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结对共建,可以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各地党组织通过“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动”的党建新机制,形成村企“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经济共荣、发展共进”的发展合力,营造村企共建、携手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企业增收、村子脱贫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契约式产供销促增收
本报鄂尔多斯讯(通讯员哈斯)近些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通本地企业、驻地国企与农户携手发展的绿色通道,实现利益深度链接、供需深度齿合,走出一条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搭建“契约式”产供销合作平台,该区注重整体推进,印发《关于调整东胜区精准脱贫攻坚专项推进组的通知》《东胜区2020年农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由区委政府牵头,开展了“百企促脱贫、全面建小康”精准扶贫产业结对签约仪式,组织110多家企业开展了对接洽谈会,发放了倡议书,现场达成了合作协议40个,涉及农牧、餐饮、金融等行业。成立了区委集中踏查暗访工作领导小组,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镇村与国企、民企、商会、协会对接情况进行深度调研2次,推动构建国有企业牵头、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跟进、农户参与的“契约化”合作平台,打造农企双赢共同体。
无缝连接“菜单式”销售网络,该区加强产品统筹,对全区254种镇村优质农产品进行分级分类摸底;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了泊江海富硒有机小米、老梁外荞麦粉、东粮鲜玉米等40多种自产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建立“实体+电商+物流”消费扶贫模式,广泛搭建农畜产品宣传销售平台,在金鼎亨、华研等超市设置乡村土特产品展销点,搭建折家梁、二三里生活超市等直营超市,打通线上京东、淘宝、拼多多、社区团购以及本土电商0477平台销售、仓储及配送渠道,实现“一键式”“菜单式”购买。组织开展了电商消费扶贫活动,电商消费扶贫平台线上当日体验近200单,消费金额20000多元,1300多人次参与了直播体验活动。
贵州仁怀
百企帮村结“富果”
本报仁怀讯(通讯员仁组轩)伴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加速,近日,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云柳村贫困村民李文勇已经开始第二轮次的制酒酿酒工作。“原本以为受疫情影响今年不能正常务工,但在挂帮企业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3月初我就顺利实现了家门口务工,今年的收入基本不会受影响,我也就放心了。”正在制酒车间忙碌的李文勇高兴地说。
走进该市美酒河镇两江村蔬菜和花椒产业基地,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定点帮扶该村的黔国酒业集团工作人员正对产业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开展走访调研,规划今年的合作项目。“两江村很有发展潜力,下一步公司将会同村民和合作社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帮助销售蔬菜和肉制品等,同时我们还将与村委签订长期白酒销售协议,通过资金筹措、技术指导等方式,力争今年帮助两江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挂帮企业负责人表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市统筹“干部帮扶、驻村帮扶、企业帮扶”三股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利用民营企业资金、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参与“村社合一”项目,通过“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形式,先后筹集企业捐资2.7亿元,利用企业培训资源为贫困户实施技能培训1.22万人次,帮助结对村打造扶贫产业114个,助力1.8万户6.6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9年,该市通过开展“全员脱贫·清零行动”捐赠行动,获得企业捐赠资金累计3900余万元,为贫困人口全员脱贫注入了强劲的社会帮扶力量。
企业主动发力,政府搭建桥梁,有效解决了企业复工复产、群众稳定增收难题,实现了双赢。今年以来,该市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本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落实贷款贴息800余万元,助力企业尽快实现复工复产。同时,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动员108个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8个村(社区),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实现1500余名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一季度吸纳民营企业捐款捐物价值400余万元,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捐赠扶贫等多种形式,有效盘活了企业资源,助力群众稳定收入和挂帮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
安徽明光
村企联建帮致富
本报明光讯(通讯员纪启芳朱林英)在一个不到300平方米的车间里,三十多台缝纫机正飞快地转动着,发出哒哒响声,王鑫看一下手机,快十一点了,她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忙回到隔壁的家中,为上小学的孩子和生病的丈夫做午饭。王鑫是安徽明光市桥头镇汉塘村贫困户,她上班的工厂就在她家门口,是汉塘村联姻明光市鑫烨制衣有限公司在村里开设的一个扶贫车间,也是汉塘村的村企联建项目。
明光市通过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共有5家,共带动就业215人,包括贫困人口55人,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同时按政策落实就业扶贫车间补助和贫困劳动力岗位补贴,鼓励企业进一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就业扶贫车间带贫减贫作用。
近些年来,明光市按照“科学编配、相融共进、稳步提升”的工作思路,通过党建引、村企联的模式,紧扣“六个围绕”,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目前,分两批79个村结对95个企业,产业匹配度高的占78.4%,其余为帮扶联建类,共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6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