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我国将通过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还未落地,行业里就掀起了一股报废更新的浪潮,无论是生产企业,经销企业还是农机用户对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都充满了期待。
实际上,我们研究政策本身,从发改委发布的四项行动中,其中有两项行动涉及农业机械。一是实施设备更新行动。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二是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另外,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整个政策研究下来,其中两个关键字:“更新”、“循环”最为醒目。
一、大规模农机设备更新基本概述
调研中发现,农机设备自使用至报废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是农机户使用达到报废年限后直接报废,另一条路线则是在使用一年或几年后,流入二手机市场(这类机械占比较大),由二手机客户使用到年限后进行报废。
经调研,目前农机购买绝大多数为投资性需求,购买农机的主要目的是跨区作业赚取作业费。由此决定了他们对农机有两个特殊的要求:一是品质要求,在作业季,尽量不出现故障;二是农机作业效率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不仅要购买高品质的农机,而且还要实现快速更新。很多跨区作业用户一般使用一年后就购买新机(收获机械)。由此产生了大量二手农机,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大规模农机设备更新必须重视二手农机市场的研究,因为很大一部分报废更新机械来自二手农机。调研发现,在整个农机循环经济的链条中,仍有很多问题与堵点,制约着我国农机设备的大规模更新。
农机设备使用——报废流程图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二手农机
1.二手农机交易监管缺位。据调研,目前农机的二手交易基本以私下交易为主,少有正规的二手农机经销企业。在一些省(区市),特别是一些农机较发达,农机流通量较大的省,如华东地区的江苏、山东等省份和东北地区,也有些经销商曾经从事过或正在从事二手农机经营业务,但数量不多,由于无章可循,很不正规。
2.缺乏二手农机交易规范。二手农机交易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很强。大部分的二手农机交易是一家一户,例如二手农机最大的交易中心-山东郯城徐卜坦村,家家户户做着二手农机买卖,但规模都不大,收来的农机放在自家院子,翻新一下或者简单维修便以二手机卖出,主要目的是盈利,谈不上服务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利则干,无利不干,昨天还干,今天就不干了,自生自灭的现象普遍存在,出了问题无人负责。
3.农民权益无法得到保证
二手农机质量及各方的权利义务没有保证,很难保证二手农机的使用效果,调研发现,二手农机商在维修或者翻新的过程中,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使用的配件往往是杂牌、劣质的配件,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解决。此外,使用安全也得不到保证,二手农机不受监管,安全隐患突出。
【案例一】在安徽霍邱,我们走访的一家规模较大的二手农机交易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不仅有较大的正规经营场地,也像新机一样提供一年的售后服务,但在经营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惑。这家企业反映的最大问题就是二手农机交易的手续问题,当地的工商税务部门无法开具发票,因此他们卖出去的二手农机无法更名办理新牌照,在销售出去的二手机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也难以监管,造成巨大隐患。另外,目前农机的报废需要原始购买凭证信息,当地农机监理部门核发的牌证,如果无法开具发票进行过户对后续机具的报废也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案例二】颍上县王岗农机市场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开始发展壮大。2021年全镇注册登记农机经营企业657户,2020年全镇二手农机具销售30000多台套,年销售额8亿元左右。2022年年销售接近15亿元。
(二)关于报废拆解
2.非正规回收拆解。未经备案批准从事农机回收的废品收购站、农机维修企业、二手农机商贩等。当前,从事农机回收的废品收购站、农机维修企业、二手农机商贩直接从农户手里回收。基本特点是利润高,回收废旧农机出价高,农民更愿意卖给他们。对回收的废旧农机零部件进行拆解销售后,其他作为废钢销售,此外,通过改头换面,维修、拼装后作为二手农机整机销售。存在的基本问题有:第一,没有专业的回收、拆解工具和规范化的拆解场地。第二,场地大多地面没有防渗措施,基本没有废弃物的处置能力,废弃物随意丢弃、堆起。第三,噪声严重、产生的废弃物不能有效处置,废油液、切割烟尘不能及时有效收集,造成土壤、地下水、空气等严重环境污染。
该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3.45亿元,项目建设成后可实现年新增资源量77万吨,总资源量109万吨,产值80亿元,税收6亿元。因此,项目又被喻为“城市矿产”。产业园采用“精细化拆解”模式,分为:发动机拆解车间、废轮胎分拣车间、废五金电器清洁拆解车间等10余个拆解车间,例如一个轿车发动机总成件被精细化拆解成26个零部件,如起动机、发电机、空调压缩机、发动机压盘、废钢等。拆解后的零部件被作为再生利用产品销往下游企业。
(三)关于再制造
1.主体不明确。目前农机的再制造多数是二手机商旧机翻新,更换一些零配件,作为二手机进行销售。零配件的再制造基本很少,据调研,拆解企业拆解下来的零部件,不做任何的改造与翻新,直接当作回用件销售,如果经过了翻新或者改造,用户反而不接受。作为生产企业,视产品质量和诚信为生命,对于再制造的产品,生产企业没有动力去研发和制造。
2.成本高,用户接受度低。对大部分公众来说,再制造还是新事物,很多人把再制造理解为维修或拼装。而实际上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不低于原先产品。同时,国际上对再制造产品也需要进行标识管理和质量监管,要求企业对再制造产品做出和新产品一样的保质期承诺。用户的认知如果不能改变,农机再制造产业即使有再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也难以发展。
(一)加强二手农机流通监管
二手农机流通属于流通范畴,归口在商务部流通管理部门,由于农机为非道路机械,而且体量远小于汽车行业,因此往往忽视了对农机流通领域的监管。建议流通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工商、税务等部门,完善二手农机流通的监管,明确责任主体,打通二手农机流通过程中,办理票证、牌照等环节的堵点,对经营二手农机的经销企业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二)配套制定有关标准、规范
(三)优化购机补贴政策,侧重“短板”与“报废”
一是对于传统的农业机械,已经进入存量市场状态,对于这部分新机的购买,政策上可以适当降低补贴标准,将资金用在目前农机化发展的“短板”上,如丘陵山区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以及老旧机具的报废补贴上。二是适当提高国家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调研发现,报废补贴金额较低、流程复杂,农户报废积极性并不高,建议在当前报废补贴的基础上上调一定额度,同时鼓励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依据当地农机使用特点制定导向性的补贴政策。三是优先保障报废补贴资金的兑补,在执行购机补贴政策时,将报废补贴优先级提高,同时简化报废流程,实现线上联网,推进信息融合共享。
(四)加快开展试验试点
一是政府引导,建立二手农机市场试点,通过集中整合,规范管理,促进二手农机交易流程规范化。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农机再制造试点,明确有关企业、检测机构进行再制造件的试验、检测。农机生产企业负责回收本企业老旧农机并进行拆解,按再制造流程进行清选、修复并出厂,在该企业的售后服务点,维修本企业产品使用。再制造产品出厂时,标明为再制造产品,使用时明确告知用户为再制造产品,并探索再制造产品价格评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