占3.7%,第三方检测占3.5%,气相色谱占3.4%,光度计占3.2%,根据企业库算法分析,仅供参考。 中国https://m.jobui.com/rank/company/view/quanguo/turangjiance/
4.土壤检测土壤检测 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需要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CTI华测检测依据GB、HJ、USEPA等国内外标准,为您提供专业的土壤检测服务。https://www.cti-cert.com/new/31558.html
5.环发所科研进展精准农业技术绘制喀斯特土壤有机质分布 2024-11-21 助力设施农业“双碳”发展,探索作物环境光热解耦 2024-11-19 因地制宜从产量和耗水差异提升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2024-11-18 环发所承担的新疆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棉秆高效肥料转化与循环利用研发项目”启动会暨推 2024-10-31 长期二氧化碳浓度提升https://ieda.caas.cn/xwzx/kyjz/index.htm
6.食品安全质量的对策6篇(全文)1.4检测机构基础薄弱 农业部门(含畜牧、水产)检测检验机构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农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符合,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业环境的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生产,主要在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污染、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fs902w4.html
7.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检测机构基础薄弱 农业部门(含畜牧、水产)检测检验机构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农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符合,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 2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业环境的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生产,主要在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污https://www.safehoo.com/Essay/food/201702/473878.shtml
8.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开发应用;矿物超细材料加工在线检测与控制智能化生产线;非金 属矿开釆、加工、贸易、应用、投资等产业大数据平台技术开发和 建设 10、30万平方米/年及以上超薄复合石材生产;机械化石材矿 山开采;矿石碎料和板材边角料、石粉综合利用生产及工艺装备开 发;无机人造石的生产,采用无毒或低毒树脂的树脂基人造石的生 https://www.cnjx.gov.cn/News/show/1241848.html
9.农产品质量安全方案(通用11篇)5、茶叶农残超标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茶叶的农资经营、安全生产、产品检测、质量管理等方面内容。 6、病死猪违法销售专项整治:重点检查病死猪的产地检疫、无害化处理、违法查处等方面内容。 具体评价细则详见附件。 四、检查方式 1、组织机构 县农业局成立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督查组,下设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大检查督查小组,https://www.unjs.com/fanwenku/307966.html
10.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开展2011年全省化肥农药产品质量定期各市(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垦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检验机构: 为深入开展好2011年“春雷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引导农户正确选购优质农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黑龙江省产品质量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省局决定对全省化肥生产企业统一开展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https://www.pthls.cn/law/1dbe1e5d88ba9bb.html
11.农博会2007年,中国首个以乳业博览会命名的专业性会议——CIDE乳博会成功召开,数年来,共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典、荷兰、挪威、新西兰、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和国内30多个省市地区千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尊享CIDE乳博会的极致品质,CLAAS、KUHN、OLMIX、ACX、 BAILEYHAY、LABUVETTE、MIRIShttps://baike.sogou.com/v37951163.htm
12.红安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开展了春季农资化肥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检红安网消息为加强我县农资产品市场监管,提升农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红安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从3月下旬开始,在全县开展了春季农资化肥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检。 此次专项抽检行动,县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全程参与,由红安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抽样人员进行抽样。抽检过程中,为保证检验结http://m.redhongan.com/p/129301.html
13.JN可检测化肥、有机肥(含叶面肥、水溶肥、喷施肥等)中的suxiao氮、suxiao磷、有效钾、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酸碱度,钙、镁、硫、铁、锰、硼、锌、铜、氯、硅等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及铅、铬、镉、汞、砷等各种重金属含量。 采用高亮LED灯光源、双拨轮滤光式处理技术,光源波长稳定,硅半导体作为信号接收系统https://china.guidechem.com/trade/pdetail572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