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肥零增长的大背景下,化肥企业的产能如何释放业绩增长需求又该如何实现出海,无疑是一条充满想象力的增长新路径。有人会将出海狭义地理解为出口,但二者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出海是新鲜事物,但出口不是。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化肥产品对外出口量十分可观。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尿素2.57万吨,硫酸铵309.74万吨,磷酸一铵9.96万吨,磷酸二铵14.15万吨,三元复合肥5.67万吨,供给了韩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多个国家。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旧的出口形势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受生产成本上涨影响,我国化肥出口金额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尿素等原有优势品种的优势减弱甚至消失,国际竞争力不再。并且随着其他国家的产能提升,原有主要出口国的需求也在逐渐减弱。老道路成为下坡路,新形势下,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寻找尝试破局新出路。从“出口”到“出海”的进阶,就是属于新时代的新路径。
各显神通,出海企业上演“神仙打架”
新的出海时代,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单纯的“资源搬运工”,而是通过整个产业链的“走出去”战略,利用已有的规模、技术、产品等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建立起新的增长点,寻求新的国际市场和机会以维持持续发展。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制造业出海,可大致分为产品出海和产能出海两种模式。前者又能够在单纯出口的基础上,进化出品牌出海、渠道出海、科技出海等新模式。各大肥企在海外的布局和路径,也基本上都在围绕着这几点,上演“神仙打架”。产能出海—降低成本,规避贸易限制产能出海,指的是将生产环节转移至海外,主要通过在海外建厂实现。初步的产能出海,是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布局在海外,利用该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更接近终端市场,并且能够避开贸易壁垒。
THE END