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先进制造之都”战略目标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之都”进行大量走访调研,出实招、献良策。本期摘编三篇市决咨委专家学者对哈尔滨打造“先进制造之都”的调研成果及对策建议。
建议一
关于数字赋能哈尔滨“先进制造之都”建设的对策建议
朱智市决咨委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省委专职副主委研究员
【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现状】
(一)高度重视,加大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
2016年市政府印发《“中国制造2025”哈尔滨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智能制造作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
(二)培育典型示范,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开展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组织申报“数字化(智能化)车间”专项,向上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等专项支持,我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初见成效。
(三)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打牢基础底座
搭建哈尔滨市龙哈工业云平台,平台已完成十大功能模块。
(四)集聚各方力量,助力制造业企业升级
【建议】
(一)增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
要增强企业和政府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加快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推进“四个体系”建设。
(二)优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
1.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一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标杆示范。二是5G链接工厂标杆示范。三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2.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找准行业共性问题,遴选试点企业。二是提炼行业共性应用场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三是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四是遴选服务商,组织供需对接。五是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六是总结经验,复制推广。
3.推动产业园、产业集聚区数字化改造。制定转型任务清单。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落地。
4.促进重点行业及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
(三)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体系
1.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是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二是建设“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领军服务商。四是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
2.加快工业软件研发及应用推广。一是加快推进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控制软件等通用执行软件产品研发。二是鼓励开发行业专用软件。三是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和架构开源化。
3.发展智能硬件及装备。一是推动工业级微控制器、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发及产业化。二是推动通用智能制造装备和行业专用智能制造装备研发迭代。三是推动新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化融合应用,发展新型智能制造装备。
4.完善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设施。一是支持工业企业实施内网改造。二是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三是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5.构建数字化安全体系。完善覆盖城市、企业的多级工控信息安全检测预警网络。
(四)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强化人才支撑,加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市、区(县)联动。
建议二
聚焦“专精特新”打造“先进制造之都”
徐树红市决咨委委员哈尔滨市委党校一级调研员研究员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先进制造之都”“创新引领之都”的目标,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重要实现路径,对于我市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塑造竞争新优势,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东北亚区域性创新高地、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意义重大。
1.“专精特新”群体壮大。我市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第一批的2户,目前增长到36户,占全省的67.9%;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2020年的62户迅速扩大到464户,占全省的53.7%,居全省首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制造业占绝对比重,约占3/4。
2.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偏小,企业数量少,头雁效应尚不够突出。
3.研发创新活力强劲。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科研人员占比超30%的企业户数1/3强,很多企业自建或联建了研发机构,半数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或产品技术国内首创。
4.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展现出较强的行业话语权,“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
5.缺资金、缺人才、缺市场仍是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完善整体思路设计,梯度培育精准施策
2.优化政策设计,量身定制“政策包”。一企一策、精准施策。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技术创新数字赋能
1.优化创新支撑。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编制“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指导目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成立重点产业细分领域技术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平台等。
2.数字赋能支持。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搭建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化改造由企业向行业延伸。
(三)织密多元资金保障网,畅通渠道资本赋能
创新金融产品扩充规模,畅通融资渠道提升效能,鼓励符合条件的主体发行企业债券投向“专精特新”发展领域,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集合票据进行融资。
(四)念好“精细化”服务经,搭建平台要素保障
搭建服务平台,做好精准服务,提供要素保障,厚植发展沃土。全力保障企业发展空间,支持哈尔滨新区、省及以上开发区等功能区设立“专精特新”产业园。
(五)着力建设产业生态圈,建圈强链融通创新
集群聚链,完善“专精特新”产业生态。优势互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链”全面融通。
建议三
关于全力推动工业振兴打造
“先进制造之都”的对策建议
王常君市决咨委委员黑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
哈尔滨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具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础。打造“先进制造之都”,必须把发展工业作为补短板的重点,全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完善工业体系,壮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占比。只有下好工业振兴这盘棋,才能加快哈尔滨市打造“先进制造之都”的步伐。
(一)哈尔滨市工业整体概况
1.工业体系完善。2020年哈尔滨市工业门类涵盖了41个工业大类中的36个,工业门类完整性约为87.8%。
2.产业布局逐步清晰明确。
3.中小微和民营企业是工业发展主要动力。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1196家,较上年增长6.1%。2020年,哈尔滨市大型工业企业、中型工业企业、小微型工业企业数量分别为28家、105家、1063家。民营企业是哈尔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2020年,哈尔滨市国有、私营工业企业数量分别为27家、703家。
(二)哈尔滨市工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
(一)织密、织厚工业体系
1.完善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一是明确招商引资方向。二是落实规划产业布局。
2.提升产业本地配套能力。一是着力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二是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三是探索大项目区内企业配套机制。建立大项目“两张清单”机制,一方面,列出大项目的“需求清单”,摸清项目需求;另一方面,列出本区企业“生产清单”,摸清本地企业供给能力,列明符合采购需求、高质量的细化产品目录。
(二)培育高端工业集群
2.共同推进集群培育建设与优质企业培育工作。强化市场主体力量,在集群内推动形成领航企业引领、单项冠军企业攻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筑基的融通发展产业生态,注重培育新优质企业进入集群发展。
3.搭建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强化集群促进组织公共服务能力。
(三)加大工业科技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对工业科技的投入。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高研发费用比例。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四)加强工业人才体系建设
2.实施“人才飞地”政策。
(五)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完善科技成果及转化评价机制。建立成果撮合对接机制。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一是发挥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载体作用。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内容。三是注重科技服务机构科研和商业性复合型人才引进和培养。
(六)发展壮大民营工业企业
加强民营工业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优秀民营工业企业家“红榜”制度。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