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韩轩)近年来,汉中市立足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实际,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要求,创新建立“1433”工作模式,全力打造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培育汉中特色的“田保姆”,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有效解决了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等问题。
制定“一个标准”,引导农机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市上出台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制订“基础设施标准化、装备配置齐全化、作业服务规范化”建设标准,梯次推进省、市、县三级区域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有机械化装备、育秧中心、烘干中心、机具库棚及维修车间、固定农机操作手”和“农机装备强、作业服务强、示范带动强”的标准,对依法登记且运行规范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通过培育壮大、推荐申报、认定命名,建成了一批“五有”“三强”的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建设省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2个、市级11个、县级21个,辐射带动3.5万户农机专业户和195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为农户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烘干和跨区作业等机械化服务240余万亩。汉中市青禾田粮油合作社、汉龙农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入选全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