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海图·少儿天地|千古不绝的农耕文化农业活动

说起农耕,糖豆们可能会想到耕田种地,播种收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有着近万年的农耕历史,人们用勤劳与智慧推动农耕工具、技术、理念的更新,创造出丰厚、博大的农耕文化。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农耕文化,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传统的农耕文化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社稷”一词作为国家的代称。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个词原本没有“国家”的意思。社,指土神;稷,指谷神。这两个字原本的意思都和农业有关。由此可见,农业是立国之本。

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部农耕史的背后,是国家制度、礼俗宗教、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的集合。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民族众多,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悠久的农耕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之根。农耕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节令习俗,可以说,农耕文化一直伴随中华文明发展的脚步。

中华文明诞生于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大河流域,农业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多个源头。农耕文化曾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成分。可能有的同学要问了:农耕文化具体表现为哪些内容呢?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

取宜——种庄稼要因地制宜,这是农业获得丰收的关键。因地制宜,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土地肥沃或贫瘠、湿润或干旱、向阳或背阴等不同条件安排不同的农事活动。比如,北方地区以旱田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豆、玉米等;南方地区多水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古人知道遵循自然规律,如春季不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能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为肥料,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等等。这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处所形成的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根本。

和谐——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维持生态平衡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为此,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栽种防风固沙的林带、保护植被等。这就是农耕文化孕育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农耕民俗知多少

农耕民俗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体现,也是农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人们在农耕文化下的信仰和礼俗。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们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十二个月,共二十四个节气。在每个节点上,会举行仪式来完成向下一阶段的过渡。当这些节日仪式一一完成后,一年就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将开始。这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的“通过仪式”。要知道,农耕民俗的最初形成不仅和农事活动有关,而且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产生,直接促成了农耕民俗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农耕民俗被遗忘了,还有一些保留了下来。下面,请跟着我的脚步,一起了解下带着古老记忆的农耕民俗吧。

01

庆丰年的春节

春节,我们都不陌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春节和农耕活动有什么联系呢?这还得从我国南北方栽培不同的农作物说起。

在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以旱地栽培为主,因此在农耕仪式上,主要祭祀社稷之神,也就是土地神和五谷神。祭祀方式大多是综合式祭祀。比如说,对土地神的祭祀采取“春祈秋报”的方式,而祭祀五谷神则是依一定的时令进行。当春耕来临时,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便祭礼报答土地神的恩赐。春节正是把这种“春祈秋报”活动融合在了一起,既祈求社稷之神,又报答社稷之神。于是,酬神成了春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南方稻作文化中,除祭祀社稷之神外,在水稻栽培过程中,还要举行一系列独特的仪式。由此可见,春节文化与农耕仪式的关系非常密切。

另外,“年”字的本义与农耕仪式也密不可分。首先,从传统意义上讲,“年”本身就含有农耕仪式的意思。“年”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的:“年,谷熟也”,也就是说,禾谷一年一熟,谓之年。庄稼一年一熟,用祭祀谷神的方式,庆贺丰年,并祈祷来年丰收,这是“年节”的原始意义。其次,春节文化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与农耕文化的关系。古代春节时,最常用的祝福语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它们既表达了一年收获的喜悦,又寄托着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02

瑶族人民的洗泥节

每年春耕之后的农历五月十三,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会举办农耕庆典活动——洗泥节,这是瑶族人民特有的农耕庆典活动。

在古时候,由于勾蓝瑶寨的田地离村寨较远,为方便生产,村民们便在田地旁盖起牛庄屋。每年开春,男人们作为主要的劳动力,都要住进牛庄屋,直到农历五月忙完耕种,男人们收拾好犁耙,洗净脚上的泥土后,才能回家歇上一阵。于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便被定为洗泥节,是瑶族人庆祝夫妻团聚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置办酒席,嘘寒问暖,相互祝福。

03

苗族人民的开秧门

五月初,水田盈盈,正是插秧的好时节,苗族人民聚在村寨里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开秧门。

开秧门是苗族人民在大田插秧之前举行的一种预祝水稻丰收的农耕仪式。插秧前,负责村寨生产的带头人主持这个神圣的开秧门仪式。日期一般选在立夏至小满之间的丑日或未日。仪式结束后,各家主人到自家已耙好的水田里,把用芭茅草制作的草标插在稻田的中央,以示秧门已开。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度,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工业社会,但农耕文化的痕迹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选自《智力课堂》杂志“动手与动脑”版2023年12月,总第540期,文:黄志明,图:Okiki。

THE END
1.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农耕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观念,而如何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使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崇本上农、惠民利民的价值取向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主张“崇本抑末”。自夏商周时期,“禹、稷躬稼而有天下”。https://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14_5771968.shtml
2.环球网国际博物馆日丨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记录农耕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将努力讲好农耕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把积极促进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据介绍,许昌学院在本校大学生中开设了“农耕文化与民族复兴”校本课程,在一届届学生中招募志愿者创建了大学生社团“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学社”,以“研学农耕·读懂中国”为主题构建起大中小学研学实践https://m.xcu.edu.cn/info/1043/26510.htm
3.农耕文化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古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 农具和农业是双胞胎原始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斧和石犁作为上古神器很好的完成了采果子、打野兽的历史使命。 https://www.meipian.cn/58gxy1ia
4.《农耕探文明》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简介:系列纪录片《农耕探文明》将通过22集篇幅首次系统展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创新成果,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功能价值,生动呈现农耕文明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和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与精神追求。 https://tv.cctv.com/2023/12/25/VIDAB0z6fWlVKhH98V69LYPo2312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